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缓和性话语趋同取向的语用分析

2011-12-29卫春艳

关键词:冲突性移情姨妈

卫春艳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缓和性话语趋同取向的语用分析

卫春艳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以人际交往中常见的缓和性话语为研究对象,首先界定了它的定义,分析了它的特点和发挥语用效用的过程;再从语用学视角,以适应论为理论依据,探讨缓和性话语在达到其一定交际目的的过程中采用的语言形式和策略,以期促进人际交往中和谐交际的研究。

缓和性话语;适应论;趋同取向;语言形式和策略

冲突和缓和这一对矛盾体经常出现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是不可分割的,体现为语言形式的和非语言形式的。在此只讨论语言形式的。言谈互动中说话人的批评、指责、指使、质问、反问等可能引发听话人的对撞性回应,即冲突性话语。此时说话人的话语就是冲突引发语,类似话语本身也是冲突性话语(冉永平,2010)。在少数情况下,冲突性话语可能改善并提升人际关系,但大部分情况下,冲突性话语会使得会话气氛紧张,影响人际和谐。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会话需要融洽气氛,使会话顺利进行,实现其交际目的,这就需要会话人采用缓和性话语。缓和性话语是为了化解冲突性话语进而弱化言辞对抗,缓解对立情绪,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语用策略。专门针对缓和性话语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欠缺。国内外的语用学研究多是做语用模糊[1,2]或语用缓和[3-6]。在此以缓和性话语为讨论对象,从语用学角度探讨缓和性话语是如何化解冲突性话语,实现交际目的的。

一、缓和性话语发挥语用效果的过程

(一)缓和性话语

缓和性话语区别于缓和语(mitigator)。缓和性话语是为了化解冲突性话语进而弱化言辞对抗,缓解对立情绪,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语用策略。缓和语是对言语行为的一种修饰,以减少某一言语行为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或减低某一话语的以言行事用意(比如建议、批评、责备、不满等)的力度,增加与对方的商榷空间,从而提高话语的可接受性等。因此,言语交际中为了实现以上目的,说话人往往会采用一定的策略或语言手段,这里将其统称为“缓和语”。缓和语可分为这样6类:间接性言语行为、缓和指向或非特指对象的结构、不确定声明语、插入性动词、反意问句、模糊限制语。缓和性话语和缓和语的语用效果和本质是相同的:说话人为了提高话语的可接受性,而采用的策略。但它们出现的前提不同:缓和性话语出现的前提是冲突性话语的产生,而缓和语在任何前提下均可。另外,缓和性话语多体现为语言策略,而缓和语多体现为语言形式和结构。因此,缓和性话语中包含缓和语的使用,但并不是所有缓和语都是缓和性话语。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 缓和性话语和缓和语的关系

例如:

(1)主持人:您推广科技走得最远除了新疆还去了西藏,是吧?

客人:去西藏了。

主持人:西藏好像更艰苦一点。

客人:更艰苦一点,一个海拔高,一个高山反应,一个交通困难,一个生活不方便,高山反应高压锅煮东西煮不熟的,高压锅煮的开水基本上就是70度左右。(“实话实说”节目——阿里木与特派员)

(2)马丁是18位达人(百强企业的部门领导,中国教育电视台《职来职往》节目的嘉宾)之一;四号应聘者是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的,前来这一电视节目应聘。以下是他们二人之间的现场对话片断。

马丁:你一直在回答我们的问题,因为你担心被我们误会,对吗?但是你体现出来的这种反击和不严谨,更容易让我们误会,我要灭你的灯了。

应聘者:马老师,您可以灭我的灯。但是我一直觉得您在吹毛求疵。

马丁:这好像是反击。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刚才的话,你刚才那是口误被我们抓住了。我特别不客气地吹毛求疵地要灭你的灯。

应聘者:不是,我觉得藏在我们心内,总有,是一个答案。但是可能您,OK,forget it.

