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竞技体育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1-12-28袁庚申,史东林,周德胜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竞技河北省体育

河北省竞技体育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袁庚申1,史东林2,周德胜1
(1.河北体育学院,石家庄 050041;2.河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石家庄 050000)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从回顾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历程入手,以近三届全运会成绩为主要依据,分析当前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查找存在的问题,并从金牌战略、科技兴体、后备人才培养和竞技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等角度,提出了河北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旨在为我省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和“沿海体育强省”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河北;竞技体育;发展历程;综合实力;制约因素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作为体育事业中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部分,竞技体育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第一的圆满收官,短短20多年的时间,中国竞技体育的成绩令世人惊叹。

河北省作为我国的体育大省,也与新中国竞技体育事业一同发展,这其中既有过辉煌,也有过彷徨。“十一五”期间,河北省明确提出了“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和综合实力,在国内外体育竞赛中创造优异成绩”的竞技体育总体发展目标,并从备战和参加奥运会、全运会,完善项目结构和布局,运动队建设和管理,改革和完善各运动队的训练体制,改革和完善竞赛制度,后备人才培养,优化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等若干方面,进一步细化了目标,分解了任务。如今,“十一五”已经结束,“十二五”刚刚开局,有必要对过去五年河北省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状况进行回顾和总结,以利于我省竞技体育在“十二五”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我省由体育大省向体育强省的转变。

全运会是国内水平最高、项目最多、参赛单位和运动员最多的大型比赛,集中了国内体育人才队伍中的优秀群体,体现了国家和各省区的竞技水平。以十一届全运会为研究切入点,具体分析我省当前竞技体育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更具有时效性和说服力。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资料室、互联网等手段,查阅数十篇(部)关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学术论文 (论著),搜集第十一届全运会上河北省的比赛资料。

2.2 访谈法

对河北省体育局及各项目管理中心的体育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等进行实地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对第十一届全运会备战、比赛过程和成绩的认识,对当前我省竞技体育发展中诸多问题 (如训练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项目的布局、训练制度、资源配置、后备人才的培养、训科医一体化等)的认识,以及对下阶段我省竞技体育的努力方向和措施等等。

2.3 逻辑分析法

对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和规律,找出我省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

3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竞技体育回顾与评价

3.1 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至今,河北省竞技体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3.1.1 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末

这一阶段,河北省体育管理体制是计划性的,竞技体育是绝对的工作重心。在这种管理体制的推动下,河北在田径、跳水、摔跤、柔道、乒乓球等项目上创造了巨大辉煌,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

1979年全年,省女子田径队1人1次打破亚洲纪录,4人10次打破全国纪录,38人荣立一、二、三等功,占全队93人的40%。1980至1985年,河北女子跳水队在各种国内大赛中曾多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二、第三名,仅李艺花一人便在重大国际比赛中7次夺冠。河北中国式摔跤队先后获得1978年全国锦标赛团体冠军和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1980年全国中国式摔跤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创造了“三连冠”的神话。1980至1983年,河北柔道队连续4年荣获全国比赛团体第一名。此外,乒乓球、游泳、射击、自行车、举重、赛艇等项目都曾取得骄人成绩,为河北赢得了荣誉。

3.1.2 上世纪80年代末至2000年

在1987年的六运会上,河北队夺得11金、12银、15铜,总分首次进入全国前十。随后几年中,全省上下对竞技体育给予空前重视和支持,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创新发展举措,为我省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1988年,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振兴河北体育事业的决议;同年,省体委出台了《1988年至1993年河北省体育发展战略规划》。1991和1994年,省体委先后制定《河北省体育事业“八五”计划和十年计划纲要》及《河北省体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纲要》。1994至2000年,省体委对体委和直属训练单位在训练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加大业训和竞赛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积极推进训练场馆向社会开放,努力推行“体教结合”模式,大力开展体育学校有偿训练和扶持社会俱乐部办比赛等措施,有效增强了我省竞技体育综合水平和实力,在第七、第八届全运会上,河北省体育代表团分别取得总分第十和第九名的好成绩;在1998年第十三届亚运会上,我省获11金、6银、6铜;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又取得了1金、2银、1铜的优异成绩。

