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城市化问题调查研究
2011-12-20徐继存耿丽娟
徐继存,耿丽娟
(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城市化问题调查研究
徐继存,耿丽娟
(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通过对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存在着严重的城市化倾向。在农村整体经济水平落后、教育资源匮乏以及教师素质低下的现实情况之下,这种城市化教材的投入使用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与农村教育的不平等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城市化实质上就是一种隐性的教育不平等。
教材城市化;农村;隐性教育不平等
教材是教育活动中的核心因素,教材对教育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了对教材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我国教材制度较为严格、教材编制与教材使用较为统一的情况之下,大部分人能做的就是考察投放到教育实践中的教材的适应性,在实际的教育环境中对教材进行剖析和解读,这既是对有关教材的纯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又是教材纯理论研究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根基所在。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教材城市化的内涵和表现,通过实地调查农村地区相应情况来分析教材的城市化倾向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教育,从而使人们将更多注意力投放在教材城市化问题以及如何消除教材城市化的不良影响之上。
一、教材城市化的内涵及其表现
(一)教材城市化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教材是一种狭义上的教材,也就是指教科书。笔者认为,教材的本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求学习者掌握的大部分知识的书面呈现。也就是说,社会发展的要求直接促生出一批人类必须掌握的知识,而教科书就是将这些知识从少数人传递到大部分人手中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编制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广大学生对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的接受,将对学生的成人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教材的各种研究以及对不同教材问题的深度剖析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对教材城市化的界定上,从根本上说,教材的城市化是指在农村地区使用的教材以城市文化为主要基调,以城市生活为蓝本,教材中有关城市的知识比重越来越明显。[1]教材的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对学生整体素质要求的文本表现。在工业社会,工业发达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城市成了各种新生事物和进步力量的聚集地。为了适应社会的改变,人们需要对这些新生事物具备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作为影响范围广大的教育性因素,教材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对新事物宣传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的城市化适应了社会的要求,对工业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迈进,人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更要求追求机会的平等。虽然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到社会发展的态势,但是城市化的教材作为一种有别于教育资源、教师水平等显著不平等的隐性的教育不平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尤其是在我国这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改变教材城市化现状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不平等,虽然教材的城市化会带来各种不利影响,但也并不是说要走入另一个极端。与教材的城市化相对应的是教材的乡土化,也就是过分强调农村生活、忽略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新事物的教材。这种教材虽然顾及到了大多数孩子的实际情况、保护了教材的中国特色但却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长久以往,乡土化教材带来的将不仅仅是教育的不平等问题,同时还会带来整个国家与世界接轨的发展问题。
(二)教材城市化的表现
笔者认为,教材城市化的表现可以主要地归结到对具有能动作用的教学活动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影响之上。
1.从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角度看,教材的内容和活动设计具有城市化倾向
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其它一切教育因素最终的归属所在,学生的发展与否是衡量所有教学因素价值的最后标准。在城市化的教材中,教材的内容较多地涉及到了城市中的先进事物,贴近城市孩子生活的同时也使农村学生的现实生活边缘化。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教材中各种活动设计的存在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城市化的教材中,很多活动设计更加贴近城市情境,远离了农村情境。
2.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教材对教师素质以及辅助教学设备的要求具有城市化倾向
作为连接学生与教材的纽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城市化的教材对教师的视野、知识储备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城市中学历较高、培训相对完善的教师更能适应教材的要求,贯彻教材的精神,而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村教师则处于弱势地位。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城市化教材中涉及到的新事物往往需要先进教学媒体的支持,在农村教育资源落后的条件下,这不能不说是具有城市化倾向的一个表现方面。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方式
