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及政策应对
2011-12-20申建文王立平
申建文,王立平
(1.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2.中国人民银行 西安分行,陕西 西安 710075;3.西安邮电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财经透视
结构性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及政策应对
申建文1,2,王立平3
(1.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2.中国人民银行 西安分行,陕西 西安 710075;3.西安邮电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文章首先论述了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我国的表现形式,研究发现因部门瓶颈制约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水平差异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机理;其次,从货币这个通胀的根本因素出发,分析出货币供大于求的流动性过剩对结构性通货膨胀起到助推作用,引起对农产品、房地产需求增加导致其价格大幅上涨;最后,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提出解决若干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方面的政策建议。
通货膨胀;流动性;宏观调控
通货膨胀是近年来宏观经济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话题,也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点问题,通货膨胀的变化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经济机理,传统西方经济学所无法完全解释,尚有系列谜团需要解开。首先,2003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一轮上升周期,期间我国通货膨胀不能由需求拉上说、成本推动说、供求混合说等通货膨胀理论来完全解释,为何通货膨胀呈现典型的结构性特征;其次,从货币这个根本决定因素视角,分析流动性过剩对结构性通货膨胀如何发挥作用;最后,当前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现象仍然持续,我国如何进行政策应对以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因此,对上述问题加以研究和诠释,对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国家政策取向和做好本职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结构性通货膨胀表现形式及机理
研究 2003年以来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对于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重新步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应对当前比较复杂的价格形势,进行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我国的表现形式
按照学术界最普遍认可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克斯(J·Hicks,1972)对结构性通货膨胀界定,即是在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下,因部门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保持一致的矛盾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涨[1]。部门发展结构的不协调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经济实质,而部门间物价涨落幅度的差异程度则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我国主要表现为:
1.食品等农副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2003年到 2008年 9月次贷危机爆发,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衡量的物价总体保持平稳,没有出现大幅上涨。但是,却呈现了明显的结构性上涨特点,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一枝独秀,其他商品价格保持温和上涨。2003-2008年,食品价格平均超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4.3个百分点。2007年的食品价格上涨 12.3%,其中猪肉价格上涨尤其明显,带动牛肉、羊肉、鸡蛋等食品上涨,当年的通货膨胀有 83%源于食品价格上涨因素。2008年,这种由食品价格拉动整个消费物价上涨的状况未发生改变,当年的食品价格上涨达到 14.3%,超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8.4个百分点。同期,其他商品价格温和上涨,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涨幅都在 3%以内,而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衣着等价格还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2010年 1-8月,CPI上涨 2.8%,食品涨幅达 5.9%,其中蔬菜、豆类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仍然呈现结构性通货膨胀特点。
2.房地产资产价格大幅上涨。2003年起,我国商品房价格出现明显上涨趋势,2004年平均价格增长幅度达17.8%,首次超过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2006年之后,房地产销售额上涨速度超过销售面积上涨速度,2007年中国楼市呈现了异常繁荣,经历了 2008年的短暂调整后,2009年重拾升势,房价创历史新高,2003-2009年,全国房价上涨幅度达到 300%以上,大大超过城镇人均收入增长186%的水平。2010年 6月末,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 11.4%,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一线城市的房价高达 40000元 /平米,房价的快速上涨已经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国家正对高房价进行综合调控,避免房价上涨过快[2]。
(二)结构性通货膨胀形成的机理探析
我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有其特殊诱因,我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形成主要在于部门经济结构,而不是比价结构、消费结构、地区结构等。主要有以下两种合理解释:
1.部门瓶颈制约模型。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部门,往往伴随着垄断 (包括行政干预),构成了中国结构性通货膨胀的主体部分。一般来说,瓶颈部门提供的产品,其需求弹性比较固定,因此通货膨胀取决于供给弹性。而产品的供给弹性又与资源约束程度负相关,与市场化程度正相关,产品供给弹性过低主要受制于资源约束。