3.1.3 新世纪阶段

河北省的体育管理体制经过深刻变革,在新世纪形成了“省体育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教练员”的三级管理运行模式;实现业训、竞赛、专业队训练一条龙管理,有效提高了竞训管理效率和效果;制定出台了《河北省竞技人才输送奖励办法》,充分调动了基层体育部门和教练员培养、输送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了举省体制优势。

该阶段,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态势依然强劲。在2002年第十四届亚运会上,我省收获 12金、4银、1铜。在2009年十一运会上,我省在创造团体辉煌成绩同时,还涌现出许多国家乃至世界级优秀运动员,如自行车运动员李雪妹、女子铅球运动员巩立姣、三级跳远名将李延熙等等。在广州亚运会上,我省代表队共夺得27枚奖牌,较多哈亚运会增长了50%,创造了河北省亚运会获奖牌的新纪录[1]。

3.2 河北省竞技体育所面临的形势

3.2.1 与第一集团差距明显

表1 九运会部分代表团奖牌、积分情况一览表[2]

表2 十运会部分代表团奖牌、积分情况一览表[2]

表3 十一运会部分代表团奖牌、积分情况一览表[2]

表1—3显示,河北在2001年九运会获得12枚金牌、988分,金牌榜排全国第12位,综合总分位列全国第9;2005年十运会获得15枚金牌、1109.5分,金牌榜排全国第12位,综合总分位列全国第9;2009年十一运会获得13枚金牌、1305分,金牌榜排全国第13位,综合总分位列第9。可见,河北省竞技实力基本处于全国第二集团。虽然这一成绩来之不易,但是与建设“沿海体育强省”的奋斗目标相比,与竞技水平较高的兄弟省市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

这一差距,可通过与第一集团中不同层次代表队 (解放军除外)的具体比较来进一步认识。九运会上,我省夺得12金、10.5银、10.5铜;第一名广东队夺得69.5金、48银、51.5铜,分别比我省多出57.5金 (479.17%)、37.5银 (357.14%)和41铜 (390.48%);第五名江苏队夺得24.5金、21.5银、25铜,分别比我省多 12.5金(104.17%)、11银 (104.76%)、14.5铜 (138.1%)。十运会上,我省夺得15金、9银、11铜;第一名江苏队夺得56金、38银、42铜,分别比我省多出41金 (273.33%)、29银 (322.22%)、31铜 (281.82%);第五名辽宁队夺得31金、35银、33铜,分别比我省多出16金 (106.67%)、26银 (288.89%)、22铜 (200%)。十一运会上,我省夺得13金、13银、20铜;第一名山东队夺得63金、44银、46铜,分别比我省多出50金 (384.62%)、31银 (238.46%)、26铜 (130%);第五名上海队夺得41金、34银、46铜,分别比我省多出 28金 (215.38%)、21银 (161.54%)、26铜(130%)。可见,虽然我省竞技体育水平与第一集团有逐渐缩小趋势,但整体上与第一集团差距仍然很大,竞技体育的发展任务依然很重[1]。

3.2.2 与第二集团各代表队竞争激烈

纵观近几届全运会,广东、江苏、辽宁、山东、上海、北京六省市形成的第一集团格局仍然无法撼动,十一运会中六个单位的金牌数、奖牌数、总分数分别占到总数的50%、47%和44.8%。从参赛项目、人才基础、经费投入等方面,其他省市很难与之相比。

河北省所处的第二集团竞争非常激烈。从十一运金牌榜看,第7、8位的黑龙江和天津之间仅有1枚的差距,第9、10位的福建、湖南只差1枚,第12至15位的四川、河北、安徽、湖北也只有1—2枚的差距。在这个集团中1枚金牌就可能决定2至3个位次;从奖牌情况看,第7、8位的浙江和黑龙江只有2枚的差距,排名第10、11位的天津和福建仅差2枚,我省的46枚排在第12位,也是发挥了较好的水平,而湖南、安徽、湖北均以35枚并列第13位;从总分看,第7、8位的四川和浙江只相差了49分,而我省最终仅凭2分之差险胜黑龙江,排在第9位。以上数据显示了第二集团竞争的激烈程度。