针对本次研究的特点,本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穿插进行:问卷的设计建立在对教师与学生访谈的基础之上;在实施调查的过程中,问卷调查过于肤浅、简单的缺陷由对教师与学生的访谈加以弥补。
除了这两种基本的调查方法以外,为了较为全面可靠地掌握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特点,笔者还随机抽取了几本教材进行统计,这也是整个研究进行下去的基础所在。
(二)调查样本
本研究在山东省菏泽市张湾镇进行。在张湾镇的所有小学中随机抽取了其中的三所学校作为调查样本。这三所学校分别是:一千王小学 (共有学生343人),蔡楼小学 (共有学生359人)以及蒜刘庄小学 (共有学生387人)。
针对农村小学规模较小、教师数量较少的情况,本研究中使用的问卷是以学生为调查对象的。在以上三所小学中,笔者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7份,问卷有效率为95.7%。
因教师较少,本次研究对教师的访谈得以全面细致地展开。在上面三所学校中,笔者在每所学校各选择了两位教龄不同的教师进行访谈,这些访谈基本上能代表整所学校语文教师的意见,基本上也是真实可信的。
三、研究结果
(一)对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初步分析
为了统计新语文教材的城市化程度,笔者从小学低、中、高年级分别随机选取了这套教材十二本中的三本即:二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以及五年级下册进行了分析。同时,为了重点突出,这次统计主要是对语文的课文内容的统计分析,对课后习题与课文插图有所忽略。
这三本教材中具有城市特色、农村特色以及中性特色的文章统计 (参见表1、表2)。
表1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内容的城乡特色统计表 (38篇)
表2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内容的城乡特色统计表 (40篇)
表3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内容的城乡特色统计表 (43篇)
从上面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现行语文新教材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城市化倾向,具有城市特色的文章占了全部课文的相当一部分比重,教材城市化问题是客观地存在着的。
(二)学生总体情况分析
教材是否具有城市化及城市化的程度如何,最后的评价标准还是学生。本研究对学生的调查是建立在对课本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挑选了一定数量课本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具有城市特色的事物来询问学生对这些事物的熟悉程度,以此来分析这些城市化的课文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农村学生构成影响。
1.学生家庭背景分析
无论学校教育如何重要也都取代不了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的地位。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时间最早、接受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2](P73)对学生整体情况的分析绝对不可能离开对其家庭背景的了解。
本研究主要从家长的职业、学历以及家长对学生的作业辅导情况等方面来观察学生的家庭背景。结果显示,所调查地区的学生家长主要是以外出打工以及务农作为谋生手段,其中父亲以外出打工作为职业的占到了65.3%。母亲中也有12.7%的人常年在外打工,其余的则以做农活为主,占到了总人数的55.6%。具体到学生父母的学历方面,父亲中小学学历占了40.1%,初中学历的占到了43.2%,高中学历的有15.5%;母亲的学历相对较低,26.3%的母亲甚至没有小学毕业。
在家长职业极不稳定、学历偏低的情况下,对孩子作业辅导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在笔者所调查的所有学生之中,67.7%的家长很少辅导孩子作业,农村孩子的课外学习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的状态 (参见表4、5、6)。
表4 家长职业分布状况统计表
表5 家长学历情况统计表
表6 家长辅导作业情况统计表
从对学生家庭背景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家长的职业方面还是从家长的学历情况来看,农村家长在学习上能够给予孩子的帮助很少,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以及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获取。
2.学生自身情况调查
无论怎么改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我们必须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自身情况之上。本研究主要调查了以下三个方面:学生课外书拥有数量,学生到过的语文课本上提到的城市和风景区,此外还调查了学生所处环境的设施情况。调查显示,只有少数几本课外书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65.2%,还有22.5%的学生基本上没有课外书;曾经到过课文中提到的城市和风景区的学生寥寥无几,所有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5人到过上海,1人去过乌鲁木齐,8人到过北京;学生身边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设施也非常缺乏,86%的学生家庭中没有电脑,拥有有线电视的家庭的比例也只占到了44.3%,在这样封闭的条件之下学生很难达到课本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素质也很难提高,在笔者调查的所有学生中,几乎没有学生具有音乐、舞蹈、绘画等某一方面的特长。
从上面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农村学生的视野受到了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这样的条件之下,要使学生达到新课本的教学要求是非常困难的。生活条件的落后也非常严重地限制了农村学生以后的发展,使得农村孩子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三)学校、教师情况总体分析
作为新教材实施的场所和实施者,对教材在农村适应性的调查离不开对农村学校和教师情况的调查,但现实情况不容我们乐观。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学校基础设施非常缺乏,虽然有图书馆但大部分都是为了应对上级检查而设立的形象工程;虽地处农村,接近自然,但笔者调查的三所学校从未组织过春游活动。在教师方面,农村教师大部分都是民转正后继续留任的,他们教龄较大,但素质普遍偏低,讲课依赖教学大纲,课堂程式化现象严重。
以下是笔者对一名王姓语文教师 (男性,教龄二十四年)的访谈记录:
问:新课改以后您所在学校的教师集体学习新课改的精神了吗?课堂是否有相应的改变?
