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12-25赣南师范学院曾泽鑫邱小健
□赣南师范学院 曾泽鑫 邱小健
我国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赣南师范学院 曾泽鑫 邱小健
我国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少、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省域之间地方高校经费投入差异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以省级政府为财政主体,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投入;设立地方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提高教育经费支出效率。
教育财政投入;地方高等教育;问题与对策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按照隶属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中央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地方高校是指由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的高等学校。随着1992年高校合并以及国家部委高校划归地方管理,我国地方高校数量得到迅速增长,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1998年,我国地方和部属普通高校共1022所,其中,地方高校为759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74%;地方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数为225.8万人,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人数的70%。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地方高校数量增长明显,在校生人数大大增加。2008年,我国地方和部属普通高校已达2263所,其中,地方高校为2152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5.1%,地方高校的本、专科在校生数1850.5万,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数的93.2%。[1]可以说,我国地方高校承担了大学扩招的主要任务,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也面临办学经费不足、银行负债多等问题。本文以地方高校教育财政投入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为促进我国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一、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存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偏少、经费来源结构欠合理以及经费投入地区间差异较大的问题。
1.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偏少
从全国的情况看,随着地方普通高校规模扩大,省级政府对普通高校的财政性投入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1999年的216.34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292.74亿元,增长了4.98倍。但受地方财政能力的局限,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并没有随着增加,1999-2008年间,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先降后升,走势呈“U”型(见表1)[2]。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地方高校2005年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最低,为4742元;2008年最高,为7017元,但和1999年相比,仅仅多了6元钱,与同年央属高校13631.64元的生均经费相比,少了6614.23元,相差约2倍。如果把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因素考虑进来,我国地方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事实上每年都低于扩招前的水平。由此可知,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是严重不足的。
表1 地方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单位:元)
2.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经费来源的多渠道筹措机制还不健全,对政府财政拨款和学生学杂费过于依赖,是我国许多地方高校的共同特征。以江西省为例,该省高等教育投资来源主要由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两部分构成,而其中学杂费占了大头(见表2)。以2005年为例,该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学杂费两项投入的总和占了全省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1.86%,成为高等教育绝对的经费来源;校办企业、勤工俭学以及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投入共计0.09亿元,占教育总投入比例仅仅0.18%;接受社会捐、集资总额为0.10亿元,仅占教育总投入的0.20%。校办企业、勤工俭学以及社会服务收入与社会捐、集资收入相加,总金额才达0.19亿元,占总投入的比例仅为0.38%,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3]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地方高校经费来源是欠合理的。
表2 2003-2005年江西省地方高等教育投资来源及构成
3.省域之间教育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异
我国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调动了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强了各级政府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投入能力。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实行分税制之后,省间、省内市(地)间的财政收入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地方高校教育财政投入差异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不同。从1999-2008年全国31个省市的具体情况来看,各省市间高等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无论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都呈现了扩大的趋势。从绝对差距来看,1999年到2008年标准差由4.564亿元逐步扩大到30.034亿元,极差由15.976亿元逐步扩大到135.901亿元(产生在广东和青海两省之间);相对差距中,极差率由20.99扩大到25.35,变异系数由0.65扩大到0.72(见表3)。[4]凸现出我国地方高校经费投入之间的巨大差异。
二、解决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问题的对策建议
1.以省级政府为财政主体,加大地方高校经费投入力度
1972年,美国经济学家奥茨(W·E·Oates)基于收益原则提出了著名的财政分权定理:在不造成辖区间外溢的情况下,公共服务责任应该尽可能下放到规模最小的地理辖区,因为这样做的效率最高。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投资不仅会带来个人收益,还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收益。正是由于高等教育收益的外溢性,它被界定为准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支付大部分费用。地方高校具有地方公共产品属性,政府是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相应地政府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为此,地方政府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在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上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包含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经费投入力度。对于财政比重较低或减少较快的省份,地方政府作为地方高校投资的主要责任者,应采取积极的筹措,在制定预算时就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确保高校财政性经费投入和生均经费的实质性增长,从根本上增加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数量,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撑。
2.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提高财政支出使用率
在拨款模式上,我国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基数加增长”,即按事业机构规模的大小或事业的需要确定各种人员编制、房屋和设备标准、行政和业务费用开支额度,由此形成财政拨款的基数;在此基础上,考虑当年事业发展与变化的情况确定拨付的事业发展数额。二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这是基于“定员定额”的原理,即经费总量根据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生生均拨款定额标准和高校在校生数核定下达。不少高校把在校生人数等同于获得拨款依据,盲目扩建,追求“大而全”效果。这样,不仅造成高校失去办学特色,也容易造成专业重复建设严重,教育资源浪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笔者认为,这项改革措施可以在地方高校进行试点。政府设立的地方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为政府评估高校整体财政运作计划,将拨款与高校评估结果挂钩,通过拨款方向、模式和数量,来指导高校的良性发展。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是政府与高校之间的一个中介机构,它要接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在运作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是政府的助手,帮助政府赋予高校相应的责任,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确定的拨款程序、拨款标准、拨款公式和方法给各个高校分配教育经费。[5]以有利于提高地方高校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平和效率。
表3 各省地方普通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差距
3.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地方高校经费投入
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地方高等院校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受到地方财政水平的限制,地方政府对高教经费投入的缺乏,已经成为困扰地方高等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获得空前成功,与之伴随的是地区间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省间、省内市(地)间的财政收入产生巨大差异。地方高校虽然属于地方政府管理和投资,但其培养的人才却面向整个社会,为整个国家服务。目前,由于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东部和发达地区吸引了更多的毕业生,造成了高等教育产品的外溢,出现了落后地区投资,发达地区受益的现实,由此也进一步扩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对此,中央政府要履行相应的财政责任,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功能,将不对称的财政收入进行合理地再分配,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投入水平。[6]财政转移支付要重点关注中、西部等落后地区,从而促进我国地方高等教育大发展。
[1]陈希.要加快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gzdt/2009-11/09/content_1459775.htm.
[2]张倩倩.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0(4).
[3]曾泽鑫.江西省地方高等教育投入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5).
[4]苗文燕.省级政府高等教育财政投资差距及对策[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论文集.
[5]段宝霞.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问题分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6]安琪.我国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论文集.
G647
项目名称: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地方高校教育投入多元化的体系构建研究)。项目号:JY0902。
猜你喜欢
——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