表4 十一运我省同第二集团各省市的奖牌比较[2]

由于受比赛中多种因素的影响,金牌的产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十一运中,湖南、安徽发挥出色,较十运会进步明显,特别是安徽,具有跨越式的提升。浙江发挥失常,较十运会的金牌榜第6名差距较大,但从奖牌和总分上看其整体实力还是很强。其他省市基本发挥了正常水平。河南因赛艇兴奋剂事件影响很大,但也应属于第二集团的范围,所以第二集团的格局应该是:浙江、黑龙江、四川、天津、福建、河北、湖南、湖北、安徽、河南,这个集团中的金牌数、奖牌数、总分数分别占到总数的28.8%、30.1%和31.25%,综合来看,河北省应处于第二集团的中游水平。

3.2.3 河北省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分析

对某地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分析是指利用多指标、从整体上反映该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状况,它对于某地区竞技体育实力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真实,而且更加容易实现与其他地区的比较。

李卫认为,体育系统是一种动态的社会系统,竞技体育系统是其重要的子系统。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是指影响竞技体育活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以及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是生存力、发展力和协同力三者的有机综合,是一种开放系统的整合力量形态。影响竞技体育的各发展因素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对某一地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分析,并不是用简单几个指标就可以完成的,除考察某一地区竞技体育实力表现及其结构状况外,还须兼顾该地区竞技体育的内部发展潜力和外部环境激励。

李卫利用Q型聚类分析法,对全国各省 (市、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竞技体育综合评价值51.06分,位列第八,高于全国平均得分46.21,处于三类地区中的第一位,其综合实力落后于一、二类地区的沪、粤、京、辽、鲁、苏、吉等地。从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评价的三个一类指标来具体分析,能够更清楚地认识河北省在各个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竞技体育实力表现及结构状况,是综合实力评价中权重最大的指标,主要包括奥运会、全运会得分,入选奥运会代表团人数,优秀运动员人数,国际级健将、健将运动员人数等。在这一指标上,河北省得分57.39,高于全国平均分39.74,位列第九,属二类地区的中下游,低于一类地区的辽、京、沪、粤和二类地区中的鄂、苏、吉、鲁等地。

内部发展潜力指标,主要考察二三线运动员情况、优秀运动队和体育运动学校以及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教练员情况、体育科研人员状况、传统校状况以及经费情况等等。河北省该指标得分61.06分,低于全国平均分65.19分,位列第十八,处于四类地区的第一位,落后于一类地区的赣、粤、鲁,二类地区的沪、闽、陕、晋和三类地区的吉、京、皖、川、湘、苏、云、辽、浙、甘等地。

外部环境激励指标,主要考察该地区人均 GDP水平、体育事业费、城镇人口比例、教练员等级情况、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情况、体育国际交流、体育场馆数量等等。河北省该指标得分30.61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29分,位列第十二,处于三类地区的第一位,落后于一类地区的沪、京、粤和二类地区的辽、鲁、津、苏、吉、浙、黑、闽等地[3]。

可见,虽然河北省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实力表现及其内部结构得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内部发展潜力不足、外部环境激励不够,这影响着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后劲,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这两方面的问题不解决,也最终会影响河北省竞技体育的实力表现及其综合实力排名。

4 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某一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看到河北省竞技体育在内部发展潜力和外部环境激励方面的欠缺,显然对于真正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不具有操作性,需要在更加微观的层面进行细致排查,以找准目前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4.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和培养面临困境