农业部门提供粮食、蔬菜等农副产品,供应能力低供给弹性较低。由于中国长期存在着二元经济的格局,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加大,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积极性受挫,随着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农业供给能力相对下降。又因为中国长期实行以农业补贴工业,农业由于长期投资较少,生产水平提高较慢,农产品供给缺乏弹性,一旦出现自然灾害或疫病造成减产 (如猪蓝耳病),农业部分供给受到限制,农产品价格极易波动;同时农业部门在土地处于管制、粮食等农副产品流通环节价格受到控制等行政因素,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农业部门相对于其他部门“瓶颈制约”越加明显。这样由于供给不足,形成农产品价格上涨,从而推动农业部门工资水平上升,形成工资 -物价的螺旋式上涨。
房地产也存在着供给弹性低瓶颈制约约束。房地产开发中的土地使用、规划、建设开工等一系列活动,都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审批,受到行政制约,突出表现为市场化程度较低部门,制度性缺陷与不合理管制导致要素市场中资源无法按照市场规律配置出现资源约束,造成该部门的生产效率低下,是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从需求角度,对住宅需求主要是保值增值需要,既有投资需求,又有投机需求,当需求在短时期迅速膨胀,供给能力相对不足,房地产价格呈现加速上涨态势。
2.劳动生产率增长水平差异模型。根据非均衡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斯堪的纳维亚模型,其基本思想是一国经济可根据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差异划分为生产率增长较快的先进部门和生产率增长较慢的落后部门。先进部门是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先进部门工资将随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上涨,因此先进部门工资水平就比落后部门要高。因为部门之间劳动力是可以流动的,且存在这种置信威胁,落后部门的工人往往会要求与先进部门的货币工资上涨率看齐。由于这一压力,落后部门工人工资上涨将超过其生产率上升的速度,落后部门工资整体水平便与先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成比例增长,其结果是落后部门的生产成本便上升,并造成物价整体总水平的上升。我国的加工工业多为外向型经济,劳动生产率提高快,工资整体水平高,很多工厂工人为农民务工人员,其带动了从事农业的农民向加工工业工人工资看齐,目前我国农民劳动力成本上升就体现了该命题。
二、流动性过剩对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助推作用
从以上分析,结构性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既有成本推动型,也存在需求拉动型,其背后都离不开货币这个根本性的决定因素。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无论通货膨胀背后的成因有多么复杂,通货膨胀永远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均与过量投放的货币有关,与流动性过剩密切相关。
(一)流动性过剩表现及成因
流动性过剩是货币总量偏离均衡水平,出现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状况[3]。当前我国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
1.M2/GDP、准货币增长较快,流动性水平不断提高。国际上最常用的是M2/GDP的比值来衡量流动性过剩情况,1990年、1995年、2000年 M2/GDP的比值分别为 0.82、1.00、1.36。2009年该比上升至 1.78,提高幅度较大;2009年准货币M2-M1达到 386223.5亿元,是 2000年的 4.7倍,超过同期M2、M1、GDP的增长速度,从一个侧面显示货币供给量已经超过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超额货币供给量部分沉淀转化为 “定期存款”。
2.银行流动性充裕。流动性过剩既表现为存贷差扩大、存贷比走低,更重要表现为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持续下降,由 2002年的 6.5%、2005年的 4.2%下降至 2009年的3.13%,表明金融机构资金充裕,其筹资能力强,故其经营时将超额准备金最小化,将资金最大限度运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这一点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表现更明显,2009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为 1.72%,股份制商业银行为 3.13%,农村信用社 8.78%,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过剩和筹资能力都大于其它类型金融机构。
3.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银行资金充裕下,企业获取资金容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剧,这一现象是流动性过剩的典型表现[4]。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3年经济出现过热苗头,流动性过剩,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7.7%,高于GDP增幅 17.7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1%,与 GDP增速差距扩大到 20.0个百分点 (图 1)。
图1 固定资产投资、GDP增长对比
流动性过剩产生有其深刻经济原因,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导致外汇占款增加引起的货币投放增多。国内消费率持续下降,由 2003年 56.8%降至 2009年的 48.6%,内需不足,经济过分依赖出口,净出口由 2003年的 2986.3亿美元上升至 2009年的 13092.4亿美元,导致外贸顺差不断扩大,贸易顺差从 2003年的 255亿美元大幅增加到 2009年的 2841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也较大,2009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含净误差与遗漏)为 1091亿美元,为了维护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形成了国家外汇储备,相应放出等额人民币基础货币,2009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 23992亿美元。为了尽可能消除贸易顺差引起货币供给增加的压力,中央银行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外汇掉期等方式对冲,收缩流动性。实际上,中央银行只是收回了商业银行购汇后继续放贷的能力,而出口企业通过商业银行将出口商品所得的外汇结汇成人民币被投放到社会中去,而不能被对冲掉。这是克鲁德曼“不可能三角”原理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过程商品流出国外,货币留在国内,在我国国内形成了“过多货币追逐较少商品”的状况,国内存在流动性过剩和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2.巨大的套利空间引发热钱流入。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世界各国纷纷看好中国经济前景,一方面,如前所述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热钱采取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博得资产价格溢价收益,套利空间巨大,获利颇丰[5]。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提供了套利机遇[6]。从 2005年 7月21日,开始完善人民币汇率改革机制的 1美元兑人民币升值8.11算起,仅一年之后,人民币兑美元升值 1.51%,截至2010年 6月 30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高达 19.43%,升值带来的巨大套利空间,导致热钱持续不断流入。计算表明,2002年第一季度到 2008年第一季度,热钱流入约 6200亿美元,通过货币乘数,释放人民币约 20.9万亿元。