马丁:算了,我不说了。我吹毛求疵地灭了你的灯。

例1中的“好像”是主持人使用的缓和语中的一种:模糊限制语。原因一是相对于节目邀请的客人,主持人对于西藏的情况不了解;原因二“好像”这一模糊限制语起到促使客人进一步提供一些西藏的具体情况的作用,也就是说使得访谈继续顺利的进行。但是,“好像”这一缓和语并不是缓和性话语,因为这一会话中没有冲突性话语的出现。例2中的“好像”既是缓和语,又是缓和性话语的一部分。上一个话轮中会话双方的言谈出现了不愉快,尤其是不理智的应聘者当场指责马丁在“吹毛求疵”,因此,面对这一话语冲突,马丁还是比较有经验地策略性地使用了“好像”,维护了自己的消极面子,也避免威胁应聘者的积极面子,接着又使用了一系列的缓和性话语“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刚才的话,你刚才那是口误被我们抓住了。我特别不客气地吹毛求疵地要灭你的灯”。进一步解释自己之前的言语,表明自己没有恶意,接受应聘者对自己的指责“吹毛求疵”。这一系列缓和性话语的使用体现了马丁较高的个人修养和交际中较强的包容性。故此,使得会话气氛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达到双方都能释怀的交际目的。但这一系列缓和性话语并不属于缓和语的范畴。

(二)缓和性话语的发话人

较之其他语言现象,缓和性话语有其特殊性。其中之一是它的发话人(这里我们引用耶夫·维索尔伦在《语用学引论》当中提出来的“发话人”(utterer)这一概念)可以是冲突性话语的受话人,在缓和性话语发挥其语用效果后,会话双方均有可能充当缓和性话语的发话人,如同上例,马丁和应聘者都充当了缓和性话语的发话人。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缓和性话语的发话人是冲突性话语除受话人之外的释话人(耶夫·维索尔伦在《语用学引论》当中指出所有“出席”或处于一个言语事件附近的人从“到场”变成“参与”的那一刻起,无论听或读,他们就成为“释话人”(interpreter)),这一释话人作为缓和性话语的发话人而加入会话当中。受缓和性话语这一特定语言现象的限制,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例如在调解当中,电视节目录制现场等等。

(3)同例二,江森海和郝健都是达人之一,应聘者还是四号应聘者。

应聘者:我知道自己没有考上博士是在4月份,很遗憾就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作可以找。

江森海:谁说没有什么工作能找?每天都有工作能找的。

应聘者:我跟你较个真。你可以说这个,我问一下招聘的人对吧?就是贵企业组织大规模的去校园行的这样的招聘时间,我想问一下是不是在10月末到来年的4月之前?

郝健:现在的校园招聘呢,已经没有季节性了,就是企业对这种人才的争夺呢,已经提前到9月份了,已经没有淡旺季的这种区别了。

主持人:好,我们都明白了。

例3中应聘者和两位达人对“4月份有没有工作可找”这一话题有异议,从而引发了争议。释话人之一的主持人适时地运用自己作为主持人所拥有的话语权和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话语特权——引导会话的进行和中止,讲出“好,我们都明白了。”这一缓和性话语,运用了语用模糊的策略,这可以理解为主持人对应聘者的观点“4月份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作可以招”和两位达人的意见“每天都有工作找的”“校园招聘没有淡旺季之分”都予以赞同,认为他们的观点都是对事实的反映。这一缓和性话语运用了语用模糊,有了它的积极意义,使得冲突的双方都认为主持人是认同他们各自的观点的,进而意识到主持人的意图:希望他们不要再在这一问题上争执下去。

(三)缓和性话语发挥语用效果的过程是语用推进的过程

人际交往,尤其是言语交际,是交际双方为了实现一定目的展开、推进的一个互动参与过程,其间离不开说话人对语言形式与策略的选择,以及根据对方的语言形式和策略选择进行动态的调节与顺应。缓和性话语作为言语交际的一种现象,同样如此。本文中选用的语料都是成功化解冲突性语言,最终达到交际目的的缓和性话语,意在研究缓和性话语发挥其语用效果的内在原因和过程。但是它达到其交际目的的过程并不是直线前进的,也就是说,发话人采用缓和性话语以期化解冲突,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缓和性话语的具体形式、受话人的心理等等,缓和性话语很多时候并不一定会达到预期语用效果,有时还会加剧冲突,但发话人会根据会话情境不断调整语言形式和策略,这一过程是连续的,直到化解冲突的交际目的已经达到。例如:

(4)儿媳妇:收回来的花生,我把好的挑了装在一起之后,他又给我和到一起了。

公公:有这回事是有,但是我没有那心思。

儿媳妇:咱们发誓,我装起来你又和了有这回事没有?