答:(嘿嘿一笑)中央的政策是不错,但根本就落实不到我们这样的小地方来。谁愿意花那么大的劲学习这些东西啊?我教了二十几年书,早就形成上课套路了,改变不了。
问:您对教材城市化这个问题了解吗?您觉得目前的教材适应农村的教学吗?
答:(笑)这个词我没听说过,国家印什么教材我们就教什么呗。偶尔觉得自己讲的一些东西学生可能听不懂,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接触过怎么能听的懂?!没办法,农村就这样,懂不懂的说说就过去了,其实很多东西我自己都不了解,我怎么能给学生讲明白?
问:那么,针对教学中遇到的这些新知识,您所在的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了吗?
答:不组织。培训得花很多钱,学校出不起。偶尔参加个学习会议什么的,也都是流于形式,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
王老师基本上可以代表农村中很大一部分民转正教师的观点。除了这部分教师,还有一少部分青年教师活跃在农村的讲台上,他们是否与老教师有所区别?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这些青年教师进行了访问,现以对一位刘姓语文教师 (男性,教龄三年)的访谈为例:
问:参加工作之后您有没有感觉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答:当然有差距!上中专的时候还想着好好做番事业,来到这所小学之后才知道根本就不可能!身边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得过且过,一个人的努力根本改变不了什么,时间长了,自己也变成了他们那样。
问:那您感觉什么东西与您之前的期望落差最大?
答:(笑)其实都挺大的。要说最大,我觉得应该是农村小学的管理制度让我最失望。举例说吧,本来平常考试就不太多,偶尔考一回上报的成绩还都是假的!教师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然后根据学生平常表现大约地给分,有时候试卷都不批就把分数报上去了。这种现象在我们这边的小学普遍存在,上边的教育局根本就不管!
问: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您对新课改的领悟有多少?您觉得要贯彻新课改的精神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答:与其他老教师相比,新课改我了解的多一些。但了解归了解,根本就贯彻不到实际教学中来。我认为最大的障碍也不仅仅是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问题,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是个很大的问题。要把一样新东西给他们讲清楚了得需要很长时间,这样一来,教学目标完成不了,教学进度跟不上去,没办法,到头来还是得囫囵吞枣。
刘老师的情况基本上代表了农村学校中年轻教师的基本情况:他们怀抱着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而来,但现实磨灭了他们的理想,巨大的同化力量使他们渐渐地沦为平庸。要想使农村教师水平有所提高,保持这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当前必须注意的问题。
四、问题与讨论
(一)教材的城市化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程度较为严重、影响较为深刻的教育问题
由前面已经分析的教材城市化的表现以及随后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教材的城市化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也有其他学者对教材的城市化问题做了相关研究,以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为例,有人专门统计了课文插图的城乡特色,统计得出整本教材中具有明显城市特色的插图共有33幅,具有明显农村特色的只有8幅,还有43幅属于中性,这也有力地说明了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城市化倾向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教材的城市化影响到了农村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尤其是在农村教师素质较低、意识淡薄的情况下,教材城市化倾向的不良影响已经发挥到了极致。总的来说,教材城市化的影响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
1.教材城市化使农村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相互脱离,不利于农村孩子对教材的首次学习
著名教育学家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最原始、最基本、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哪怕是一个小村子,抬头看,就有天;低头看,就有地……遍地都是教材,只要有科学知识的人加以适当的运用,便是最切合实际的教科书、最能收到教学效果的教科书。[3](P166-167)陶行知则把“以文字为中心而忽略生活的教科书”比作是有纤维而无维他命之菜蔬,可见教材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的重要性。有了这样的教材,即使农村教师的水平有限,学生们也可以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而加以联想,与教师形成共鸣,这样的教学才有可能是高效的教学。
教材的首次学习是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材的首次学习这个术语是有意义的,知识在不断发展,教材的学习也要长期进行。知识的每一次运用,同时也是知识的发展和加深。而首次学习,就是从不知向知、向理解事实、现象、品质、特征的实质迈出第一大步。[4](P583-584)在现行教材城市化的条件下,各科教材不同程度地脱离了农村孩子的实际生活,教材中出现的很多城市特色明显、远离农村生活的事物和景象不仅超出了孩子的视野和想像,而且也难倒了不少的农村教师。即使假定农村教师们都能做到语言形象、描述详细,也不能保证学生们只凭想像就能在头脑中完全领略到该事物的特点。在现实中,大部分的情况是这样的:教师们模模糊糊讲,学生们模模糊糊听,两节课之后,一篇课文就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了。对教材的首次学习学不好,农村孩子将会越来越远地被甩在同年龄段城市孩子的后面。
2.教材城市化使农村孩子向往城市生活,农村社会边缘化
