APP下载

关于小学语文启发教育的探讨

2011-12-29汪敏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7期

  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下,要结合学科教育开展科研活动,对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问题进行思考。因为,语文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特点,即内容丰富,知识丰富。这对小学生而言有利而无害,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上仍较为薄弱,很难从语文知识中挖掘出更深更广的知识和内涵,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教育了。
  
  故事引入,思想启发
  
  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的组织。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较为单纯,对世界怀有美丽的幻想,对生活充满奇妙的憧憬,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局限于事物的表面,对事物的看法是单面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判断,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而以故事为导入,进行思想教育和启发,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喜欢在故事情境中接受新的知识和观点。而对教师而言,与其循循善诱,不如以故事导入,“无声胜有声”,在故事教学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这方面小学语文教材也重视了故事的引入,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等,都是通过富有哲学意味的故事寓意来启发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根据这一点,积极地导入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如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想的教育,教师可以导入《毛毛虫效应》这个小故事:
  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而无法破除尾随习惯而转向去觅食。
  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明白一个人独立思维的重要性,可以了解一个人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就必须要打破盲目从众的心理,走出自己的道路。
  
  创新思想,收获新知
  
  小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的知识,对新鲜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明白这一点,注意在教学方案的制定上,融入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教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开阔视野。就如在上面的小故事《毛毛虫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在故事的讲述上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首先把故事的前半部分讲给学生们听,通过“你们猜猜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为问题导入,让学生们发散思维,进行自由的想象,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结果写出来。可以以文字的方式补充故事,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想象力。
  在这过程中,学生们可能会觉得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也可能会觉得毛毛虫在绕圈的过程中,其他的毛毛虫把旁边的食物都吃完了。无论学生有什么样的想象,教师都应该鼓励和支持,让学生有自我表达的平台。而在学生们都完任务后,教师再把故事的结局说出来:毛毛虫只是原地绕圈,最后饿死。当然,教师的关键任务是要让学生明白: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
  其实,教师的教学核心思想,就是要启发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但是,从创造性教学的思路看,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对故事结局进行想象的过程,因为这样没有固定结局的故事形式,更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更能在思想上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想。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考察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背景下,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