婆婆:(生气地说)咱们烧香,我们俩口子都跪到那里发誓!

和事佬:以前的事不说了,正因为以前说的很多话不合适,今天咱们来是解决问题来了,不是翻以前的旧账来了。(山西卫视“和事佬”节目——生了女孩后)

例4中公公采用了缓和性话语“有这回事是有,但是我没有那心思”,首先认可儿媳妇所述事件的真实存在,意在使儿媳妇感觉到公公还是讲道理,实事求是地想跟她沟通的,进一步解释自己所做的缘由,希望儿媳妇能够消除误会。但是儿媳妇并没有理睬他的语用意图,依然不依不饶“咱们发誓……”坚持公公是故意跟她对着干,这激起了婆婆的不满和生气。这种情境下,和事佬果断地发话来中断冲突升级,并同时化解双方冲突。

二、缓和性话语的适应论研究

(一)适应论

Giles、Powesland、Coupland等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适应论”(accommodation theory)。该理论分析语言交际中语体风格等变化的社会心理因素,以及相关的社会与心理动因对交际的影响,说明语言交际的适应不仅是语言选择问题,还涉及社交距离、社交心理、心理感受、身份地位等非语言因素。双方之间的话语越相似,说话人的话语就越体现语言的适应性。说话人的话语信息越倾向于听话人,或从听话人的视角进行语言选择等,他们之间就越容易相互吸引,这就是人际交往中语言使用的“趋同取向”(convergence orientation)(冉永平,2010)。缓和性话语的发话人根据自己和受话人的社会地位,采用语用模糊、语用移情、遵循礼貌原则,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语言策略和祈使句的语言形式,来提高自己语言的可接受度,拉近会话双方的心理距离,这些都是“趋同取向”的典型表现。下面就缓和性话语采取的以上语言策略和形式进行具体分析。

(二)缓和性话语的语言选择

1.缓和性话语中的语用模糊

语用模糊包括语言实际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可能性、任意性和广义性(何自然,2003)。语用模糊的这些性质正好被缓和性话语所用,并实现了它的积极意义,使话语的可接受性提高。在上述的例2中“好像”和例3中“好,我们都明白了”都是语用模糊的使用。又如:

(5)肖童:你是不是不相信我?

区庆春:不是不相信,这事必须慎重,有些细节必须问清。这些细节你不一定看得出问题但我却能分析。(海岩《永不瞑目》)

“不是不相信”和“不一定”都是语用模糊的使用,提高了话语的可接受性,使得言语互动朝着“趋同”方向发展。

2.缓和性话语中的语用移情

多数语境下的人际交往需要说话人从对方的视角考虑问题,或从对方(物质、心理或情感方面的)需求出发,替别人着想,充分理解或满足对方的需求,这是一种换位思考,也是移情。本质上,移情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趋同,意在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或缓和人际关系,从而实现所期待的交际效果。这就是与语言使用相关的语用移情[7]。缓和性话语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与语用移情是一致的。因此,它们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缓和性话语中处处可见语用移情这一语言策略的使用。

缓和性话语的发话人采用具有语用移情功能的人称指示语,例如“咱们”(例4中和事佬的话语中含有)、“我们”(例3中主持人的话语中含有),这都有助于实现交际主体之间的一致性,相互认同,从而更为顺利地实施所期待的和谐交际。

(6)看门老头:干什么?急着投胎呀!

大庞:你们凭什么今天关门?

看门老头:我们凭什么不能今天关门?

