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思考
2011-12-29赵永和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7期
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是以校园为背景,以师生为主体,围绕教育活动和校园生活而构建的文化系统,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其本质意义在于促进学校和师生的发展。下面就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话题结合我校实际谈一点认识。
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
1、缺乏鲜明的主题和特色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千人一面”的问题。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多数是根据经验,借鉴优秀学校的优秀成果,缺乏结合自身实际的精心策划。校园文化主题往往表现出多元、类同或模糊的特点。究其原因,一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较为肤浅模糊,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程,或者校园文化活动等;二是没有全面调动和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热情、潜能、智慧和主体作用;三是缺乏对本校教育实践的总结、归纳和提炼。
2、缺乏深层内涵
高中教育正从以规模和数量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特征的内涵发展转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迅速推进与精神观念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学校校舍越建越漂亮,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美化绿化也做得越来越好;教育理念不断翻新,标语口号无孔不入,教育改革奇招频出,名目繁多的教育活动应接不暇。但漂亮的外衣包裹的常常是升学指标、生源竞争、学校声誉、领导政绩等对素质教育的应付。文化建设打着素质教育的擦边球,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核心价值观若即若离。
3、缺乏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而空的形式主义倾向使部分师生不能意识到自己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享有者,甚至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持“置身事外”的态度。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学校主题文化较为陌生,认识不足,研究不深,不能积极参与其中。由于认同感的缺失,导致了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发挥不充分。
校园文化建设的支点
1、突出教育本质
校园文化是师生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位师生都生活在其中,并且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又不断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必须突出“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性特点。一个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总是以它特有的象征符号,向师生潜在或公开地渗透某种思想和价值标准,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种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激励引导,二是规范约束,三是平衡调节。校园文化总是以其鲜明的特色,时时处处提醒师生什么是有益的和可为的,启发和激励师生自我反省,自我调适,主动发展。
2、体现校本特点
任何文化形式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离不开这所学校特有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环境,必然反映这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校园文化的个性特色。一所学校和另一所学校的根本差异,实质上是文化的差异。
古今中外很多名校都有着独特的校园文化。美国的夏山学校提出了“让学校适应儿童而非儿童适应学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爱、自由、生命”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3、追求教育艺术
校园文化是符号,但不是口号。它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不仅因为其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还因为它丰富的艺术——教育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形式、载体和文化主题的高度统一。校园环境让师生处处获得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文化活动的安排要融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使活动开展得新颖、活泼、有趣。校园文化应该以它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师生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使师生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得到陶冶,心灵在无形之中得到纯化。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
1、继承和发扬学校优良传统
学校的优良传统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要通过编纂《校志》、建立校史陈列室等,让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认识学校的过去和现在,热爱学校,自觉维护学校的荣誉和利益,把学校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一级一级传承下去。
校史是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学校经验、教训、智慧等各方面的积淀,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学校要通过陈列展览、专题讲座、学术研讨等形式,让每个师生善读、读好这本珍贵的“教科书”。
学校要善于利用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宣传介绍本校的办学传统、文化氛围、名师风采、校友事迹等,积极构筑师生的精神家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在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以名师、校友为榜样,努力拼搏,挑战自我,不断上进。
2、营造主题鲜明的文化氛围
大凡名校一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衡水中学的质量文化、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文化等。走进这些学校,人们都会被他们主题鲜明的文化氛围所感染。
校园文化主题的选择,取决于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治学策略,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选择。
文化主题既要体现共性,更要突出个性,应该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境界,突出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3、彰显制度文化,体现以人为本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要按章办事、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通过科学的民主化的制度管理,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学习乐园和生活乐园。
4、创新文化形式,提升文化内涵
环境是校园文化中的物质表现形式,它往往把艺术、思想和人文精神整合在一起体现出来。因此,校园的总体规划、建筑、绿化、雕塑、生活区、学习区和运动区的整体布局,设计和装修配置要进行创新,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于品位不高,质量不好,呆板单一的环境应有计划有意识地予以改造,使之符合环境建设创新的时代特征。
校园文化的内容创新,要凸显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教研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中,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处事,渗透德育内容,坚持教书育人,行为育人,活动育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充实校园文化的益智功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前沿科技,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创新,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强化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采用活泼多样的形式,利用各种资源和阵地,优化提升学生素质结构,完善学生个性品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总之,校园文化只有在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中,才能提高品位和创造特色,从而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停留在大而空的形式和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