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时态观的辨析

2011-12-22曹廷军

关键词:虚拟语气时态语法

殷 微,曹廷军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时态观的辨析

殷 微,曹廷军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时态是一种语法范畴,是用来描述动作或状态发生时间关系的方式和手段。时态是语言学家特别是语法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韩礼德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时态观是目前为止最具影响力的时态系统理论之一。毋庸讳言,系统功能语法的提出和确立无论对英语教学还是对英语语言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韩礼德有关时态理论的论述尚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如:迄今为止韩礼德未能就英语时态给出明确的定义;对时态种类的划分尚不够清晰;对首要时态和次要时态的功能定位亦有失准确。总之,纵观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我们认为韩礼德尚未就“时态”、“体”和“情态”及其相互作用明确而清晰的论述和阐释。

时态;系统功能语法;首要时态;次要时态;体;情态

一、引言

时态,作为一个语法范畴,用以建构一种或一系列的时间关系,反映不同的事件、动作或行为在不同的时间或时间环境下的不同状态。从早期传统语法时态模式发展迄今,时态的研究从单词层面上升到了词组层面,再到小句层面,Halliday无疑是这一发展过程中贡献最大的语言学家之一,他从语言学的角度,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内对英语时态系统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时态观还存在着很多模糊和自相矛盾的地方,本文旨在结合国内外语言学者的观点对系统功能语法时态观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二、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时态观

Halliday[1](P198-201)认为,时态是一种语法手段,构建“事件发生时间 (Et)”与“话语发出时间 (St)”之间的时间序列 (最少一个)关系,由动词词组 (verbal group)来体现。Halliday[1](P198)认为英语时态可分为首要时态 (primary tenses)和次要时态 (secondary tenses),只不过二者的体现方式不同,但无论是首要时态还是次要时态都建立在三分制原则和递归原则之上。三分制原则即英语的三种基本时态 (basic tenses):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请看表1和表2:

表1 英语中的三种首要时态

表2 英语中的三种次要时态

其中首要时态是动词词组逻辑结构的“中心词”(Head),即主要动词,其指示作用主要体现在首要时态的确立是以话语发出的时间作为参考时间。次要时态是限定成分 (finite),不具备指示功能,其时态的确立是以其前的一个事件发生的时间作为参考时间 (Halliday[1](P198)。为了便于更加清晰地理解Halliday的三分制原则,笔者试将三分制原则在首要时态和次要时态中的作用形式作图示说明如下:

图1 首要时态和次要时态的实现

递归原则就是Halliday强调时态在系统内可作重复选择。即:次要时态可以重复使用,一个首要时态之后可以接多个次要时态,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依次参考,依次递归的连贯的时态序列,这就是时态的递归原则。在确定时态时,Halliday[1](P198-207)认 为:In naming the tenses,it is best to work backwards,beginning with the deepest and using the preposition in to express the serial modification(修饰语/成分)(给时态命名,最好从最深层开始,通过介词in向回推导出一系列的修饰成分之间的时态序列关系),如表3:

表3 “He was going to have been working here for twenty years”的时态序列关系

Halliday[1](P198)认为首要时态在动词词组的逻辑结构中作为“指示中心”(deictic centre)发挥着作用,而次要时态是其先前选定的参考时态的限定 (finite)成分。首要时态具有指示功能,意味着首要时态直接指向现实世界中的编码时间(coding time),即话语发出时间 (speaking time)。次要时态则不具有指示功能,它的第一参考时间不是现实意义上的时间,而是语言学意义上的时间,即在其前所选定的参考时态所设定的时间。Halliday[1](P198)还指出次要时态的参考时间可以是除了话语发出时间之外的任何时间。在形态学上,首要时态是以动词的限定形式出现的,而次要时态是以非限定形式出现的。

三、对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时态观的几点质疑

1.时态的定义和功能操作词

Halliday等语言学家认为时态是通过至少一个时间对 (time pairs)或至少一个时间序列(time series)来反映话语发出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之间的关系,而在对不同句式的分析研究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动作或事件的发生时间都与话语发出的时间产生联系。例如:

(1)The work will have been finished next Monday.

(2)When he comes,I will show him the book.

