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县实验对河北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2011-12-25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晏阳初知识分子河北

李 晔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

定县实验对河北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李 晔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中国大地蓬勃展开。作为农业大省,河北不仅要借鉴全国的普遍经验,而且还要总结具有地方特色的特殊经验。本文遵循了从历史到现实的逻辑性,从新的视角探讨了定县实验留给我们的现实启示,以期提供新思路,更好地为河北新农村建设服务。

定县实验;河北;新农村建设;知识分子;农民

近百年来,河北一直是探索中国乡村现代化模式的重要“实验基地”,特别是民国时期的定县实验更是使河北名扬海内外。作为中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认真总结定县实验的现实启示对于今天的河北新农村非常重要。因此,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认真总结其历史经验,挖掘河北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乡村人文资源,既擦亮了地方史研究的一大“亮点”,弘扬了光荣历史传统,又对于今天的河北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河北乡村变迁的重要骨干力量——知识分子

自近代以来,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与乡村之间始终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知识分子就与河北的乡村变迁发生了密切联系。为了探索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出路,1929年,留美归国的晏阳初先生选择了河北定县作为实验基地,并率先垂范,由北平举家迁往定县定居,很快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留美归国的专家、学者。这样,以晏阳初为代表的留美归国知识分子成为河北定县乡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把定县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为了实现“以农立国”、“教育救国”的理想,他们告别了都市生活,举家迁往定县,与农民为伍,引发了一场“博士下乡”的热潮。他们在定县对农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农作物优良品种、用教育改造农村与农民等做法,赢得了民众的广泛赞誉。由于他们的努力,河北定县与山东邹平一起成为名闻遐迩的“模范县”。他们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被更多的地方所接受。为改变祖国乡村的落后状况,以晏阳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值得肯定,其爱国情怀值得钦佩!

历史已渐渐远去,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定县实验并没有被世人所忘记。定县先驱们“心系农民”的精神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而中断。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天的河北乡村,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像温铁军这样的学者和许多年轻的面孔。这使我们确信:定县先驱的精神依然在燕赵大地上薪火相传。为了服务于解决“三农”问题,广大知识分子(包括专家、学者、教师、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出“象牙塔”,深入乡村,亲身实践,为河北地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聪明才智。例如,河北师范大学的“顶岗实习支教”活动和专家教授下乡支教行动、河北农业大学师生开拓的“太行山道路”、大学毕业生踊跃参加的“三支一扶”政策和农村基层“村官”直选等。这些支援乡村建设的活动,无论名称与形式怎样变化,都是定县精神在今天延续的生动写照!我们应该珍惜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光荣历史传统,在河北新农村建设时期值得继续提倡和发扬。

今天我们要深入思考:在时代背景、社会制度和农村状况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去继续定县先驱的使命?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呢?知识分子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怎样才能与时俱进并且更具现实的可操作性?知识分子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扮演一个什么的角色?对此,定县实验带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改造中国乡村不能仅靠知识分子们的一腔热血,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特别是政策的扶植、财政和科技的大力投入;第二,从理论与实践来看,知识分子无论是选择“坐言”还是“起行”,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我们提倡参与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做表面文章”,而是要“深度参与”,就是要尽可能地真正“走到农民中去”,与广大农民共同劳动、共同创造、共同建设。[1]

二、河北乡村变迁的关键所在——农民素质的提高

与城市不同,乡村的发展变迁有特殊的内在理路。为此,乡村不应该成为被动改造的对象,我们应该尊重其自身规律,努力挖掘促其变化的内在动力。从这个新的视角来看,历史上的定县实验并没有把定县单纯作为一个“被救济”和“被改造”的对象,而是关注到了乡村变迁的最终决定力量——农民。晏阳初把中国农村的问题归结为农民的“贫”、“愚”、“弱”、“私”,认为乡村平民的教育才是救国建国的基本,主张要振兴农村,只有对农民开展文艺、生计、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2]为了提高农民素质,他在定县开创了以农民为对象的中国“平民教育”事业,成为“教育救国”的终身实践者。为了简化中国汉字,开启农民心智,他在定县组织编印了《农民千字课》本,并以此获得被美国“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全美纪念委员会”推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的殊荣。河北定县也由此成为中国“平民教育”的发源地。

