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造性人才个性品质的培养
2011-12-28钟启春
钟启春
摘 要: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学生成才的关键。然而我们的传统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精神素质和人格特征的培养。在改革传统教育,实施创造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造就更多的创造性人才,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创造性人才;个性品质;教学过程;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162-02
所谓个性品质是指除了知识和能力之外的创造者的其他主观方面的因素,如一個人的精神素质和人格特征等等。人类创造活动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创造能力强,而且能够取得突出创造成果的人,一定是一个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已成为造就创造性人的关键。然而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片面强调了智力因素的作用,严重忽视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这是我国人才培养最为明显的缺陷之一,也是造成我国创造性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该立足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1.激发创造动机
只有渴望创造,才有可能创造,创造动机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为此,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需要。教师应注重引起学生学习某种知识的需要,然后进行教学;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学习的活动。如物理学教师在讲光电效应时,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马路边上的路灯怎样能够做到不用人管,天一黑就亮,天一亮就灭?”像这类问题,虽然言语不多,但却能吸引学生,使他们的创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其次,让学生明确目标。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制订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的目标,给学生造成期待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欲望,调动他们的全部力量来实现目标。原有目标实现后,再确定新的目标,推动学习的周而复始、循环上升,学生的创造动机才能不断进化。再次,开展竞赛,鼓励竞争。竞赛在激励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用是激励优秀,促进落后,使教育的效果普遍提高。
2.增强创造热情
创造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突出地表现在进行创造活动时的情绪体验、动作节奏加快和活动的持续进行。创造热情不是一般的情绪体验,它是与情感的易变性相对立的一种情感品质。有了持久而稳固的热情,才能推动人们去深入地钻研感兴趣的事物,从而获得系统而深刻的认识,取得事业的成功。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知识和情感的迁移,逐步引导他们热爱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视学生的表情的变化,加强心理交往,注重感情交流,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状况,及时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交换教学方法,保持探讨问题的新异性。因为信息反馈是双向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随时作出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评的反馈,使创造热情的幼芽得到浇灌,不断成长。
3.磨砺创造意志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既能承受顺境,又能承受逆境。能自觉地沿着所制定的创造目标,克服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创造意志集中表现在创造活动中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四个方面。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动目的的正确性、重要性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从而自觉地去行动,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品质。目的越高尚,理想越远大,则行动中意志越有高度的表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各种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和考验,一步步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培养学生的果断性。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迅速估计情况,下定决心和付诸行动的品质。但这绝不是草率从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当机立断地作出正确决断。教师在教学中,要抓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是形成果断性的基础与前提;抓解决问题的敏捷性训练,重点放在解决问题思路的训练上。
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坚韧性是指为了实现目的能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的品质。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和战胜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有意识地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问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体验战胜困难后的愉悦。
培养学生的自制性。自制性是指一个人有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一个人在行动中如能严格要求自己,行动之后能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有助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逐步形成自制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从学生的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四个环节上入手,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独立钻研、一丝不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要及时教育,予以纠正,还要教会学生掌握利用时间,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4.发展创造性思维
人类的一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一环,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创造性思维方法。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知识、概念、规律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分析前人如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探求的艰辛与不易,掌握前人如何用创造性思维创造新概念、新事物的思路。教师要善于揭露矛盾,善于提出问题,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学生不能直接用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去解释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争议,在学生切磋琢磨中,教师启发诱导,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无疑会有力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5.树立紧迫感