……

赵春丽:大叔辛苦了。这么回事,我们是从月亮湾来的人民知青。到人民公社办事,走了四十多里路,饿得不行了,来到人民的代代红,麻烦您了,能不能卖点吃的给我们?要是不吃饭恐怕没力气走回去了,求求人民的大叔了。(高满堂《北风那个吹》

例6中赵春丽刻意在知青、公社、代代红(食堂)、大叔之前都加上了限定词“人民”,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看门老头很容易产生共识“我们都是人民”,我们都应该“为人民服务”,从而答应发话人吃饭的请求。这也是语用移情在其中起作用。

(7)肖童:我讨厌你和那家伙在一起。

区庆春:他是我的领导……

肖童:他领导你可不领导我,我又不欠他的。

区庆春:那你欠我的吗?(海岩《永不瞑目》)

区庆春的缓和性话语“那你欠我的吗?”含意是“是的,他不领导你,你不欠他的,那你欠我的吗?”。这句话区庆春首先表示理解肖童的愤怒和委屈。接着,利用她和肖童共知的心理:肖童喜欢她,她也能感受到肖童对她的不一样的情愫,说出“那你欠我的吗?”引导肖童从她或者说他们共同的立场来理解这句话,进而理解她,从而缓和了肖童的愤怒和怨气。

综上所述,缓和性话语能否实现其语用效果,取决于受话人的心理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能否与发话人达成一致,也就是说“趋同”

3.缓和性话语遵循礼貌原则

缓和性话语与礼貌有关,缓和性话语里蕴含了礼貌。P.Brown&S.Levinson指出,面子可以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两种。前者指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喜爱或赞许,后者指有自主的权利、有行动的自由,行为不受他人的强制或干预[8]119。礼貌语言的使用也就是留面子,能够保持交际双方的良好社会关系,使交际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进行,顺利地实现交际目的。这与缓和性话语的交际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在缓和性语言中必定会选择使用礼貌语言的策略。上述例2中马丁的缓和性话语中的“好像”正是维护了双方的面子,使得会话气氛渐趋缓和。

Lakoff提出礼貌行为与非礼貌行为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礼貌行为使对方感到心理舒服,相反非礼貌行为让人感到难受。Lakoff描述了三种不同的、说话人可以遵守的礼貌规则:1.不要强求于人,2.给对方留有余地,3.增进相互之间的友情。例6中大庞的非礼貌言语“你们凭什么今天关门?”当然使看门老头心里感到难受,同样采用冲突性话语进行回应“我们凭什么不能今天关门?”。这时一旁同是知青的赵春丽赶忙“说小话”——缓和性话语。首先是礼貌性问候“大叔辛苦了”,由于对方是长者,发话人遵循人际交往中“长者为尊”的礼貌原则,使对方感到受尊重,反过来发话人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接着,采用了“给对方留有余地”的礼貌性话语“麻烦您了,能不能卖点吃的给我们?”,使对方没有强迫感,在同意和不同意之间做出选择,较之大庞的不礼貌言语,这一言语至少增加了看门老头做出同意选择的可能性,加上之后的一系列带有语用移情效果的缓和性语言的使用,使得老头最终与她们有了心理趋同“大家都是人民”,应该急他人之急。因而,赵春丽的这些缓和性话语不仅化解了双方的冲突,而且达到了解决吃饭问题的交际目的。

4.缓和性话语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H.Grice提出交际双方在交际会话中都需要遵守一定的会话原则,其中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合作原则”,该原则有四条准则,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但是发话人有时会故意违反这些准则,目的就是要引起受话人对话语隐含的“言下之意”的注意。

(8)姨妈:(质问)你在里边干嘛呢?

汤姆:没干什么。

姨妈:没干什么!瞅瞅你那双手,再瞧瞧你那张嘴,还有那裤子上是什么?

汤姆:我不知道,姨妈。

姨妈:哼,但是我知道。这是果酱。没错,肯定是果酱。我已跟你讲过不下几十回了,别动我的果酱,要不然我就扒了你的皮。把鞭子给我拿来。

汤姆:不得了啦。姨妈,看你背后是什么?(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例8中第一和第二个话轮中小汤姆面对姨妈的质问,故意撒谎,违反质的准则,想哄骗姨妈,不想让她揪住这件事不放,但是这些缓和性话语并没有平息姨妈的怒火。最后,汤姆故技重施,“不得了啦。姨妈,看你背后是什么?”这一缓和性话语故意违反关系准则,意在转移姨妈对自己偷吃果酱这一事情的注意力,配以汤姆借姨妈扭头的机会逃之夭夭这一非语言性行为,成功化解了姨妈的怒气,同时也使得自己免于惩罚。另外,这一缓和性话语发挥作用的过程离不开姨妈和汤姆的心理作用。汤姆的母亲去世,一直是姨妈抚养他,姨妈当然是格外疼惜他,但是汤姆特别调皮,例8中的寥寥数语,读者就可深刻体会。虽然汤姆调皮,但是由于姨妈对汤姆的疼爱,在加上汤姆只不过是个小孩子,姨妈很多时候也会原谅他。

