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医院背景下影像科工作模式的探讨

2011-12-19任大卫黄求理阮列敏许幼峰谢波宁波市第一医院

医院管理论坛 2011年4期
关键词:年资技师医师

任大卫 黄求理 阮列敏 许幼峰 谢波 宁波市第一医院

数字医院背景下影像科工作模式的探讨

任大卫*黄求理 阮列敏 许幼峰 谢波 宁波市第一医院

通过医院影像科工作方式改革,改变以往“按照检查仪器”划分工作类型的传统工作模式为“按照患者检查部位”新的工作模式,经过前后两种模式实践和对照研究,认为在影像质量、诊断报告时间、影像诊断技能等方面较传统工作模式均有较大的提高,更有利于科室的整体化建设。

近年来,伴随着医院信息系统(HIS)的普及与完善,作为HIS核心之一的影像科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对现代数字医院的建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与此同时,随着数字化医院时代的到来,传统影像科工作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化医院的发展要求,影像科工作模式的变革已迫在眉睫。笔者通过对本院影像科工作方式改革前后情况的对照研究,探讨数字医院背景下有效的影像科工作模式。

资料与方法

科室人员构成 本院影像科共60人,其中医生27人、技师23人、护士7人、登记员3人;专业技术职称构成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3人、副主任技师3人、主治医(技、护)师20人、医(技)师11人、技士4人;学历构成为:医学博士1人、医学硕士3人、大学本科31人、大学专科5人、中专18人;性别构成为:男38人、女22人;年龄构成为:≤30岁13人、30-50岁23人、≥50岁24人;医师诊断特长构成为:具有X线、CT、MRI等各项影像诊断技能者10人、具有X线、CT等项影像诊断技能者13人、仅具有X线诊断技能者4人。

仪器设备构成 1.5T MR机1台、320层容积CT机1台、16层螺旋CT机1台、2层螺旋CT机1台、DR摄片机2台、CR摄片机1台、床旁CR摄片机2台、数字胃肠机1台、大型平板DSA机1台、C壁机1台、激光胶片打印机5台、PACS报告工作站20台、PACS登记工作站5台、报告自助打印机2台。

每日常规工作量 X线250人份、CT 200-250人份、MRI 45-65人份、消化道等各类造影15-25人份、DSA 15-20人份。

研究方法 对照以往“按照检查仪器”划分工作类型的传统影像科工作模式,统计“按照患者检查部位”划分工作类型的新的工作模式在工作效率、人员成本、诊断质量等方面与传统工作模式的差异。

所谓“按照检查仪器”划分工作类型的传统影像科工作模式是指按照X线、CT、MRI等不同检查方法将技师、医师分组,相对独立地完成单一设备的摄片(扫描)及诊断工作。而“按照患者检查部位”划分工作类型的新的工作模式是指依照患者的检查部位对诊断医生进行重新分组,摒弃了传统X线、CT、MRI等不同检查方法间的条块分割,直接分成包含了各种检查手段的“骨骼-神经”、“心胸”、“腹部”等若干诊断小组,每组设立技术负责人;技师专业相对固定分为X线、CT、MRI、DSA等组别;各组医技人员均实行定期轮换。诊断医生分组、排班时遵照“工作能力均衡配比”原则,做到能力互补;同时,为保证医技人员专业水平的迅速提高,定期邀请院内外相关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室内部小讲课”,并每日开展疑难、教学、随访病例大会诊读片。

设立旨在提高低年资医师诊断质量的保障制度:(1)日常工作的“双签名”审核制度,保证低年资医师所书写的每一份报告均由高年资医师审核后方可发出;(2)值班“急诊临时报告”复核制度,指定专人于次日对低年资医师“急诊临时报告”进行复核,保证正式报告的准确性;(3)高年资医师“二线备班”制度,确保低年资医师值班期间疑难报告的书写质量;(4)全科“病理追踪”、“大会诊读片记录”均由低年资医师完成;(5)实行脱产培训、进修制度,不定期选派低年资医师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其自身素质。

技师质控工作的相关制度:(1)设立半脱产“技术指导、质控人员”,选配一名副主任技师负责日常技术指导与质控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记录在案;(2)每月进行一次“技术读片”活动,讨论本月由于技术原因出现的各类不合格图片,确定改进方案。

影像科工作实行“无纸化”、“无胶片化”。影像科全部实行电子申请单,需患者及家属签字的各类法律文书均采取电子签名附加指模扫描,并上传PACS;诊断医师审核完成的各类报告及图像资料,临床医师均可通过HIS实时调阅;各类门、急诊纸质报告均由患者通过报告自助打印机获取,胶片通过“计划打印”系统适时打印;住院患者纸质报告由登记员批量打印并分装于各类检查胶片袋中。