在新的社会制度和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著名经济学者温铁军认为,晏阳初提出的中国农民有“贫、愚、弱、私”四个问题中,“‘愚’和‘穷’的问题已经改善;但农民还是分散的,组织建设和民主建设落后,这是‘弱’;小农分散生产让他们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这是‘私’。这两个问题仍然严重。事情只能一点一滴地去做,问题只能一点一滴地去解决。” 为了继续当年定县实验未完的使命,2003年,温铁军倾力建造的中国第一个免费培养农民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在河北定州成立。同时,他还筹款投入了“大学生支农调研” 和“劳动者免费培训”计划,试图帮助农民提高合作精神和组织化程度。[3]基于对“三农问题”的特殊贡献,温铁军被评选为“CCTV2003年度十大经济人物”。由此可见,无论哪个时代,对于那些能够关注到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并敢于到乡间去亲身实践自己理想的学者,人们总是会表示出特殊的敬意。

今天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仍旧是广大农民,而且我们已经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对于河北来说,农民教育(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在解决“三农问题”中仍然举足轻重。农民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技术性和实用性,而且要结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因此,定县实验对农民教育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经验,不容忽视,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诚然,改造中国乡村是一个系统工程,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与中国的政治制度变革、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发展程度都密切相关。但不能否认,以教育为途径来提高农民素质以改变其生存状态,的确是中国乡村变迁的关键所在。

三、改变河北乡村面貌的现实选择——对外交流

这里的“对外交流”既包括国际交流,也包括河北与周边地区的国内交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乡村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对外交流这一重要的外部条件。河北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燕赵文化也有着开放性和多元性的历史传统。与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实践相比,定县实验体现了燕赵文化的重要特征——融合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这使定县实验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也促进了中美两国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1933年,著名的美国记者斯诺(Edgar Snow)访问定县后,撰文《中国民众的觉醒》,发表于《纽约先驱论坛报》,引起了世人对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的极大关注。广泛的对外宣传、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与美国民间的友好往来,这些正是当年定县实验重要的成功经验,值得今天研究和借鉴。

近年来,为适应农业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河北省农业厅曾先后组团80余个,600多人次出国考察,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法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4]由此可见,河北省政府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对外交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这必将为河北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提供有益的外部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支持。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河北可以充分发挥环绕京津的独特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周边地区市场需要的、具有本地特色的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如,花卉业、食用菌栽培业、中药材种植业等朝阳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农民增收。

四、最具生命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发展特色生态环保农业

2003年以来,创建生态文明村成为有河北特色的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发展循环经济,打造“安全生态农业”的目标,自然离不开科技的投入。而“科教兴农”早在定县实验中就已成为改造中国乡村的核心理念:从创办中国第一所乡村医院到传染病的防治,从村民识字班到引进良种。据上世纪80年代的统计,定州(即定县)是河北省内唯一的一个无文盲县;当年晏阳初引入的良种棉花、苹果、白杨等作物和培育的良种鸡等现在仍然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在今天定州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温铁军等人主张发展“绿色农业”,反对农作物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他们尝试着形成农业六位一体的生态循环经济,以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正为探索河北特色的生态环保农业做出积极贡献。[5]对于河北新农村建设来说,这条 “土生土长”的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值得关注与探索。

综上所述,定县实验是中国乡村建设史上的一朵“奇葩”,为今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河北而言,“新农村建设”并非突生事物,而与近百年来知识分子在定县探索改造中国乡村的历史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我们不应该中断这一历史的延续性;河北的新农村建设也并不是“从零起步”,而是有着定县实验的丰厚历史积淀。我们应该增强历史意识,从历史经验中获得更多的现实启示,才能更好地推进河北的新农村建设。

注释:

[1] 参见乌裕尔.建设新农村·历史的启示之一——需要千千万万知识分子深度参与[J]. 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11-10.

[2] 晏阳初.晏阳初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37.

[3] 参见孟雷.从晏阳初到温铁军[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80.86.

[4] 李荣刚.持续发展的——河北农业.http://www.hebei.com.cn/魅力河北.

[5]温铁军.新乡村建设与共建和谐社会[J].三农中国,2006. (3).

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定县实验对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启示”(课题编号201003250)的研究成果.

李晔,女,(1974——),黑龙江人,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晏阳初知识分子河北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研究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