3.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制造了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国际环境。2000年美国的股市泡沫破灭经济开始陷入衰退,9.11恐怖袭击后美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为了刺激美国经济早日走出衰退,美联储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将联邦基准利率从2000年的 6.5%将至 2003年的 1%,该利率一直持续到 2004年中,美联储低息政策,借贷成本实际利率为负,贷款膨胀,大量廉价资金伺机进入楼市股市,引发全球资产价格泡沫,该现象持续到次贷危机爆发,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美联储将联邦基础利率由 5.25%快速降低至 2009年 4月的 0-0.25%,这在美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并且采用非常规的货币政策,购买美国国库券,商业票据和资产支持证券,向市场上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大量增加货币供应量。2010年以来,美国仍然维持 0-0.25%的低利率水平,美联储在 9月 21日月度货币决策例会后发表声明称必要时将刺激经济避免二次探底,因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核心地位,美国已经向全球,也包括中国输入了流动性,致使流动性泛滥。
(二)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作用机制
1.资产市场均衡模型。我们借鉴 Abel and Bernanke(2005)的资产市场均衡模型,来全面掌握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形成原理[7]。
该模型假定将全部资产分为货币 (M)和非货币性资产(NM)两类。全社会全部资产需求 (AssetD)等于货币需求(MD)和非货币性资产需求 (NMD)之和,即
全社会全部资产供给 (AssetS)等于货币供给 (MS)和非货币性资产供给 (NMS)之和,即
(3)式成立时,货币市场和非货币市场同时均衡,而当(3)不成立时,货币市场和非货币市场双失衡。其中, (4)成立时,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是货币市场货币供大于求,非货币市场供小于求的双失衡。
当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时,就会引起非货币资产供给小于非货币资产需求,非货币资产出现价格上涨,货币供应量越大,非货币资产价格上涨就越快,价格越高。
当货币供给大于需求,经济主体持有货币的意愿不足,人们更倾向于用货币购买非货币资产,超额货币供给就会流向非货币资产市场,从而引起非货币资产需求上升,进而导致其价格上涨。人们选择非货币资产的决定性因素在于预期,人们对于未来经济前景预期分为两种,一种是乐观预期,另一种是悲观预期。若居民对未来社会经济呈现繁荣,采取乐观预期,出于保值升值目的,既有投资需求,又有投机需求,并且很难辨别区分二者,就会对非货币资产需求增加,非货币资产价格上涨,呈现通货膨胀。
2.我国流动性过剩对结构性通货膨胀起到推波助澜作用。货币环境宽松,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公众预期乐观,对未来经济形势看好,由于一定时期的农产品、房地产等非货币资产供给刚性,公众为了使自身财富保值增值,货币需求降低,通过投机、投资行为,加大了对初级产品、非货币资产购买,由于货币幻觉和交易驱动,投机投资者为其购买农产品、房地产后的价格上涨而愉悦,具有示范效应,助推了社会富余资金涌向初级产品、非货币资产,进一步其价格,呈现了典型结构性通货膨胀。
这可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现象作印证。例如,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处于上行周期,流动性充足,公众预期乐观,看好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公众持有货币机会成本增加,加之公众对经济增长可接受的通胀预期,倾向于选择保值增值的房地产、农产品 (因受保存期限制约,投资者更愿意保有期限更长的金融资产,例如农产品期货等),非货币资产价格上涨。2008年 7月次贷危机爆发后,公众预期悲观,公众愿意持有货币,甚至实物金银形式。经过 2009年、2010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应对次贷危机措施见效,公众预期又转向乐观,由于供给瓶颈和劳动生产率差异,农产品、非货币资产又受到追捧,投资商疯炒大蒜、绿豆、玉米等农副产品,炒房团云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囤积倒卖房产等,都说明了流动性过剩对结构性通货膨胀具有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8]。
三、控制通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我国政府不得不在各种矛盾上寻找平衡点,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后危机时代,我国要达到的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成功,实现经济运行根本好转,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绝对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一)实行强农惠农政策,保障农业稳定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配合支农信贷资金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奠定增加农民收入基础。二是稳定粮食生产,扩大油料种植面积,增加重要紧缺农产品供应,保障 “米袋子”、“菜篮子”安全。三是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四是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五是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完善住房供给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
一是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财政落实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加快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建设,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二是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执行年度建设计划,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土地、资金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三是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加快普通商品房项目审批和建设进度。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盘活住房租赁市场,倡导住房租赁消费。四是完善土地管理使用办法,增加住房建设用地有效供应,提高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效率。
(三)提高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缓解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问题