值班采取全科统排,改变以往“2位医师+1位技师”的旧模式为“2位技师+1位医师”的新模式,医师不再负责CT扫描,只负责各类报告书写、审核工作,2位技师分别负责患者信息登记、X线拍片、CT扫描、发片等工作。

结果

影像质量的比较 以往各类影像检查废片率约2.1%,新工作模式下为0.3%;追踪两种工作模式下1个月各类检查漏、误诊率分别为6.2人次/100人次、1.9人次/100人次;诊断报告或胶片分发错误率由以往的2.7%减小至0。

门、急诊报告时间的比较 见表1。

影像诊断技能的比较 新工作模式实行6个月后,通过组内医师间相互学习等途径,具有X线、CT、MRI等各项影像诊断技能者由原来的10人增加为21人,其余6人均可独立完成X线、CT影像诊断工作。

讨论

“按照患者检查部位”划分工作类型的实际意义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科在现代医院中的作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技术水平的高低会对医院整体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现代影像科具有专业门类多、学科跨度大、应用领域广、技术更新快等特点,以“检查仪器”作为划分专业方向的时代早已落伍,也严重阻碍了数字医院背景下影像科的健康发展[2]。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X-ray、CT、MR医生的概念已完全被放射医生(Radiologist)的概念所取代,过去所谓的“通才”、“全才”已经成为当今影像科诊断医生的必备条件,“大影像”概念下一专多能的“全才”已成为主流[3-4]。本研究表明,这种影像科工作模式简化了工作流程,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资源,不仅有利于有效完成日常大量的临床工作,更有利于变革以往科室内部的条块分割,有利于科室的整体化建设,是建立团结、高效的影像科的基石。

各诊断小组间工作量的平衡 “按照患者检查部位”划分工作类型必将面临着组间工作量无法做到“绝对公平”的难题。笔者在人员分组时,尽量对工作量较大的诊断组作适当倾斜,并根据运行初期的实际情况对人员配备进行适度微调,最大限度地避免“劳逸不均”情况的发生。另外,实行“定时不定人”组间人员轮转制度,尽量使人员在各组间工作的机会均等,这既有利于医生诊断技能的全面掌握,又是“相对公平”的有效实现手段。同时,本研究中定期轮转的机制也在较短的时间里培养了一定数量的“通才”、“全才”。

技术人员培训的意义 技术人员的工作是影像科日常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摄片或扫描质量的优劣会对诊断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本研究所采取的工作模式中,制定了一系列保证技术人员工作质量的制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质控达标率大幅提升[5]。

医-医、医-技、医-护间工作的协调 新的工作模式要求全体影像科工作人员应本着“大影像科”的观念,即要独立分工,更要彼此协作、配合。日常工作中,除消化道造影等特殊造影检查外,其它拍片及扫描工作均由当班技师负责,这就需要医-技间协调配合,出现问题应及时向有关负责人反映,每位当班医师(尤其是高年资医师)均有责任在必要时对CT、MRI扫描技师提供技术指导与帮助。同样,PACS自动分组出现失误时,根据“首诊负责制”要求,第一位发现错误的医师必须负责做出相应处理,协助相关医师完成诊断报告,以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综上所述,“按照患者检查部位”划分工作类型的新的工作模式在工作效率、人员成本、诊断质量等方面较传统工作模式均有较大的提高。实践证明,这种影像科工作模式不仅有利于有效完成日常大量的临床工作,更有利于科室的整体化建设,是建立团结、高效的影像科的基石。

表1 两种工作模式门、急诊报告时间的比较

1 郭启勇. 图像存档与通讯系统的构建与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 2002,8(3):39-43

2 吴晓芬, 庄治国, 戈欣, 等. PACS系统下的放射科管理模式的改变[J].中国医疗设备, 2008,23(10):61-63

3 李坤成. 逐步建立大影像学科的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纪念特刊):36-37

4 郭启勇. 21世纪医学影像学科发展战略[J].现代医院管理, 2003,1(1):1-3

5 关策, 杜伟, 庄惠丹. 影像科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2):49-50

作者邮箱:dv_ren03@yahoo.com.cn

* 通讯作者:任大卫

猜你喜欢

年资技师医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中国医师节
综合带教模式对骨科低年资护士进行带教的效果分析
《中国医师节》
人工智能辅助低、高年资规培医师对CT 肺结节检测效能的对比研究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空中杂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