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儿童辍学原因分析及相关政策建议
——来自甘肃省的调查研究
2011-12-20马信
马 信
(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少数民族地区儿童辍学原因分析及相关政策建议
——来自甘肃省的调查研究
马 信
(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免费政策实施后的儿童辍学问题是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在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选取三个各具特色的样本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宗教信仰因素差异、家长文化素质低下、学校课程和生活乏味是造成辍学的重要原因。为此,民族地区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教育布局调整,建立民族教育优先区,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在办学方面的积极作用,动员全社会努力推动民族地区儿童受教育权利的落实。
西北农村;辍学;原因
少数民族地区儿童辍学问题一直是困绕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以往的研究者多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角度研究此问题,认为民族地区儿童辍学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经济困难,让儿童辍学去打工。如美国学者艾米丽·哈莉姆就认为,贫困导致健康出了问题,健康导致经济陷入困境,进而影响上学。[1]香港中文大学的萧今教授还以云南为例研究了同样的问题。[2]也有研究者从民族地区的文化角度来分析,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儿童辍学的根源在于民族文化中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正是这一思想的影响,在经济困难的境况下才选择了儿童辍学。[3]还有研究者从民族文化资本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辍学问题,认为少数民族女童比男童更容易辍学的原因在于民族文化资本起了决定性的作用。[4]可见,以往的研究者分别研究了贫困、观念、宗教、经济等因素对少数民族地区女童辍学问题的影响。2006年春季国家率先在西部地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经过5年的发展,这一政策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的变化,如学校财政机制的规范化、师生生活条件的改善、教育公平现象的落实等。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儿童入学问题依然制约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尤以儿童辍学问题更为严重。基于此,本文拟在甘肃省三处各具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调查,试图寻找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儿童辍学的综合影响因素,揭示免费政策实施后的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困难,并提出相关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选择甘肃省3个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结构、地区特征各异的县:夏河、广河、礼县,以便能更真实全面的反应儿童辍学的原因。在3个样本县分别选择A、B、C3所颇具代表性的小学,这3所小学均为中心小学,样本选择符合分层抽样原则。调查对象涉及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社区领导、村民等。包括3名教育局局长、3名村长、10名教师、8名家长、40名学生,具备统计意义。
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访谈法。在3所学校主要采用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的形式。个别访谈的对象有教育局局长、校长、教师、村长、学生、家长。集体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学生。(2)观察法。在每所样本学校考虑性别、年级、文理科等因素抽取两节不同科目的课。(3)实物收集。本研究收集到的内容有县教育局和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学生课表、学生作文 (由研究者自己出题,学生再进行写作,学校照片等)。(4)实地考察。考察被调查的学校的校舍、学校布局、绿化面积、教室布置、文体设施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影响适龄儿童辍学的重要因素。夏河 、广河、礼县三地都属于地理环境恶劣,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的贫困地区,但由于三地经济发展不同,适龄儿童的辍学情况便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表1可以看到,礼县的入学率、巩固率最低,夏河县最高,样本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入学率、巩固率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人均收入水平最低的礼县入学率低于广河县,也低于收入水平最高的夏河县。
表1 样本县基本情况
2.民族文化差异使得学生辍学原因多样化
(1)礼县主要居民以汉族为主,据调查,中心小学A所处的村子7~12周岁的人口有104人,其中女童有53人,已入学的有96人,女童47人,入学率为92.3%,其中女童入学率占88.1%。这里的情况是家长都很明白学习对孩子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尤其是大多数孩子的母亲没有接受过教育,从而对子女的教育不是很重视,加之很多父母都迫于经济状况而到外地打工,孩子上学缺乏父母的监护和管教,造成学生在学校和家庭都无法得到帮助,造成学业和生活上的困难,学业成绩不理想,从而导致倦学、厌学、逃学最后弃学的严重后果。观念的弊障是农村学生辍学的最重要的因素。[5]农村文化长期以来处于贫困化状态。文化的贫困,强化了农村的落后观念并催化着与农村建设相错位观念的滋生,也造成了不少学生辍学。另外,经过校长访谈 (见访谈记录)发现,这里的辍学、失学儿童大都集中在离学校较远的地带,离学校太远,交通不便,学生年纪又太小,也是造成学生失学、辍学的又一原因。在失、辍学儿童中,男女比例相当。
图1 B小学所在村适龄儿童入学情况
访谈记录1
研究者:您觉得这里儿童辍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S校长:很多都是离学校比较远的。孩子又小,路远的话家长又不放心。你比方说,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孩子,家里条件不好,离这儿有十多里路,还是山路,学校又没有住宿条件,最后家长就不让她来上学了,怕出事。
C校长:以前我在一所村小当校长,三个年级总共有15位女学生,18位男学生,男女比例正常,说明适龄儿童基本都在上学。但自去年实行撤销合并学校政策以来,我被调到镇上的小学来工作了,我原来工作的那所小学的33名学生中,18位男生中有12位来上学了,15位女生中仅有4位来上学了。据说其他没来上学的学生均到兰州的清真饭馆当服务员去了。
(2)广河是回族、东乡族聚居地,我们调查的中心小学在S村,这个村的村民都是东乡族,这里信奉的是伊斯兰教,宗教信仰对这里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图1可以看到,B学校所在村里,未入学儿童和辍学儿童占适龄儿童的33%。而未入学儿童中女童占66.67%,辍学儿童中女童占76.92%。根据调查者进入现场观察所知,当地人口分布的男女比例是持平的,在B小学一年级的男女生比例相差也不是很大,一年级女生占48.08%,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女生入学率从48.08%下降到14.81%。小学高年级女生辍学率达44.2%。(如图2所示)
图2 B小学2006-2007年度第一学期学生人数统计
造成这种现实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地的人们思想观念陈旧,眼界狭窄,许多农村学生的家长目光短浅,对子女读书重要性认识不足,少数地方的社会风俗不重视学校教育,浓郁的宗教气氛和强烈的宗教观念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6]按照伊斯兰教义,女孩子是不能抛头露面的。当地人们受这种观念影响较大,故而很多人不愿意送女孩子去上学。访谈的结果也说明了这一问题,在访谈中,当我们问及家长“为什么不让女孩去上学”时,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识几个字就行了,没必要念那么多书。”(见访谈记录2)
访谈记录2
问:为什么不送女孩上学?