上述两句中所标注事件的发生时间均不与话语发生时间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制约关系,而是与其之前的次要时态所表达的时间产生制约关系。同时,我们不难发现时态的指示性不局限于首要时态,次要时态也具备这种功能。这一点也恰好与 Halliday & Matthiessen[2](P119)所提出的 “递归原则”和“只有首要时态才具备指示功能,次要时态仅是修饰成分”的说法相矛盾。

2.时态的种类

Halliday[1](P198)认为,英语时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首要时态,另一种是首要-次要时态。下面是Halliday在论述功能时态系统理论时所举经典例句。

(3)He will have been going to have been doing……[1](P200)

此句的时态结构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依据Halliday对时态种类的划分,他认为Rt1为全句的第一参考时间,Rt2是首要时态,Rt3、Rt4、Rt5均为次要时态。Halliday的此种分类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时态的结构关系的描述有些粗放,模糊了各个次要时态之间的界限,也割裂了各个时态之间的修饰关系。相比较之下,我们认为何伟的分法更为细腻准确。何伟[3](P12-15)在 “English Tense in Discourse”中区分了四种英语时态,分别是:首要时态、次要时态、首要-次要时态和次要-次要时态。首要时态和首要-次要时态建构事件发生时间与话语发出时间的直接和系列关系;次要时态和次要-次要时态建构事件发生时间与话语发出时间之外的另一时间参照点之间的关系。为了清晰说明此种时态分类方法,笔者拟图3如下:

图3 英语的四种时态及其形成方式

在这个时态系统说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话语发出时间 (St)作为第一参考时间(Rt1),Rt2是以St/Rt1为其参考时间的首要时态,Rt3则是以Rt2为其参考时间的第一个次要时态,以此类推,Et则是以Rtn为其参考时间的最后一个次要时态。在这一时间序列中,Rt2和Rt3共同作用形成了首要-次要时态,Rt3和Rt4共同作用形成了第一个次要-次要时态,以此类推,Et和其前的Rtn则形成了最后一个次要-次要时态。

同样以Hallliday的经典例句为例,我们用何伟的分类方法来分析此句的时态结构关系:

He will have been going to have been doing……[1](P200)

图4

何伟的分类方法,认为Rt1为全句的第一参考时间,Rt2为首要时态,Rt3为次要时态,Rt2-Rt3为首要-次要时态,Rt3-Rt4为次要-次要时态1,Rt4-Rt5为次要-次要时态2,Rt5-Et为次要-次要时态3。这一分类方法能更清晰的让我们看到各个时态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和他们之间的修饰限定关系。

3.时态的研究单位

Halliday[1](P193)认为,从逻辑角度看,动词词组是一元结构 (univariate structure),体现时间对,即时态序列之间的制约关系。除了三种基本时态,英语中还存在多种复合时态。在分析复合时态时,Halliday认为起限制作用的是首要时态,其它都是次要时态;首要时态α制约次要时态β,β制约γ,依此类推。因此,在研究时态理论及句中各个时态的时间关系时,Halliday认为应该以动词词组为主要的研究单位,但是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却发现在词组层次上描述时态引发了许多不一致的问题,原因是Halliday的时态描述局限于英语独立小句内的时态系统,而对小句复合体中的时态序列现象涉及的不多。让我们看下列的例句:

(4)John said that Bill had told him that he would resign if he didn’t get his way.

(5)He is said to have done this on Otc.12,1279 although there is no mention of it in any Nichiren’s extant letters.

(6)The farm we visited yesterday is located in the suburb of Beijing.

(7)All my life I have supported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ut now I want to give up.

从上述四个例句中我们不难发现,Halliday的时态理论已经难以对相应的时态做出准确的分析和描述。无论是在例 (4)至例 (6)的主从复合句,还是在例 (7)的并列句中,我们很难界定哪个时态是首要时态,哪个是次要时态;其次,两个时态之间也不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两个时态都同时指向了话语发出时间,这又与Halliday的α-β-γ制约理论相矛盾。

事实上,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加的夫模式的主创人Fawcett[4](P2)在2000 年的时候就已经从功能句法分析的角度摈弃了“动词词组”单位,把时间意义提升到小句层次上。虽然Halliday在对小句复合体关系体系的研究中把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结合起来,高度概括了并列关系、从属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与传统语法相比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但在对时态问题的研究中,却始终未能将研究单位上升至小句复合体层次上。对于小句复合体之间的关系程晓堂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完善。程晓堂[5](P89)认为各小句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四个角度来分析,即语法关系、语义关系、修辞关系和投射关系。上述例句的小句除了受到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的制约外,最主要的是受到彼此之间的修辞关系的制约,其小句的参考时间已经发生了转换。当我们将时态的研究单位上升到“小句层次”,我们就可以很清晰的画出各句的时态序列图了。

4.“时”和“体”的区分

在对Halliday系统功能时态观的进一步研究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无法用其时态理论来解释和描述的句子,例如:

(8)I worked for a local firm at that time,selling office equipment.