所谓紧迫感是一种基于将观念付诸行动的欲望。从一定意义上说,创造发明就是争时间、争第一、争最先占领制高点。科学史上的许多事实表明,在同一时期往往有许多人在攻克同一个目标,比如华莱士与达尔文几乎同时创立了生物进化论;莱布尼茨和牛顿也在差不多时间内独自创立了微积分;1876年2月14日,美国专利局在同一天收到了贝尔和格雷提两个人同时发明的关于电话的专利申请,前后只差几个小时。所以,缺少紧迫感会贻误时机,甚至会导致创造的前功尽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如上课不能迟到、交作业一定要及时、对拖拖拉拉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批评、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并定期检查等等。
6.引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由于力争弥补已有知识与未知领域的差距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在传统教育背景下,随着知识、年龄的增长,人们不同程度地丧失或削弱了孩童时代可贵的好奇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的创造力。所谓开发创造力,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回复并升华人们的好奇心。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应该十分注重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学生好奇心的诀窍是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对学生的好奇心不能理解,甚至不耐烦,是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早就知道了,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没什么可问的。其次,不要敷衍学生,要给学生好奇的提问以满意的回答,如果不懂,就和学生一起去探寻答案。再次,把学生视为朋友、视为学友,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特思维的“智者”。只有这样,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或解决的方式才不会轻易被老师“封杀”,学生的求异创新的思维才能充分得以发挥。
7.培养质疑素质
质疑是一种怀疑,是指对一个理论、一个事物或一件产品提出各种不同问题的素质。提出问题是创造活动的第一步,因而质疑与创造活动密切相关。
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素质的过程中,应主要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不盲目从中。不加分析地跟着别人跑,这对创造是有害的。18世纪流行的“燃素说”,是贝歇尔(法国化学家)于1669年提出、后由其学生斯塔肖在1702年发展称“学说”的。这种认为物体能燃烧是由于物体内含有燃素的错误学说,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误使许多科学家都去积极寻找燃素,没有一个人对此表示怀疑。
达尔文敢于怀疑上帝造人,說人类的祖先不是亚当和夏娃,而是猿猴;当人们的眼睛和其他感觉都告诉自己,地不动而天动时,又一个不盲目从众的人偏偏说,地在动!这个人就是哥白尼。正是由于他们的不盲目从众,才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不迷信专家、权威。英国哲学家罗素有一次来华讲学,听讲的多数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罗素走上讲台,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2+2=?”虽然连小学生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大家想,罗素是世界知名的大哲学家,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必然有深刻的道理,答案不会那么简单。于是,大家面面相觑,无人作答。还是罗素自己说:“二加二就等于四嘛。”这个故事饶有趣味,它告诉我们:对权威的迷信会束缚人的思想,扼杀人的智慧,有时竟会使人连事实都不敢承认,更不用说开发创造力了。
不错,无论干什么事情,想开发自己的创造力,总是需要集思广益,吸取前人工作中的有用部分,求得别人的帮助或批评建议。尤其是青年人,更要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学习,学习他们的治学经验和学术上的远见卓识。但是,对待别人权威的工作和意见,也决不应该迷信。任何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不知道的东西总要多于知道的东西。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是内行,是权威;而在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外行,是小学生。即使他在内行领域里,往往也会有许多问题是他还没有仔细考虑过,或者是考虑错了的。例如,爱迪生一生虽然发明了很多电器,但却极力反对交流电的价值;曾打开原子秘密的卢瑟福却指责释放原子能是胡说八道。所以,看待任何一个人的经验或成果都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在没有充分的事实材料作为证据时,不要轻易相信他的结论。
鲁迅先生对权威有很精辟的分析,他认为真正的权威,只有在他所专长的方面能胜一筹,不可能在每一个问题上都保证不发生错误,而对于一些徒有虚名的“权威”则更不能轻易置信。他在《名人名言》这篇文章中,曾经尖锐地批评了崇拜名人的坏习气。鲁迅明确提出:名人倘是专家,在他专门的那一行是精的,但讲到专门以外的问题,常常是错的。“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因此,“我们应当分别名人之所以名,是由于哪一门,而对于专门以外的纵谈,却应加以警戒”。
(3)尊重老师,但不盲从。由于现代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长期实行灌输式教育,致使许多学生盲目崇拜教科书、盲目信赖老师,不善于质疑、不敢发问的现象广泛存在。然而,教科书并非句句是真理,教师也不是事事都正确。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扬对待牛顿的态度值得我们效法。他在大胆否定牛顿关于光的物质微粒说,而提出光的波动说时,曾经强调指出:“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得认为他是万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有时甚至会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亚里士多德很尊重他的老师柏拉图,但决不盲从,他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显然这是对创造者的忠告和激励。
(4)不把理论当教条。我们应该重视理论,但不要把理论当成教条,到处生搬硬套。中国股市上有一位传奇人物俗称“杨百万”,其真实名字叫杨怀定。杨怀定风靡中国股市的诀窍就是不迷信理论教条,相信自己亲身取得的第一手资料。他看到在中国股市上有许多硕士、博士等很有知识的人做股市生意反而输得很惨,主要是这些人太迷信国际上常规的股市技术分析理论。他认为,中国的股市在世界上是个特例,中国没有完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所以,国际上通常的某些股市规律,中国就不一定有。例如,海湾战争期间,国外的股票都跌了,可中国的股票却在上涨。中国股市上的政治干预因素很重要,属于国家政策性支持的企业,政府不会让它垮台。其股票价格降到一定程度,政府必定会采取补救性措施。因此,对中国的各种经济、政治因素变动信息不灵通的人,不能成为中国股市中的行家。这也是“杨百万”在中国股市上多算多胜的真正秘诀。
8.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自信即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的反面即自卑,当然即是开发创造力的第一障碍。自信心差而自卑感强的人会错误地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总是盲目地认为创造活动只是天才和“大人物”的事,而与自己毫不相干。他们常常这样问自己:“别人都不能成功,我能行吗?”此外,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错误地把自信与骄傲相提并论,将自卑与谦虚等量齐观,致使许多人自信心逐渐丧失,而自卑感不断加强。
要克服自卑感,首先要端正认识,真正相信“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这条原理,要敢于创造。其次,要重新认识自己,要用创造学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自我认识。再次,根据自卑感强的人往往惯于拿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的特点,可以采用“优势反观法”,即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进行比较,以此来增强自信心。另外,还可以回顾自己以往的经历,欣赏自己的成功之处,这样也有利于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庄寿强、戎志毅著:《普通创造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
2.潘懋元、沈紫金主编:《WTO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3.李文义、曹云升编著《创新理论与创新思维训练教程》,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4.李毅红、马名驹、周碧松:《创造力的培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