城市化的教材对农村孩子的影响绝不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影响之上,渗透在这些教材中的对城市文明的着重描述和无意识美化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价值观。在评论小学课程时,有学者是这样说的:现行小学课程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对工业、城市和现代生活的向往和羡慕,这种内容在面对乡村小学及其学生时愈发显得突出。城市在这里成了工业、现代化和现代幸福生活的象征。这种内容也许是课本与课程编制者下意识设定的,但它们在乡村学校中会被接受为一种明确的意识。[5](P106)
今日,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已经成为了农村孩子参加高考的主要动力,这也使得我国的高考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为城市社会选拨人才而背离了原来的为整个社会选拨人才的初衷。这势必会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越来越多高文化水平的人进入了人口爆满的城市,而真正需要人才指导的农村则出现了“能人”缺失的状况,于是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继续升温,农村继续被人遗忘。长久以往,被绝大多数都是低素质农民充塞的农村社会不仅在我们的教材中被边缘化,在真正的社会生活中将被边缘化的更加严重。
3.教材城市化使得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之间开始出现夹层社会
教育的目的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只有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来的成人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目前来说,能通过高考竞争的农村孩子其实只是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得不选择有别于高等教育的其它教育方式。这些被高考淘汰了的农村孩子完全融入不到农村的社会中去,这是因为,长久以来,他们接受的大部分的知识都是为将来的城市生活做准备的知识,被这些知识熏陶了十几年的他们已经很难像父辈那样踏踏实实地在农村中生活了。北大钱理群教授曾在西部教育发展论坛上做过一篇名叫《关于西部农村教育的思考》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援引了著名农村作家韩少功先生的这样一段描写:我发现凡精神爽朗、生活充实、实干能力强、人际关系好的乡村青年,大多是低学历的,如果你在这里看见面色苍白、人瘦毛长、目光呆滞、怪癖不群的青年,如果你看到他们衣冠楚楚从不出现在田边地头,你就大致可以猜出他们的身份:大多是中专、大专、本科毕业的乡村知识分子。[6]
总的来说,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严重影响了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民的生活,在这样的教育之下,他们很难有走出农村的机会,留下来的大部分人处在了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之间的一个夹层。这既毁坏了不幸沦落在此夹层中的农村青少年的生活,也损失了一大批能够对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青壮年劳动力。如不加以控制,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夹层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必将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农村孩子的整体素质水平低下,这是城市化教材对农村地区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学者认为,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在参照系上具有“唯西方中心”倾向,新课改中的诸多理念对中国农村地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教材的编制过程中,我国还存在着教材编制者做不好课程理念本土化方面的转换的问题,缺乏对中国实际情况的考虑,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着的。
虽然我国整体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范围广大的农村条件依然艰苦。正如本次调查所显示的那样,农村孩子身边的环境因素如父母较低的文化水平、不稳定的职业状况以及农村落后的基本设施等严重限制了他们的发展。调查同时显示,这些农村孩子很少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他们在视野和思维水平上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同龄儿童,如此一来,新课程思想指导下,未做好本土化转换的新教材根本就无法在这些基础薄弱的孩子中间被有效地使用。
当然,要想彻底地消除中国农村与城市的差别是不可能的,但在继续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同时,在教材编制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农村孩子、农村实际却是可能的,我们应该将主要精力放于此,尽最大努力减弱教材中的城市主义,给农村孩子一个平等的发展机会。
(三)农村教师的素质和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是新教材不适应农村地区的重要原因
以文本材料的形式存在着的教材不可能自动地将知识传送给学生,教材和学生之间还需要有效的传播途径以完成知识的传播。教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中间环节。作为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7](P15)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广阔的视野,能积极地跟上社会和知识发展的步伐。他们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地更新,同时还有能力将这种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师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对教材的依赖性也远比普通教师要低。但目前的现实状况是,虽然教材的城市化已经影响到了农村孩子的学习与未来发展,但绝大部分农村教师对此认识不够,更谈不上他们为此做出努力。
目前的农村教师大部分都是由以前的民办教师通过转正后继续留校任教的,他们教龄很长,但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也缺乏完善自己的决心。虽然新课改正在轰轰烈烈地推行,他们中的大多数除了更换了所教教材之外没有任何变化:教学中还是使用已经使用多年的“字—词—句—段”这一套路,对教材中出现的自己不了解的新事物也是一讲而带过。这样的教师注定是做不好引路人的教师。