5.缓和性话语中的祈使句

缓和性话语中多见祈使句的使用,祈使句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言语行为,发话人向受话人传达的一个祈使要求只是一种语言途径和手段,其终极目标是要求受话人或者第三方执行某种行为。祈使句可以表示“命令”、“请求”。

(9)公公(对亲家公):来亲家,坐这里。

儿媳妇:他跟你不是亲家。

公公:不是亲家,我们两个总是男的。

儿媳妇:是亲家你说的那种话打个电话说让我回来,就把电话挂了。

亲家公:你坐下慢慢说!

(10)婆婆:走走走,俺不用调解,俺都起诉了。

调解人:有什么情况说什么情况。她做什么了?(山西卫视《和事佬》节目——这个媳妇必须走)

例9中亲家公对自己女儿使用的祈使句“你坐下慢慢说!”,是站在自己的社会角色上讲的:争吵双方中一方是自己的女儿,另一方是自己的亲家公。中国的社会文化准则是“长者为尊”,上述争吵中公公的言语有和解之意,但是女儿还是不依不饶。这种情况下,作为父亲的他依据社会准则和社会地位命令自己的女儿,这一祈使句遏制了女儿的不依不饶和气头,缓解了言谈的紧张气氛。例10中当事人一方婆婆不愿展开会谈,不客气地驱赶调解人和儿媳妇。为了达到与其会话进而从中调解的交际目的,调解人采用了祈使句,表示请求,希望对方执行。介于调解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调解人和当事人并没有矛盾冲突,他是来改善双方的人际关系的,他的这一祈使行为起到了作用。当事人婆婆和公公同意讲述他们和儿媳妇之间的矛盾。

祈使句也并非都表示命令,祈使句型结构也可间接表示“妥协”或“让步”[8]198-199。例2中马丁最后所说的“算了,我不说了。”,“算了”表达的就是妥协、让步。冲突的双方都作出了让步,冲突自然被化解了。

以上对缓和性话语的概念进行了解释,缓和性话语有别于缓和语,它是为了化解冲突性话语进而弱化言辞对抗,缓解对立情绪,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语用策略。在此基础上对它的特点作了介绍,缓和性话语的发话人可以是冲突性话语的受话人,也可以是除受话人之外的释话人,它发挥语用效用的过程是一个语用推进的过程,缓和性话语具有趋同性。缓和性话语的发话人根据自己和受话人的社会地位,采用语用模糊、语用移情的策略,遵循礼貌原则,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语言策略和祈使句的语言形式,来提高自己语言的可接受度,拉近会话双方的心理距离,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这一过程离不开社会和心理因素。

[1] 徐畅贤.英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J].外语教学,2006(4).

[2] 李成团.话语标记语“嘛”的语用功能[J].现代外语,2008(2).

[3] Fraser,B.Conversational mitiga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0(4):341-350.

[4] Hacertake,H.Deictic categories as mitigation devices[J].Prag⁃matics,1992(2):505-522.

[5] 冉永平.言语交际中“吧”的语用功能及其语境顺应性特征[J].现代外语,2004(4).

[6] 李海辉.电视访谈中话语缓和的语用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

[7] 冉永平.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和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

[8]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修订本.长沙:湖南教育出版,2002.

H030

A

2011年度中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缓和性话语趋同取向的语用分析”(2011Y014)

卫春艳(1981-),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冲突性移情姨妈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波莉姨妈信守承诺
小学1~6年级师生关系特点实践研究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例说高中历史课堂的冲突性链式情境设计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牡丹女王的姨妈
冲突性新闻叙事时序性选择的心理效应分析
小不点儿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