家长A:女孩子上学也没什么用,嫁过去还是人家的人,再说这样念书教门上也不成。
“当我们问及辍学女童为什么不去上学时?”
家长B:我们家有好几个女孩子,主要原因是年龄大了,个子也高,在学校同学会笑话,再说念几年书能识字就行了。
家长C:我们村许多女孩子,十五六岁就嫁人了,嫁人就可以要彩礼了,家庭情况会改变,也会为儿子攀上一门好亲事,女孩子本身嫁了人的话,她自己也过上了好日子了,上学不仅花钱,而且很辛苦,何必呢。
访谈记录来源: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基线调查——学校个案研究报告.西北师范大学.2007
我们继续访谈女童,企图寻找另一方面的原因。有位辍学女童这样告诉我们“父母觉得我念不念书都无所谓。这半年就呆在自己家里,也不知自己将来是怎样的,过几年就等着出嫁。”可见,在民族地区,宗教信仰下造成了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从而严重冲击了义务教育入学率。孩子自身也受宗教信仰影响较大,再加上其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无法估计上学的重要性,学习产生懈怠,辍学、失学现象也就见惯不怪了。
(3)夏河是藏族聚居地,存在少量辍学儿童。在研究者收集的《××中心小学C05-年度工作总结》中写到“本学年初共报道学生198名,年末在校生数191名,年巩固率98.9%。”可以看出,这里的入学率、巩固率较高,少量存在辍学问题。究其原因,有教师这样告诉我们“这里有很多人都是牧民,他们的孩子只能跟着他们走,但是学校是固定的,学校不可能跟着他们跑。”校长和老师们一致反映,近年来,由于免费政策的实施,学生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发展态势较好,尤其是入学率大大提高了,但是,他们也同时担心,在今后几年中,如果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已经取得成果会付诸东流。
3.学校生活乏味,教学活动缺乏吸引力
学校生活是吸引学生入学的重要因素。表3是A、B、C三所小学的校园生活情况一览表。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虽然A、B、C都是中心小学,但是条件都很简陋,文体器材缺乏,平时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也很少,基本上没有什么兴趣小组,学生们只能自己玩耍,课外读物也很缺乏,校园文化生活很单一。调查者在学生重点组访谈时发现在民族地区很多老师的亲和力不高,影响学生入学的积极性。在重点访谈学生时,研究者了解到“调皮的话,老师叫不要念了,回家里去。”由此我们发现,A、B、C三所小学的学生学习压力不是很大,对学习丧失信心的现象较少。课堂的沉闷、枯燥、乏味,与教师缺乏情感交流,缺乏仁爱、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偏差,以及由此造成的学生学业失败的体验,则成为儿童辍学问题的重要因素。
表3 A、B、C三所小学校园生活情况
4.其他因素
上级政府支持和政策的颁布无疑是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提高的保障,如在夏河县有一部分家长在送子女上学方面意识还是很薄弱,积极性不高,对子女入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但无论是“迫于压力”还是“出于无奈”他们都必须要送孩子去学校。调查者在访谈C小学所在村村长时了解到这样的信息:“我们这里没有辍学儿童,不管是男孩女孩,汉民还是藏民,都得上学,不上学要交罚款。”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主管教育的领导对辍学的复杂性和差异性认识不足,不会灵活调整,加之对政策落实的长期性思想准备不足,研究人员多有缺失,因而不能很好的履行政策和主管部门的职责,导致入学政策无法落实,辍学现象控制较差。
三、结论与建议
以上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引起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儿童辍学的因素繁多,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宗教信仰因素差异,家长文化素质低下,学校课程和生活乏味是造成女童辍学的综合原因。鉴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要建立系统的政府支持体系,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
在义务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等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理想的因素,在这样的形势下有必要得到政府的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真正做到上行下效,及时纠正政策实施过程重的偏差,完善政策的实施和落实,实现有效控制和防止辍学现象的目标。在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由于儿童人数的下降,学校办学成本确实在提高,政府部门就将一些学校撤销合并,以降低办学成本,但是问题随之产生,即人口相对分散的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小学阶段的儿童不论走读还是寄宿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尽管政府有寄宿补助,但家长并不乐意将孩子送到学校,辍学问题就更加突出了。另一方面,在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作为一种文化机构和教育机构,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培养人的组织,它更是一种象征,让老百姓相信学校,愿意将儿童送到学校,几十年来送教下乡的目标就是让老百姓真正懂得什么是现代的教育,现在学校撤走,现代教育随之消失,传统的宗教教育与其它的教育趁机而入,如近几年西北地区兴起的天主教教育、伊斯兰教教育、佛教教育等均从另一个方面影响了学校教育。所以,免费义务教育实施以后,并不是解决了这一问题,而是产生了新的问题,政府部门要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因地制宜地解决学校的撤并问题,建立良好的学校教育体系,真正地将教育事业作为老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加以解决。
2.加大教育经费向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倾斜,建立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优先区”
据观察,样本县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素质普遍低,教学方式单一枯燥,造成学校教育缺乏活力,政府应该利用转移支付,将教育经费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尝试建立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优先区”。[7]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购置文体娱乐设施、课外图书等,培养兴趣,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增加学校魅力,提高适龄儿童入校的积极性。多提供教师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素养,融洽师生关系,注重因材施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入学除了国家的寄宿补助政策之外,在学校建设、校园环境改造、教学设备更新、教师队伍培训、校本教学研究等方面均要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真正把民族教育事业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把民族教育事业同国家的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等联系起来,充分认识其特殊性与重要性,在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尽早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教育法》,确实把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区作为一项国家政策来落实。
