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变与不变中行进
2011-12-20刘信生
刘信生
(1.西北师范大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属附中学,甘肃 兰州 730070)
教育在变与不变中行进
刘信生1,2
(1.西北师范大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属附中学,甘肃 兰州 730070)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在于改革。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是进化而非革命,应在继承中创新,而不是推倒一切重来。惟有创新求变,才能去其糟粕,与时俱进;惟有坚守教育的本真和规律不变,才能积淀历史,形成文化,铸就特色。教育当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发展行进。
教育;变与不变;规律;进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依靠人才,根本系于教育,出路在于改革。
回顾我国教育发展的艰辛历程,我们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不乏一些失误和教训。历史和实践证明,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应有所变有所不变,方能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社会进步。教育之目的在于引导、促进和发展,因此,变是教育的必然,应该变的必须改变,不变则衰,但变化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继承教育稳定特质基础上的发展与提升,不该变的决不能变,变则自我瓦解。教育的一切工作当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发展行进。
一、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考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时时刻刻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恩格斯曾说:“运动就一般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直到思维。”①这段话,阐释了物质世界变的绝对性一面。但变与不变又是辩证的,变必须以不变为参照,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双方不可分割地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任何事物都是在变与不变对立统一的状态下存在并发展的。
二、困则思变,谋变化才能求生存
变是世间万物存在的自然法则,是绝对的,惟有变化,才能永恒。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及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教育所面临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有所应对并有效解决,最好的方法就是求变。越己者,恒越,没有革新就没有超越,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
古人云:“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②时常顺应时代而改变自身,并利用时机而采取行动,是成功的基础。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社会的需求不断做出调整:教育发展的方针规划及战略部署在一定时期相对不变,但执行的细节要随地域、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相对不变,但教育者的思想理念要不断更新,学校的培养模式和育人策略要因时而变;国家规定的课程结构和标准相对稳定,但校本课程等要根据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而变化;各学科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但教无定法,教学模式、讲授方法则可以因人而变……教育之本质,就是通过培养使受教育者在各方面有所变化,使其既能适应当前,又能影响、应对并改变未来。
1.教育之“变”的内涵
教育之“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分析。
(1)应变是策略,教育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在办学过程中要有开放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和应变的准备。
(2)变革是手段,从微观、宏观等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
(3)变化是结果,包括变革、应变的效果与成绩。
“应变”、“变革”、“变化”三者和谐统一,不可分割,或者说,“变化”是一系列“变革、应变策略”微分的积分:
其中:f(t)——变革、应变策略函数,t——时间,
[a b] ——管理周期。
2.教育变革的目标
教育变革的最终目的应是为学生和教师幸福的明天而变,为实现学生、教师的理想追求和人生价值而变,为学校的持续发展而变,为国家、人类造就人才而变,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变。
3.教育变革的关键在于创新
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也将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当前,我国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人才培养体制及模式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课程结构比较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不够灵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普遍存在,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在于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首先体现在理念的更新。思想决定行为,态度决定高度,视野决定策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既应“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先进而科学的理念可以引领方向,凝聚意志,团结力量,促进发展。我们要以新的理念引导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并在教育革新的实践中有所反思,通过总结提炼使之更加科学有效,进而指导下一步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才能使中国的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其次,要改变当前教育评价和衡量中“一刀切”的做法,鼓励地方和学校探索多元化、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层级互通、全面发展、特色突出的人才培养体制。要积极探索新的课程实施体系,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科学与人文、道德与智慧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个性发展。
4.教育之变化须面向未来
就教育过程及策略而言,办教育绝不能“稳保江山”,守成不变。任何一种体制或模式均需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要有所作为,就必须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创新求变。
就教育目标而言,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未来十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创新性国家,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既是国际竞争新形势的需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热切期盼。
三、坚持不变方能应对万变
教育需要变化创新,更需要不变和坚守。变是教育发展的动力,而不变则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坚持“变”会使教育更加合理高效、富有生机,坚持“不变”才能把握规律,明确目标,教有所成。
坚守不变不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而是对教育的本真与规律的执著追求。当前,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之下,我们的许多做法都打着“改革创新”的旗号,时时标新,处处求变。事先不做充分考虑,草草论证,匆匆上马,结果施行起来问题重重,责难之声铺天盖地,要么以新的“变化”来拆东墙补西墙,最终顾此失彼,要么陷入死胡同最后不了了之。殊不知,变的绝对性是以不变为参照的,不能单纯以机械的观点来理解。相对于事物的变,不变才是更为本质的东西,才能体现事物的内涵和规律。惟有坚守教育的本真不变,才能应对教育之变化。守正方可出新,否则就会犯“左倾”或“右倾”的错误,把好端端的教育事业搞得五花八门、面目全非,偏离了教育的轨道。
1.坚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并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结束时的《巴黎宣言》中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正好说明了这一点。教育是知识、技能、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须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并从中汲取营养以壮大前行,否则,任何改革变化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滋养着我国教育事业,我们拥有先贤哲人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其中许多真知灼见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思想家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躬身践行”、“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尊师重教”、“学无常师”、“厚德载物”、“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观点和理念,对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而具体的指导意义,这些观点理念是先贤教育思想智慧的结晶,需要我们继承和坚守。