一是千方百计增加低收入家庭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开发家政服务、社区保安、市场管理、保洁绿化、环境管理等就业岗位,使其从容应对物价上涨的压力。二是政府加大补助力度,必要时可采取直接物补办法。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早期退休人员工资标准、发放粮油实物或实行低收入家庭主要食品价格补贴、子女教育补助、大病重病补助、家庭赡养补助等,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三是确立低收入人群弹性低保补助制度。把临时性物价补贴作为城乡低保制度的一项补充制度固定下来,在物价上涨后按照法定低保金的一定比例向低收入人群发放基本生活补贴,从而建立起固定补贴与临时救助相结合的弹性低保补助制度。
(四)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通货膨胀和流动性管理
一是加强窗口指导,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保持信贷平稳适量投放,降低基础货币投放。二是适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方式。三是适当时候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改变或缓解实际负利率状况,引导公众预期,进行通胀预期管理。四是合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科学设计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形成短期国债、长期央票期限互补,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频率,灵活适度加强流动性管理[9]。
(五)改进汇率和外汇管理,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一是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在保持汇率水平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减轻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过多压力,以缓和输入型通胀压力和抑制资产泡沫。二是加强对短期投机资本的监测和管理,防止热钱大规模流动给国内经济造成大的冲击。三是加强对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的贸易交易背景真实性审查监管,加强对个人经常性转移的监管,规范个人资本项下外汇交易。四是加强和改进外债管理,鼓励和引导境内机构更多地使用国内资金。五是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机构对外金融投资。六是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满足企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实际需求,减轻外汇过多压力。
(六)加大行政执法监管力度,坚决打击恶意抬价、投机行为
一是严格控制物价的快速上涨,特别是食品类价格的快速上涨,对于囤积货品、哄抬物价的行为要予以坚决的打击,保证生产者与消费者信。二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对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三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加大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执行力度,抑制不合理需求。四是严格实行问责制,对政策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党政领导同志,要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
[1]John Hicks.Must St imulating Demand Stimulate Inflation[J].Economic Record,1976,52(4):409-422.
[2]Gene Hsin Chang,Jack Hou. Structural inflation and the 1994’monetary’crisis in China[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1997,(6):73-81.
[3]李斌.从流动性过剩 (不足)到结构性通胀 (通缩)[J].金融研究,2010,(4):50-63.
[4]夏斌.当前利率调控的局限性和必要性 [J].西南金融,2005,(1):1-2.
[5]冯霞,胡海鸥.我国利率汇率联动风险初探 [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1):67-68.
[6]Balassa,B.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Doctrine:A Reappraisal[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4,72:584-597.
[7]Andrew B Abel,Ben S Bernanke.Macroeconomics[M].Addison-Wesley,2005:13-120.
[8]吴军,田娟.结构性通货膨胀解析—基于当前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 [J].金融研究,2008,(9):91-100.
[9]张晓惠.关于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问题的一些思考[J].金融研究,2009,(7):1-6.
Structural Inflation,ExcessL iquidity and their Policy Countermeasures
SHEN Jian-wen1,2,WANGLi-ping3
(1.School of Econom ic and Financ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61,China;
2.Xi'an B ranch,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Xi'an710075,China;
3.School of Econom ics and M anagem ent,Xi'an University of Posts&Telecomm unications,Xi'an710061,China)
Researches have shown that both bottleneck and differences be tween laborproductivity growth among depar tments lead to structural inf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ency,excess liquidity drives structural inflation.Facing above problems,we bring for ward the suggestion for the government further to escort stead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flation;liquidity;macro adjus tment
F123.16
A
1007—5097(2011)01—0084—04
10.3969/j.issn.1007-5097.2011.01.019
2010—05—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1073123)
申建文 (1978—),男,山东郓城人,经济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分析,金融市场;王立平 (1977—),女,内蒙古扎赉特人,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分析。
[责任编辑:程 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