3.利用宗教界人士办学的力量,提高家长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
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与宗教是密不可分的,宗教界领袖的宣传更为有力,应该鼓励宗教界领袖积极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和建设性,认识到民族的强大也有赖于教育的发展,[8]向人们传输不管男孩女孩都要入学的思想,真正做到如穆圣所说“穆斯林的学习从摇篮到坟墓”。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宗教界人士在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在民族地区解决儿童辍学的问题,一方面要依靠义务教育法,让老百姓知法懂法,送子女上学,另一方面还要调动宗教界人士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动员群众送子女上学。经验告诉我们,民族地区的宗教界人士不仅愿意参与兴学办学的民族教育大业中去,而且他们的作用十分巨大,一般信教群众都更愿意听宗教界上层人士的号召,将子女送入学校读书。现在民族地区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宗教界人士在兴办现代学校教育方面的热情与积极性的话,他们会在宗教教育方面更加努力,这样势必造成民族地区现代学校教育的根基之动摇,进而影响民族教育事业之大业。
4.扩大宣传力度,培养社区对教育的积极观念和态度
加强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提高学校所在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提高社区居民对义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义务教育法的执行检查力度。各类媒体,各级政府都需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重视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气氛。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多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典型,引导人们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入学积极性。现代社会媒体发达,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老百姓接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了,但最为根本的有两个,一是农村文化建设,让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之余有追求,能把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与生产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即现在所谓的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另一个是乡村学校建设,不仅不应该撤并乡村学校,而且要加强对乡村学校的建设,因为乡村学校不仅仅是乡村的教育机构,更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组织,是影响乡村整体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学校撤了,知识分子走了,青年人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成了乡村一道萧条的风景,再没有文化与教育来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乡村将又回到冷清与寂寞的年代而成为现代文化遗忘的角落。
[1] 艾米丽·哈莉姆.中国农村的贫困、健康与学校教育 [Z].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研究所打印材料,2007.
[2] 萧今.中国农村的课堂教学与失业关系研究——以云南为例 [Z].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研究所打印材料,2007.
[3] 王鉴.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龄女童辍学问题追踪研究 [J].民族教育研究,2008,(1).
[4] 孙百才.少数民族女童为什么更容易辍学——民族文化资本的视角 [R].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报告,2009.
[5] 王景英.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研究 [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6] 广少奎.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7] 万明钢.“积极差别待遇”与“教育优先区”的理论构想 [J].教育研究,2002,(5).
[8] 王鉴.民族教育学 [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Drop-out of School-age Childre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Suggestions for Countermeasures——An investigation made in Gansu Province
MA Xin
(School of Education,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81,PRC)
Since the issue of the Free Education Policy,the issue of school-age children dropping out of school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education circle.This study makes a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hree sample counties selected from the ethnic minority rural areas in Gansu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w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religious belief,low literacy level of parents,monotonous school curriculum and life are the major reasons for school-age children discontinuing their studies in the school.Therefore,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as follows:to adjust the educational distribution in the minority areas,to give priority to the education in minority areas,to bring the religious people's role into full play,and to call on the whole society to protect the right of school-age children in minority areas to education.
rural areas in northwest part of China;drop-out;causes
G 75;G 527.42
A
1674-5779(2011)03-0012-05
2011-04-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公平发展研究”(08XMZ041)阶段性成果
马信 (1984—),女,回族,甘肃临夏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回族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苏二利/校对舒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