(9)To make a cake,you really need eggs.

(10)For a girl brought up in the belief that I’d never walk alone,I found this reassuring.

(11)Having been writing emails for half an hour,I’ve still got some more to do.

上述例句中粗体部分的动词词组都是以非限定性小句形式出现,即非限定形式的进行体、完成体和完成进行体。Halliday[1](P236)认为非限定小句常常没有主语,也没有时间助动词,因此没有语气和时态变化,但可以有体的变化。Halliday& Matthiessen[2](P121)又指出这些 “体”的结构本身并不体现动作或事件的时间关系。他们只有借助主句谓语动词的“时”才能确定这些动作究竟发生在什么时间。可见Halliday更倾向于认定限定性小句中的次要时态是时态,而非限定性小句中的次要时态是体态。

我们与Halliday的观点有所不同:1)我们更倾向于接受Comrie的观点,认为“体”与“时”都关乎时间。Comrie[6](P3)认为 “体”(aspect)就是我们“观察某一动词 (或动词短语)情景内部的时间构成的不同方法”。Comrie给出的这个定义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动词所指示的事件和情景有其内在的时间结构;二是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手段来表示该时间结构的视角 (Bache[7](P214)。二者的区别在于:“时”属于指示范畴 (deictic category),明确或含蓄地表明动词所涉及的时间是相对于说话的时间而言;“体”则表示某个环境 (situation)的内部时间组成(internal temporal constituency),并不把该环境的时间与任何别的时间点联系起来;2)次要时态既可以是非限定形式 (如例 (8)至例 (11)),也可以是限定形式 (如例 (2)至例 (7))。我们认为动词的任何非限定形式与限定形式一样,首先体现的是时态意义,其次是语法体意义。在对“体”的分类中,我们摒弃了传统语法和语义学中对于“体”的诸多细致而繁杂的划分,认为“体”仅包含完成体和未完成体两种形式。无论是首要时态还是次要时态,过去时与将来时都体现的是完成体的意义,而现在时体现的是未完成体的意义。我们可在以上的例句中随意抽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句加以分析:

例(1)The work will have been finished next Monday.

Tense:past in future in present

Aspect:perfect in perfect in imperfect

例(6)The farm we visited yesterday is located in the suburb of Beijing.

Tense:past in present in present

Aspect:perfect in imperfect in imperfect

例(8)I worked for a local firm at that time,selling office equipment.

Tense:present in past in present

Aspect:imperfect in perfect in imperfect

例 (9)To make a cake,you really need eggs.

Tense:future in present in present

Aspect:perfect in imperfect in imperfect

例(10)For a girl brought up in the belief that I’d never walk alone,I found this reassuring.

Tense:past in past in past in present

Aspect:perfect in perfect in perfect in imperfect

例(11)Having been writing emails for half an hour,I’ve still got some more to do.

Tense:present in past in past in present

Aspect:imperfect in perfect in perfect in imperfect

“时”是表示时间区别的动词形式,“体”是表示一个动作处于何种状态,或者以什么方式存在的动词形式。“时”表达动作(或状态)的外部特征(在什么时候发生的);“体”表达动作(或状态)的内部特征(怎样发生的,以什么方式发生的)。“时”和“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又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动词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离开“体”的“时”,也没有离开“时”的“体”。

5.“时态”和“情态”的区分

Freud[8]认为,语言与现实世界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关系。语言只有通过人类的思维和感知等心理因素才能与现实世界发生非直接性的联系。正是由于这些心理因素的介入,我们才能够从语用学的角度去进一步分析时态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描述某一时间发生的动作或状态时,除了表明时间顺序的动词时态的一般概念用法外,在一定的语境中,有些动词时态还可以起到加强语气、抒发情感、委婉话语和生动语句的作用,使我们的言语表达更加委婉、生动和鲜活。例如:

* Please pass me the book whose cover is green.

* Somebody answer the phone please!

* You are always promising to give up smoking.

* I'm expecting you to phone me.

* I wondered if you could help me

* I thought I might go and see her later this evening.

* A rich man needn’t worry about his next meal.

