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提高教师参与常态教研积极性的思考

2011-12-29高兆华聂秀玲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7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研究常态化、常态工作研究化已经逐步落实到各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教与研的关系处理不当、活动成效单调低效等原因,严重影响了教师参与常态教研的积极性。本文拟通过我们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几种现象,通过剖析与反思,为我们的常态教研提几点改进建议。
  
  常态教研应处理好教学与活动之间的关系
  
  案例:为了加强学校的常态教研,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A学校每学期都组织丰富的教研活动,如教师常态听评课、精品课展示等。起初,教师还只是觉得忙碌,但渐渐地就有些疲倦了,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大家都抱怨,为了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原本需要批改的作业捞不着批了,原本需要备的课捞不着备了,原本下节课需要讲的内容不能按时讲了……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冲击了他们的日常教学,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
  毕竟,教师在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拿出时间来搞教研,就会或多或少影响教师的教学。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常态教研与日常教学之间的关系,让教师以一种比较轻松的心态参与到我们的常态教研活动中来。首先要合理地规划一学期的教研活动内容。如,本学期要搞哪些活动,采取什么形式,确定什么时间,都要以书面运行表的形式传达到每一名教师。在活动的时间安排上,要考虑到每学期期初与期末的工作繁忙时段,遇有迎检等工作时也可适当缩减。其次要做到统一组织与分组活动的有机结合。统一组织的教研活动波及面大,占用时间长,因此此类活动不宜过多。要充分发挥各级部、教研组以及互助小团体的作用,在尽量减少对既定教学安排的冲击的情况下,鼓励他们自主组织常态教研活动。
  教学和教研不是相互平行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辅相成的互存关系。我们只有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学校的教学与教研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教师既能种好教研这块地,也不荒了教学这块田。
  
  常态教研应能真正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案例:B老师是某校的一名数学教研组长,一次闲聊时我们谈起了学校教研活动的话题。提到学校每周都要组织教师进行常态听评课时,B老师一肚子怨言。他们学校要求各教研组每周至少举行一次听评课活动,可是每次都是讲课的教师不愿意讲,评课的教师不愿意评,评课的内容也大都是一些客套话,没有多少实质性内容,也解决不了多少实质性问题。并且每次活动他都要做记录,还要向领导汇报,令B老师苦不堪言。
  要想提高教师参与学校常态教研的积极性,我们的活动就必须立足教师的教学实际,以发现教师的困惑并提出问题为活动的出发点,通过活动研讨为教师理清思路并提出建设性的行动策略。笔者建议,每一项教研活动,都要事先通过征集、问卷、座谈等形式确定教师比较关心或者困惑的教学问题,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保证教师享有教研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让教师共同参与确定教研主题,自主选择活动形式,努力实现教师从“要我参加教研活动”到“我要参加教研活动”的转变。如果我们每次组织的活动都能使每一位教师带着问题进来,揣着收获出来,那么上述案例中例举的现象就不会出现了。
  
  常态教研应能让教师都体味到成长的快乐
  
  案例:C老师以前是我的同事(笔者已经调离原任教单位两年),他虽然不善言谈,但他却是一位很善于反思和写作的老师。记得共事的时候,他几乎每周都会收到来自于全国各教育报刊的样刊。不久前一次聚会,我问他现在的“产量”如何,他给我的回答是“已经很少写了”。交谈得知,他每年虽然有很多文章发表,可是学校只是在偶尔迎接检查的时候才借他来标榜一下学校的教研成果,可平时却很少有参与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甚至连发表文章应得的奖励都没有兑现,最终导致这位同事失去了继续写作的积极性。
  我们暂且不对这位教师的做法进行评论,单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我感觉学校在关注教师的教研积极性方面还是有欠缺的。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想维持教师参与常态教研的积极性,就必须不断地为教师的内心注入信心和动力,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让教师体味到成长带来的快乐。首先要能让教师看到自己的进步。学校要为每位教师建立教研成长档案,每年把教师参与的教研活动以及获得研究成果收集起来,让教师能够看到自己的日益进步;其次要多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如案例中的C老师,学校可以多为其提供适合他成长的培训机会,多向大家展示他的教研成果,不断增强其自信心和自豪感;最后就是要建立相对完备的成长激励措施。如某校为了激励教师成长,每学期都为在教研上表现突出的教师免费订阅专业杂志,这就是一种很好的鼓励措施。
  
  常态教研应鼓励教师探索个性化研究之路
  
  案例:D老师很喜欢浏览各大教育论坛,也经常把自己的一些反思和问题粘贴到网上跟全国各地的朋友探讨交流。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她是普通老师一个,可在网络上她却小有名气,不仅担任了几个论坛板块的版主,还经常应邀参加一些网友组织的讨论活动。可是校方对她的这种行为方式却不怎么看好,认为她整日“沉溺”于网络,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这个案例使我想起了去年参加北师大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时一位校长讲的一件事:一位刚毕业的教师,非常喜欢写博客,并且经常把班里每天发生的一些事情写到博客里与班里的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与分享。学校了解到这件事情以后,不仅充分肯定了她的做法,还出资帮助她把自己的博文编辑出版,在教师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我想,我们的常态教研应该是为大部分教师的成长提供一种途径,搭建一个平台,但它不能成为一种束缚有个性的教师成长的条框。毕竟每位教师的兴趣爱好不同,他们所面对的问题以及所选择的方式各异,我们应该积极鼓励教师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研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