受诸多客观因素困扰,我省在竞技后备人才储备、培养方面遇到一些棘手问题,比如,部分退役队员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就业竞争力不足,安置渠道不畅、难度较大;二、三线队伍“成材率”偏低,影响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从事竞技体育的信心等,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4]。目前,我省的竞技体育依然存在“强项不强,尖子不尖”的现象。十一运会上,我省的田径、跳水、自行车、射击虽保持了优势但没有突破,尖子队员中郭晶晶一人的奥运会带入金牌和比赛决赛金牌,占到了我省全部金牌数的30.8%,但是郭晶晶退役后,我省将缺乏领军人物,那时我省的竞技体育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压力。应该说,我省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也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粗放、不计成本掠夺型训练的后果。过去省、市、县三级业余训练的体制已经被冲垮,如何将机制健全起来是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5]。

4.2 竞赛体制需要一步完善

竞赛体制的不完善突出表现在:第一,比赛偏少。多年来,我省各项目一直实行年度计划内比赛,成立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后,虽然比赛有所增加,但总量仍然偏少。第二,赛制不活。我省竞技体育以备战奥运会和全运会为中心,实行“金牌战略”,竞赛制度缺乏多样化,制约了竞赛对竞技体育发展的综合效应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第三,投入不足。长期以来,我省举办的省级比赛,经费来源主要依靠省市财政,通过企业赞助、市场化运作等方式筹集的资金相对不多。

4.3 “训科医一体化”进程有待加快

科研、医疗和科学化训练水平,对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训科医一体化”是在传统的下队、课题、科技教练等科训结合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6]。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该模式对于训练的科学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省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不断完善“训科医”结合机制,但仍有一些环节不够理想,影响了“训科医一体化”整体进程。如“训科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分离现象,未能从体制、机制、组织形式、管理方式上加强三方面的结合,科训结合的效益还不高等等。

4.4 竞技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开发不够

在市场经济开放环境下,社会化和市场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化发展模式,有利于竞技体育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形成社会参与竞技体育、竞技体育为全社会服务的良好局面。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可以增强竞技体育自身的造血功能,从过多地依赖国家和政府过渡到自我发展。目前,我省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开发还比较滞后,较先进省市还有较大差距,在各项目中心和企业联合办队、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我省竞技体育产业资源 (如场馆、介入竞技体育的企业、俱乐部、品牌赛事活动)也较为匮乏,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等主体产业在体育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小等等,也都羁绊着我省竞技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前进步伐[7]。

5 河北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路径选择

5.1 战略目标

河北省要实现“沿海体育强省”的总体目标,就必须跻身竞技体育强省行列,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省的体育工作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紧把握竞技体育发展规律,有计划、有步骤推进竞技体育扎实开展。

结合河北实际,现阶段我省还是要以备战奥运会、全运会为中心,以夺取更多金牌、奖牌为主导,立足壮大后备队伍、巩固优势项目、挖掘自身潜能,在十一运会和亚运会取得较好成绩的基础上,努力提升我省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确保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取得更多更好成绩。

5.2 路径选择

以建设竞技体育强省为目标,需要实施以金牌战略、科技兴体、后备人才培养等为重点的系列工程,推动我省竞技体育走集约发展的精兵之路,逐步向更高层次和水平迈进。

5.2.1 实施竞技体育金牌战略

就现阶段而言,我省处于跻身竞技体育强省的关键时期,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借鉴国外和国内先进地区抓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目前来看,严峻的发展形势和激烈的竞争态势,都决定着我省在通往竞技体育强省的路上,是无法逾越“举省体制”和“金牌战略”发展模式的,在今后几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仍然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战略模式,尽快把竞技实力抓上一个新台阶[8]。

5.2.2 加快科技兴体步伐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支撑,特别在竞技体育方面,高科技的运动器材、高超的医疗水平、现代化的训练手段等,已成为运动员竞技水平提高的巨大推动力。正因如此,近年来,“科技兴体”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发展竞技体育的一项重要方针和举措[9]。我省的科研医疗保障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十一运周期中,为运动员提高成绩、发挥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我省高水平攻关的能力还很不足。需要在服务面铺开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项目存在的疑难问题研究更好的解决办法;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伤病的预防工作;进一步充实壮大科研和医疗队伍,精心打造以教练员为主的由科研、医疗人员共同组成的复合型团队。尽快建立起以训练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医疗服务为保障、以管理为手段的竞技体育科技保障体系,把竞技体育发展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轨道上来。