以上句式的谓语分别选用了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情态动词,但它并不是强调动作的现时性、延续性或滞后性,而是着重于表达说话人(speaker)的情感,分别带有请求、不满、期待、盖然性的感情色彩。英语中,谓语动词的这一特征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具体说来,我们总是带着某种目的与人交谈的:影响他们的态度或行为、提供我们认为他们不知道的信息、解释我们的态度或行为、或要求他们提供信息”(Thompson G.[9](P38))。Thompson 还说,在交际中,我们下达命令、请求谅解、证实他人(或自己)所言、发出邀请、反驳观点、做出评价、进行描述等等。总之,交际的目的是无限的。Halliday也认为,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的。然而遗憾的是Halliday[1]、Matthiessen[10](P431-498)和 Halliday & Matthiessen[2]在对英语时态系统的描述中没有谈到时态的情态用法。我们在实际研究中发现,时态形式对非时间意义的表达也是时态系统中的一个自然现象。由此,作为语法范畴的“时”与它所表达的内容有时并非完全一致。除谓语为情态动词和祈使句之外,还存在着更为复杂的不一致现象,如:

* If I were you,I should go and see the doctor at once.

* If he had been warned,he would not have taken that food.

* If it should(were to)rain,the crops would be saved.

这三个例句中的动词,形式上均是过去时,但所表达的内容却并不是过去时间,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虚拟语气”中。也就是说,在表达某一内容时,如果讲话者是客观描述而非主观想象,那么这时作为直陈语气之语法形式的“时”与实际所要表达之内容的“时间”一般来说是一致的;反之,如果讲话者不是在进行客观描述而是主观想象,那么作为虚拟语气之语法形式的“时”与实际所要表达之内容的“时间”一般就不一致。也就是说,传统语法中相互分离的“时态”和“虚拟语气”在一个更高的抽象平面上有其共同之处,即都是以不同的时体变化来表示具体的时间内容。

下面我们将重点区分一下条件句的时态和情态,尤其是虚拟语气句式的时态和情态。英语条件句按其意思可分为真实条件句和非真实条件句,亦称虚拟条件句。这种句子实际上包含两个小句,即if条件子句 (if-clause)和结果子句(result-clause)。

(12)You will repent it unless you overcome this habit.

(13)If time were to permit,we would go fishing together.

(14)Should it rain tomorrow,the sports meeting would be put off till next Friday.

(12)(13)均为if引导的标准条件句式,而(14)则是省略了if的条件句式。从内涵上来说,句(12)中条件实现的可能性要比句 (13)(14)大得多。这种条件句建立在其中的条件子句是真命题这一假设的基础之上,即“真实条件句”。(12)中if从句用的是一般现在时,Quirk[11](P96-98)等人认为一般现在时的这种用法指“一种假定将来会发生的实际情景”。句 (13)(14)则是典型的“非真实条件句”即“虚拟语气”是对现实条件的一种虚拟假设,所假设的条件一般不符合事实或与事实相反或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极小,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某种假设、愿望、怀疑、猜测、建议等。Grice[12](P41-58)也认为,在日常交流中说话者为了避免说不合适的话,可能会有意违背某些会话准则 (conversational maxims)。在使用条件句时,说话者不接受某些条件,是因为说话人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这些条件是不确定的。这一构式中经常出现的情态动词也是表达非真实性的一种手段。

虚拟语气可分为两大类:命令性虚拟语气和套语式虚拟语气。命令性虚拟语气往往出现在that从句中,与表示要求、推荐、建议、决定、意图的动词,如 suggest,recommend,demand,insist,order,request,desire,或由此派生而来的形容词和名词。套语式虚拟语气常常用在独立分句的某些固定结构中:

* They demanded that the aggressors’troops(should)be withdrawn immediately.

* Congress has decided that the present law(should)be maintained.

* The commander ordered that all civilians(should)be evacuated.

* It is desired that we(should)get everything ready by tonight.

* The doctor suggests that Ian(should)remain in bed for a couple of days.

在虚拟语气中,时态已经不仅仅是表达一种时间上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它表达了一种心理距离 (Yule[13](P14))。因此,虚拟句式中动词的时态与其他句式中动词时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个是时间视角,另一个是心理距离视角。换言之,非虚拟句式中动词的时态表达的是话语发出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之间的关系,而虚拟语气除表示这种时间关系外,它还表示说话者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世界之间的差距。在这一过程中,说话者先是营造了一个虚拟的主观世界,然后再以主观设定的心理时间为时态的指示中心,指向在现实世界中未发生而在虚拟的主观世界中发生的事件。说话者也正是通过这种虚构的,带有个人情感,想象和偏好的心理感知完成了时态由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过度,进而展示了时态的人际功能。从认知域来看,认知的过程就是:空间-时间-虚拟空间。人们首先通过空间认知时间,然后把时间域里的语义特征隐喻性地映射到抽象虚拟的空间,这个认知过程经历了由直接体验到隐喻思维的推理过程,亦表明人类对时空的认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时空的映射是双向的。

(15)If you really worked hard,you would get promoted.

