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有效履行使命任务 抓好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
2011-12-18顾宏斌
考核大纲,紧贴民兵预备役部队担负的使命任务,对训练内容进行了系统规范。只有原原本本地完成大纲规定的训练内容,才能打牢训练基础,不断适应军事斗争准备拓展深化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把按纲施训作为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根本抓手,树立正确的训练政绩观,多做默默无闻的常态工作,不随意调整训练计划,不随意压减训练内容,不随便降低考核标准,做到按纲统筹谋长远,脚踏实地抓落实,为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组训办法,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水平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当前,民兵预备役部队组训能力弱、形式单、条件差等问题,一直是制约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质量落实和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积极适应形势变化,克服传统观念束缚,创新组训方法,改进训练手段,改善训保条件,聚合力量,整合资源,破解难题,提高训练水平。
调整组训主体。目前,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基地特别是县(市、区)民兵军事训练基地,教学力量、保障能力非常有限,不具备组织专业技术兵和干部骨干训练的条件。因此,民兵入队训练可坚持由县(市、区)人武部依托现有基地集中组织实施,但地方与军事非对口专业技术兵和干部骨干训练必须由军分区统一组织实施。预备役部队不管是新入队人员还是其他各类人员,应主要依托旅团训练基地统一组织实施;小兵种、技术复杂、训练难度大、编制员额较少的专业技术兵,应主要由师或上级依托专业技术兵训练基地、军队院校统一计划组织,以提高训练层次和质量。
转变组训形式。适度突破隶属关系、行政区域、军政军民限制,充分利用民兵、预备役部队、现役部队和地方训练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组训形式。兵种专业技术兵,由省军区统一计划协调教学资源,由相对具备优势训练条件的军分区、预备役部队承训,实行跨区集中组训;技术复杂的专业兵,组织到就近驻军部队实行挂钩带训;在民兵预备役部队中建立的反恐维稳、抢险救援等应急力量,协调公安武警、森林防火、抗洪抢险等部门派专业技术人员帮训;边境海防民兵,可根据边防海防部队执勤任务需求,按照就地就近、分期实施,混合编组、配合为主,训用一致、注重实效的原则,在边境海防管理的关键时节和重点地段,组织到边防海防部队以勤带训。
改进组训保障。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保障渠道双重,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军队供应体制的影响,训保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制约训练落实。为此,应通过开展“四会”教练员素质认证活动,建立区域优秀“四会”教练员数据库,由省军区根据各单位训练需要统一调配使用师资力量;应本着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突出重点、功能互补的原则,由省军区统筹规划建设省级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基地,整合训练资源,确保“三化”训练质量;应本着城乡一体、均衡负担的原则,将城市民兵预备役人员训练经费统一纳入省级财政保障范围,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同时,应针对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参加训练和担负勤务任务中可能意外致伤致残的实际,依据军地相关政策规定,建立民兵预备役人员伤残保障基金,切实解决组训单位、承训单位和参训人员的后顾之忧,调动各方面训练积极性。
三、建立完善制度,保证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有效落实
健全完善的训练制度,是保证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落实和质量的根本措施。我们必须结合民兵预备役部队实际,紧贴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特点,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训练管理长效机制。
健全计划提报制度。军分区、县(市、区)人武部和预备役部队师旅团应按照上级下达的年度训练任务,制定详细的年度军事训练计划,按照统一规范的年度训练计划报表格式,把组训单位和地点、参训分队和人数、训练起止时间等关键要素,逐级统计汇总,提报省军区训练主管部门,作为上级随机监督检查和考核的基本依据。
完善检查考核制度。军分区、县(市、区)人武部和预备役部队师旅团按照职责、权限和时机组织实施训练检查与考核。省军区应加大检查和考核的力度,建立训练监督巡查组织,完善随机监督检查和抽考机制,并根据各单位提报的年度军事训练计划安排和训练进度,视情采取越级、不打招呼等方式,检查各级训练计划落实和展开情况,及时发现影响训练落实和质量的倾向性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措施,为省军区党委分析研究训练形势、不断改进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建立训练问责制度。民兵预备役部队寓兵于民、双重领导、多头保障,比现役部队问责更难,这也是长期制约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落实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应尽快研究制定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问责办法,建立训练问责制度,以促进军地各级按职尽责。要针对民兵预备役部队的特点和实际,把训练监察的主体扩展到地方各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企事业单位人事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增强监察的权威性;把训练的职责细化到地方兼任军事机关和预备役部队的第一政委、专武干部、民兵干部和预备役军官,增强职责的明确性;把问责的对象延伸到地方党委、政府和编兵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以及各类民兵预备役人员,增强问责的实效性;把追责的项目纳入到地方有关领导政绩评价体系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创先争优内容,增强追责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