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期间《晋察冀日报》对华北联合大学的报道

2011-12-25王月峰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晋察冀边区宪政边区

王月峰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91)

抗战期间《晋察冀日报》对华北联合大学的报道

王月峰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91)

华北联合大学,即华北联大,1939年7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在延安成立,随着形势的发展,党中央决定将联大迁往晋察冀边区。1939年11月7日,华北联大在边区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本文从抗战期间,晋察冀边区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对华北联大进行的一系列的报道的角度进行研究,揭示出《晋察冀日报》对华北联大的报道,不但扩大了联大在晋察冀边区的影响,配合了党的干部教育工作,而且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

1939年,党中央在延安建立了华北联合大学,后来由于抗战形势的变化,华北联大迁往晋察冀边区,作为边区机关报的《晋察冀日报》,对华北联大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这些报道不但扩大了华北联大在边区的影响,配合了党的干部教育工作,而且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华北联合大学落户晋察冀边区

1937年7月7日,蓄谋已久的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日形势更加严峻了。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了联合抗日,但是,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唯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中得到壮大,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为了实现全民族的抗战,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长期的抗日战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必须培养大量的优秀干部从事各种工作,但这些干部除了在抗战的实际斗争中培养外,还要利用学校教育去培养。只有这样,我们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有较大的提高。

为了适应抗战形势的发展,党中央决定于1939年6月,将陕北公学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和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联合成立了华北联合大学,学生有1500人,并于当年7月7日这一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在延安正式宣告成立,校长兼党团书记为成仿吾。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延安面临国共政治军事摩擦,经济困难,难以养活大批非生产人员。党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大迁往晋察冀军区总部所在地——河北阜平。1939年7月12日,由校长成仿吾同志率领一千五百余名师生由延安出发,跨过敌人一层层封锁线,战胜千难万险,行程三千里,抵达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县。1939年11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在晋察冀边区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典礼。从此,华北联合大学正式在晋察冀边区开始了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设新中国而创建、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的教育事业。[1]

《晋察冀日报》原名《抗敌报》,1937年12月11日在河北阜平创办,面向全区发行,1938年4月改为晋察冀省委机关报,1940年11月7日该报改为《晋察冀日报》,由邓拓任社长。1948年6月14日终刊,后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是《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充分发挥其作为新闻媒体具有的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该报是晋察冀边区最重要的一种报纸,是边区党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喉舌。自从华北联合大学落户边区以来,为了配合党的干部教育工作,不断扩大华北联大在边区抗日战争中的影响,《晋察冀日报》对华北联大进行了很多报道。

(二)《晋察冀日报》对华北联大的报道

华北联大刚刚落户晋察冀边区时,很多人对这所学校还不太了解,学校学生只有1500多人,远不能满足抗战的需要。为了配合党的干部教育工作,扩大联大在边区的影响,使学校迅速发展壮大,逐步走向正规化,《晋察冀日报》充分发挥它作为晋察冀边区重要宣传媒体对群众的影响力,对华北联大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紧紧围绕华北联大的建设和党的抗战事业,有力地支持了联大的发展,同时也为党的抗日战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晋察冀日报》充分发挥党报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体覆盖范围广、影响面宽的特点对华北联大的发展及时进行报道,扩大了联大在晋察冀边区的影响,使华北联大迅速发展,不断走向正规化。

为了使华北联大迅速发展,在联大建校一周年之际,《晋察冀日报》全文报道了联大一周年宣言,让广大边区人民了解到“华北联合大学是属于一切坚持抗战的团结进步的革命人民的”,使那些愿意参加抗战的人加入进来。1939年,刚刚成立的华北联合大学只设有社会科学部、文艺部、青年部和工人部,人数1500多人。由于《晋察冀日报》的不断报道, 1940年7月1日,又成立了师范部,部长是名教授李凡夫,各部又有各系。[2]1940年10月,社会科学部改为社会科学院,设财经、法政两系及一个少数民族回民队,还成立一个为本校培养干部的预备队。文艺部改为文艺学院,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个系及一个文工团。教育学院设教育系及中学班。1941年3月起,又改设法政、文艺、教育三个学院和群众工作、中学两个部。全校教工和在校学员最多时达4000余人,华北联大不断壮大。1941年8月,由于敌人“大扫荡”,战争残酷,经费缺乏,逐渐缩编只保留教育学院,直到抗战胜利。[3]