(16)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lend me your car.

(15)(16)两句表现的均非过去事件,(15)表现的是与现在事实相反的情景,设想与事实之间有一段距离;(16)表现的则是说话者委婉、探询的口气,给接受话语的人留下了回旋的空间。简言之,(15)(16)所表现的语义实质就是距离,即虚拟的事实距离和心理距离。由此可见,英语动词一般过去时的语义特征是“距离性”,这个距离可以是具体的时间距离,由体验而来,亦可是其他虚拟的抽象的距离,由隐喻性的比拟和映射而来。认知过程中主要涉及感觉、知觉和表象三个阶段,即感知客观世界,构建抽象的认知模式,对事物进行范畴和概念化(王寅[14](P20-25))。Lyons将其定义为 “主观性”(subjectivity)。Lyons[15](P739)指出:主观性的标记是这样一种设置,说话人在说一段话的同时,也表明了他对所说的话的评论和态度。这种“主观性”指的是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或多或少地含有说话人的“自我”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语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语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四、结语

时态理论一直以来都是语法学家和语言学家争论的焦点之一。Halliday在 Reichenbach[16](P287-298)和 Comrie[6](P3)的理论指导下,首次阐释了时态内部结构形态:首要时态和次要时态;并确立了时态系统的运作和限制规则,即三分制原则和递归原则。然而Halliday的时态理论还存在着很多不够完善和存有疑问的地方。本文在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时态观的基础上对时态的定义和功能操作词,时态的种类,时态的研究单位,“时”和“体”的区分,“时态”和“情态”的区分等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对传统语法争论之焦点的时态的情态隐喻用法做了一定程度的探讨。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中心是意义,但“意义不只是来自于有机体的内部(主体),也不仅仅来自外部输入(客体),而是来自于有机体和环境互动的反复发生的模式”(Johnson & Lakoff[17](P68-75))。隐喻既具有体验性,又具有认知的能动性,人们可以通过体验,借助空间概念来理解时间概念;同时,人又是认识的主体,当人们通过空间的体验对时间概念有了充分的、成熟的了解和认识后,亦可将时间概念的本质特征映射到空间概念上,反过来认识和比喻更为复杂更加抽象的空间关系。在这个隐喻化的认知过程中,时间就是空间 (Time is space.)和空间就是时间 (Space is time.)的概念隐喻起到了双向认知作用。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1st edn,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Halliday & Matthiessen.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3rd edn,London:Edward Arnold,2004.

[3]何伟.英语语篇中的时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Fawcett,R.P.In Place of the“Verbal Group”[J].For Functions of Language,2000a(7).

[5]程晓堂.论小句复合体中的小句关系,外语学刊,2005,(4).

[6]Comrie,B.Conditionals:A typology[A].In Traugott,E.C.,A.terMeulen,J.S.Reilly& C.A.1976.

[7]Bache,C.Verbal Aspect:A General Theory and its A pplication to Present-Day English.Odense:Odense U-niversity Press,1985.

[8]Freud,R.M.The English Verb Tense System http://www.bergen.edu/alpre/verbtense.doc,2001.

[9]Thompson,G.& Hunston,S.Evaluation:An Introduction[A].In Hunston,S.& Thompson,G.(eds.)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0]Matthiessen,C.Tense in English Seen Through Systemic-Functional Theory[A].Norwood:Ablex,1996.

[11]Quirk,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85.

[12]Grice,H.P.Syntax and Semantics,Vol 3:Speech Acts[M].London.Academic Press,1975.

[13]George Yule.Pragmatic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2000.

[14]王寅,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词汇和词法成因的解释,外语学刊,2004,(2).

[15]Lyons,J.Semantics[M].2 vol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16]Reichenbach,H.Elements of Symbolic Logic,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7.

[17]Johnson,M.& Lakoff,G.Why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quires Embodied Realism.[J].Cognitive Linguistics,2002.

H04

A

2095-0292(2011)04-0000-07

2011-05-06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中期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10544010)

殷微,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曹廷军,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比较文化。

[责任编辑 张 峰]

猜你喜欢

虚拟语气时态语法
超高清的完成时态即将到来 探讨8K超高清系统构建难点
过去完成时态的判定依据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浅谈虚拟语气
现在进行时
虚拟语气考前指导
过去进行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