2.坚守教育的一方净土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的文化意识形态及生活行为方式也随之产生了巨大变化,价值观念呈现出复杂、多元、多变的特征,社会上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盛行,教育领域难免受其影响。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③教育是慢的艺术,行在当下,利在长远。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守一份纯净、一份执着,去除浮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只有这样,方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方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3.坚持办学的目标方向和教育的规律原则
办教育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不能改变。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而言,教育发展的方针规划及相关政策法规一旦确定,就不宜轻易更改。就学校而言,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办学不能改变。科学合理的办学机制、育人准则以及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办学理念要坚守不变。
4.学校要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和特色文化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良传统和特色文化,集中体现在校歌、校训、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及特色标识等方面。我国一些历史悠久的学校,都有立意深刻、传承已久的校训,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厦门大学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山大学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香港大学的“明德、格物”等。这些内容是学校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育人准则的提炼与升华,是师生共同的行为规范、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的高度概括,也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纵然时光流逝,人员更迭,但薪尽火传,弦歌不辍,只要这些核心价值追求不变,那么学校的发展就会永葆生机,蓬勃向前。因此,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优秀文化、办学特色及共同价值观当一脉相承。
5.校长要坚守办学理想和信念
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者和管理者,校长要坚守办学理想和信念不变。办学模式、管理制度及决策在制定时可以灵活多选,但一旦确定,就应毫不动摇地执行。校长要有坚定执著的精神,执行正确的决策、制度不能改变,不能变通。
6.学校要保持长远发展,要保证教师队伍和结构的基本稳定
教师是学校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一个优秀的学校要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来支撑,而一个优秀的教师也需要相应的平台来成长和历练,因此,要实现学校的长远发展,就要保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既要能培养名师,也要能留得住名师。
可以说,教育之变化,旨在去其糟粕,教育之不变,是为了承续精华。惟有坚守不变,才能积淀历史,形成文化,铸就特色。
四、教育发展是进化而非革命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来解决。教育事业要长久发展,就必须深化改革,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是进化而非革命,应是在继承中创新,而不是另起炉灶、推倒一切重来。
从本质上讲,改革就是不断调整使之相适应的过程。教育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在保证基本教育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中不合理的、落后的教育状况乃至教育理论进行改革,以使教育获得预期进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它受到社会系统的制约和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决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第一版时,称自己的学说为“经过改变的继承”(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后来才使用了“进化”(evolution)一语。以此为鉴,“进化”更能体现教育发展的延续性。“改革就要大刀阔斧,创新就应宽容失败”的观念在一定情况下适用,但在教育领域却不宜提倡。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为目标的活动,涉及面广,关系重大,影响深远,一旦出现大的偏差,不仅意味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出现延误乃至断层,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甚至会由此而影响到学生的家庭,往往关系到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未来发展。这方面,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训。因此,教育改革决不能朝三暮四,轻率妄为,一定要目标明确,思虑周详,稳中求变,体现严肃性、责任性、延续性。
庞朴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中指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绝裂,甚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这一席话发人深省,教育改革何尝不是如此?能够继往,才能开来;懂得传承,才有延续。只有尊重历史,把握现实,才能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
[注 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91页。
②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③ 《管子·权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Z].
[2] 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达尔文.物种起源 [M].
[4] 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M].
Developing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Heritage and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LIU Xin-sheng1,2
(1.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2.The High School Attached to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The prosperity of a country depends to a great degree on a country's educational standard,which calls for reform.But educational reform should be a process of evolution,rather than a revolution,which commits not to reconstruction,but to innovation.Only by innovation can we discard the dross in our traditional heritage and thereby advance with the times.Adhering to the true essence of education can help us absorb the essence from history and cultivate the culture with our own characteristics.In a word,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hould be a dialectical unity of innovation and heritage.
education;innovation and heritage;law;evolution
G 521
A
1674-5779(2011)03-0112-04
2011-04-07
刘信生 (1956—),男,河南光山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主要从事应用数学与系统工程、教育管理等研究
(责任编辑 张永祥/校对 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