5.2.3 注重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着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从我省业训现状分析,要确保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突出省运会杠杆作用。以培养我省奥运和全运会重点项目后备人才为目的,重点改革省运会竞赛办法,以青少年为主要参加对象,增加奥运、全运重点项目在省运会上的金牌设置数量,进一步发挥杠杆作用,提高竞赛效益。二是优化业训项目布局。认真梳理我省体育运动项目,优先发展跳水、射击、自行车、柔道、田径、举重、兵乓球等传统优势项目,确立在国内的优势地位,力争奥运会、全运会争金夺牌;鼓励发展赛艇、皮划艇、摔跤、武术、跆拳道等潜优势项目,力争形成拳头和优势项目群体;积极培育后备项目,鼓励、调动有条件的设区市、高等院校以及社会俱乐部办高水平运动队,承担全运会项目,填补我省空缺;加强各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基地、省重点项目布局,确保每个重点项目在市一级都建有单项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三是加强裁判和教练员队伍建设。以四年为周期,对全省业余训练教练员进行轮训,实行教练员岗位责任制、持证上岗和参赛制度,鼓励各地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教练员;加强裁判员队伍的管理和思想建设,完善裁判员注册管理、培训、考核、选派和奖惩制度,不断提高裁判员的业务素质和执裁水平。四是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政策调控能力,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和管理措施,加大省级体育专项资金对业余训练投入力度,各地也要相应配套,按照扶强、扶优原则,训练经费向重点项目倾斜,向效益好的单位倾斜,实行动态监管,优升劣降;推广经费投入与任务效益挂钩改革,实现业余训练由数量规模增长为主,向以质量效益为主转变,不断提升业训对象成材率。

5.2.4 大力推进竞技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

竞技体育乃至体育事业整体实力的增强都要以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为依托,要促进河北省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顺利实现河北省建设“沿海体育强省”和跻身竞技体育强省的发展目标,就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投入[10]。这除了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外,还要努力推进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注重对竞技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吸引社会资金注入;积极促成各项目中心同企业的合作,利用商业化运作,通过增加运动训练和竞赛管理的经济收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物质保障。

[1] 聂端平.在河北体育学院的报告[R].2010-12-16.

[2] 第九、十、十一届全运会奖牌榜[EB/OL].(2009-10-29)[2010-11-15].http://www.sport.gov.cn/n16/n1122/n1983/n32333/index.htm l

[3] 李卫.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1.

[4] 金玉,潘绍伟,彭杰,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27(5):82-86.

[5] 张明曦,张桃臣.基层学校对“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认知与诉求[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7):44-47.

[6] 陈森兴.竞技体育“训科医”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5):10-14.

[7] 张庆春.河北省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600-602.

[8] 王保成,周志雄,王川,等.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7):9-15.

[9] 卢天凤,司虎克,王恩锋.竞技体育科技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J].体育科研,2007,28(4):25-29.

[10] 郭立群.河北体育需构筑厚势破解难题[J].石家庄日报,2009-12-22(08).

Study on Present Situation of Hebei Competitive Sport and Countermeasures

YUAN Geng-shen1,SH IDong-lin2,ZHOU De-sheng1
(1.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ijiazhuang 050041,China;2.Hebei Institute of Spo rts Science,Shijiazhuang 050000,China)

With the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interview,logical analysis,review ing the developmental course of Hebei competitive sport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sco re results of the last three national games,this paper analyzed current situation Hebei competitive spo rt faces and found the p roblem 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ld metal strategy,making sport p rosperous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ckup talent cultivation p lan,social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competitive spo rt,it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bei competitive sport,aiming to p 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fo Hebei competitive sport and realization of the“the powerful coastal sports p rovince”goal.

Hebei;competitive sport;developmental course;comp rehensive power;restricting facto rs

G812

A

1008-3596(2011)04-0063-06

2011-03-25

2010年河北省社会科学

(HB10TTY005)

袁庚申 (1980-),男,河北石家庄人,编辑,硕士,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和体育学。

猜你喜欢

竞技河北省体育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竞技精神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