《晋察冀日报》对华北联大各个学院的发展也不断进行报道,这对联大的发展壮大起了很大作用。1940年3月,中国共产党本着“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战争服务”的精神,在联大创立了教育学院。1941年7月9日,《晋察冀日报》详细报道了该学院,首先让大家明确了教育学院的任务、作风、编制。然后介绍一年来联大教育学院的成绩,指出:“我们培养了几百和培养着几千余的教育干部。……帮助了华北的学校教育工作……发展了新教育科学理论与方法,初步奠定了教育学院的基础。”[4]1941年7月4日,该报登载了华北联大教师沙可夫的文章《两年间,壮大起来了!关于联大文艺学院》记录了联大文艺学院随着在边区影响的不断扩大,学员不断增加的过程。鼓舞了人心。[5]除此以外,《晋察冀日报》还对联大法政学院、联大鲁艺也进行了相关报道,让边区群众充分了解华北联大各个学院的教育教学情况,不断吸引学生来校就读。抗战期间,华北联大培养了将近一万人分布到华北各个工作岗位上,进行了组织民众的工作,完成了坚持敌后抗战的任务。

2、《晋察冀日报》报道了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华北联合大学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号召联大师生和全国人民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维护统一战线,不断同一切投降主义和独裁主义作斗争的活动。

1940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投降、分裂、倒退成为全国抗战与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严重危险,只有坚决地实行政治改革,广泛开展民主运动,召集真正代表民意的有权的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实行还政于民的宪政,才能动员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有力的反对妥协投降,克服困难,渡过难关,争取最后胜利。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却以各种理由推迟实行宪政。[6]在此形势下,《晋察冀日报》及时报道了华北联合大学成立宪政促进会的消息,1940年2月14日,《抗敌报》报道说“华北联合大学于‘一二八’纪念日正式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宪政促进会’,并发出通电号召全边区各界共同推进宪政运动”[7]并且该报还将华北联大通电全国,共同推进宪政的原文予以登载,与此同时该报还以特讯的形式,号召边区的各界群众开展边区宪政运动,有力支持了联大发起的宪政促进运动,同时也配合了全国的宪政促进运动。

1940年5月4日,华北联大同学会进行了纪念“五四”青年节的活动,作为《晋察冀日报》前身的《抗敌报》,1940年6月5日,对这一纪念活动进行了报道,《抗敌报》原文刊登了华北联大学生会纪念“五四”青年节告毕业同学书,对这一节日进行纪念,同时该报通过这一纪念活动也号召全中国的青年,要响应华北联大学生会的号召,在我们的抗战事业进入到现在这个非常艰苦的阶段时,一定要保持“团结、前进、刻苦、坚定”的精神不断加强自身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为了祖国的生存而努力奋战。[8]8月3日《抗敌报》报道了华北联大1940年7月7日成立一周年纪念活动并全文刊登了纪念宣言,宣言首先回顾了华北联大的成立,迁移和学校的发展状况,然后指出现在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处在空前的抗战困难和空前的投降危险的时候,在此非常危急的时刻,华北联合大学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三周年对时局的宣言,永远站在中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的旗帜下,为培养千百万的抗战建国干部而斗争。最后学校宣言“我们华北联合大学是属于一切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革命人民的,我们愿意和一切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工作者站在一条战线上,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不息……”[9]这篇报道明确了在抗战进入非常危险的时刻华北联大跟随共产党的坚强决心,同时也坚定了联大和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1年1月,叶挺、项英领导的新四军,在皖南地区遭到了国民党军7万多人的袭击,部队伤亡惨重,这是国民党中央在抗战时期制造的一次反共摩擦,华北联大师生闻听此事无比愤慨,《晋察冀日报》为了揭露事件的真相,让人民了解国民党的阴谋,1月26日《晋察冀日报》全文登载了华北联大对新四军全体将士的慰问“惊悉新四军皖南部队北上途中,遭到亲日派阴谋家反共顽固派7万大军的聚歼,无比愤怒!我们正和全国人民一起,抗议和制止这种惨无人道的滔天罪行,谨向死难将士致沉重的哀悼,向叶项军长及全体指战员之亲切的慰问!”[10]《晋察冀日报》通过对华北联大对新四军全体将士慰问的全文报道,使皖南事变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让全体国民认识到要想实现全民抗战,要想维护统一战线必须同一切反共、反人民的力量进行顽强不屈的斗争。这从舆论上谴责了发动反共摩擦的国民党军队。