要想提高农村教育对城市化教材的适应性,农村中很大一部分素质偏低的教师都必须由素质较高的年轻教师逐渐地替换掉。同时必须充分重视起来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促进他们的知识更新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
同时,作为传播知识、实施教学的场所,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严重限制了在其里面进行的教育活动。将城市化的教材放在这样的学校中就如同把一双时髦的鞋子穿在一位老太太的小脚上,这样一来,不仅穿不出鞋子的品味而且还使得这位老太太无法大步前进。以城市生活为中心的教材正是这样一双不合适农村学校穿的鞋子,农村学校穿上这样的鞋子与城市学校赛跑结果可想而知。
五、结论
(一)我国的教材制度需要调整,教材编制工作需要改进
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的教材制度相当严格,教材市场内还未形成真正有效的竞争。虽然目前除了人教版教材之外还同时编制了苏教版、北师大版以及西南师大版等教材,但教材与教材之间的竞争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大部分地区都是由政府代替学校行使了选择教材的权利。要想真正地实现各种教材百家争鸣的目标,相对宽松、民主的教材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对教材编撰者而言,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以保证他们既要有本土化的教材理念,又要有防止教材过度乡土化的意识。在编制教材之前,编制者必须心有大家,不可忽视千千万万农村的师生,这是编制者们的责任更是他们提高自身编制水平需要迈出的第一大步。同时,一大批具有农村教学经验的农村一线教师应该被吸收到教材编制中来,改变当前这种由教育专家、城市一线教师把持教材编写工作的局面,多多倾听来自农村教师的声音。
(二)城市化教材对农村不适应的根源在于农村的落后,实质是一种隐性的教育不平等
作为教育中的核心要素,教材是与其它教育要素相互联系着的,它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于教育活动之中。教材的城市化也不仅仅只是教材自身的问题,它同时还与其它教育因素息息相关。
从本质上说,教材的城市化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并无固定的标准和衡量尺度。教材城市化这个问题是在中国城市与农村二元化严重的现实情况中产生的,离开这个条件,教材的城市化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农村的各项教育资源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农村孩子与教师的视野能够更加开阔,城市与农村的二元化现象能够适当改善,“先进”的教材也能很好地在农村中小学发挥应有的统领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化教材对农村不适应的根源就在于农村的落后和教育资源的匮乏。
同时,正如前面所列举的教材城市化的不良影响,城市化的教材无疑进一步拉大了农村与城市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些教材的投入使用使得农村在具有低素质教师队伍,短缺的教育资源这些劣势的情况下又不得不使用不适当的教材。从这个角度上说,教材的城市化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纯学术的问题,更是一个在现实中的的确确存在着并时刻影响着现实的重要问题,是一种与其它较为显著的教育不平等现象有所区别的较为隐性的教育不平等,是一个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
[1] 蔡志华.农村教育知识城市化问题探讨 [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2] 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徐特立教育文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 蔡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第2卷)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 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 韩少功.山里少年 [N].文汇报,2003-08-29.
[7] 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An Analysis of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Edition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Urbanization
XU Ji-cun,GENG Li-juan
(College of Education,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014,PRC)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textbooks which are in use in primary schools,we discover that the current Chinese textbooks have a serious tendency of urbanization.Today,the rural areas'economy level and the quality of their teachers are low,and these areas are lack of education resources.In this situation,the use of these textbooks makes the inequality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education more serious,and in this sense,the essence of textbooks'urbanization is a kind of recessive education inequality.
the urbanization of textbooks;rural;recessive education inequality
G 623.2
A
1674-5779(2011)03-0049-07
2011-03-27
徐继存教授主持的定向山东农村基础教育的“3+1”教师培养模式国家创新实验区调查研究成果之一
徐继存 (1967—),男,山东沂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苏二利/校对 舒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