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参与,轻松学数学
2011-12-26姚礼彬
姚礼彬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将学生的发展置于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愉悦、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从学生如何学好的角度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选择权让给学生,使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愉悦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情感对流的一条主线。数学教师应积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美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始终置身于一种轻松、融洽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和谐氛围的创设,源于教师温和的语言、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鼓励的赞语;源于教师允许质疑、允许争辩、允许出错、允许补充的宽容;源于学生的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源于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共赢。有了这样适宜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抛弃紧张压抑的情绪,愉悦地参与课堂教学。
二、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
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需要有一股内部动力去激励和推动学生学习。数学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特点,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始,教师要把握时机,巧设悬念,使学生“疑”中生趣、“趣”中生学。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我带来了四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第一个杯子放一颗葡萄,在第二个杯子放一个金橘,在第三个杯子放一个桃子。我问学生:“我把第四个杯子盛满水,再分别倒入前三个杯子中,你们猜第几个杯子倒完后剩下的水多?”学生一听,兴趣盎然,纷纷猜测结果。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成为负担。此时,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对新知识的渴求,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
2.以问促思,引发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常来自诱惑或新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符号转变为愉悦实用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如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游泳馆计划新建一个长30米、宽25米、高3米的游泳池,如果请你担任设计师,那么,建造这个游泳池,你需要考虑哪些问题?比一比谁考虑得最周到,提出的想法最多。如此一问,学生的思维立刻被激活,产生了强烈的“设计”欲望,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以问促思的方法,无论是从思维方式来看,还是从解题能力来看,都是有价值的。它能促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积极地探索,创造性地运用,真正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3.学以致用,体验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如学习“年、月、日”后,我要求学生算一算,今年的暑假从7月1日开始,到8月29日为止,一共放假多少天;学习“百分率”后,我要求学生帮老师计算一次单元测试中每一题的得分率。数学思想只有借助生活的再现和支持,才能得以真正构建。创设这样的现实情境,学生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劲,充分感悟到数学的魅力,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三、开展动手实践,让学生自主参与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生思维是形象的,动手实践能解决好这一矛盾。动手操作,活动性强,使学生对它较感兴趣。
数学学习,不仅是获得结论的过程,更是实践、探索的过程。有价值的动手实践应是学生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利用学具对实物、图形、表格等进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新知。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发给学生规格不一的圆锥、圆柱和沙子,要求学生把圆锥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比较圆锥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自由摆弄、操作、猜测、验证。在第一轮的操作中,学生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有的说圆锥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有的说是三分之一,有的说是四分之一。正当大家迷惑不解,讨论着为何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圆锥和圆柱的形状。学生再次操作,很快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数学问题不断产生,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加深。此时,学生完全成为课堂的主角,个体生命得到充分地发展。这样的实践操作才是有价值的,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深层次的热爱。
(责编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