1941年7月和1942年7月分别是华北联大建校两周年和三周年,对此《晋察冀日报》也分别予以报道。在华北联大建校两周年到来之际,1941年7月4日《晋察冀日报》专门发表社论庆祝联大建校两周年,社论指出:“两年来,联大有了很大的发展,他高举着鲜明的旗帜,他反对敌人的奴化教育,也反对亲日派、反对顽固派的亡国教育,也正在为新民主主义的大学教育开辟道路。他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主张并实行思想与学术自由研究创造了一套新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实行了政治指导和教育作业合一。和中国的旧式教育正好相反,联大是实行抗日的、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兵团,是自由幸福的乐园。”[11]同时《晋察冀日报》还刊登了江隆基同志纪念联大建校两周年的文章,江隆基在文章中指出当今中国存在三种不同的社会,在敌占区是日本帝国主义一首遏制的完全殖民地化的社会,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控制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外一种就是抗日根据地解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废除了封建压迫走上独立自由与光明幸福之道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与此相对应也存在三种不同的教育和文化:沦陷区的奴化教育、大后方的封建教育、抗日根据地以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的抗战教育。而华北联大就是以新民主教育为内容的大学,他在抗战当中和抗战胜利后还要担负起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重任。[12]这些报道充分肯定了联大两年来的成绩,同时也让广大人民更加了解联大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和民族的将来而培养人才。1942年7月3日,《晋察冀日报》为纪念联大成立三周年,特别刊登了联大校长成仿吾同志写的文章《华北联大三年的回顾与展望》,对联大三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重点指出联大工作中的缺点,如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明确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克服。[13]这对华北联大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晋察冀日报》充分利用其作为边区主要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本着一切服务于党的任务需要,一切为了抗战需要,为了配合党中央的培养干部的工作,积极对华北联合大学进行宣传报道,迅速扩大了联大在边区的影响,同时也是支持了党的抗战事业,为华北联大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潘清平,《史无前例的创举》副标题:忆华北联合大学1987年4月7日。

[2]《抗敌报》1940年8月3日。

[3]《晋察冀日报》1946年2月23日。

[4] 《晋察冀日报》1941年4月9日。

[5]《晋察冀日报》1941年7月4日。

[6]《抗敌报》1940年2月14日。

[7]《抗敌报》1940年2月14日。

[8]《抗敌报》1940年6月5日。

[9]《抗敌报》1940年8月3日。

[10]《晋察冀日报》1942年1月26日,第2版。

[11]《晋察冀日报》1941年7月4日。

[12]《晋察冀日报》1941年7月4日,第4版。

[13]《晋察冀日报》1942年7月3日。

【个人简介】王月峰,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晋察冀边区宪政边区
论晚清宪政运动与民治精神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女性婚姻问题的考察
宪政视野中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
简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兵役制度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
冀鲁豫边区革命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