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1-12-07潘亚儿

职教通讯 2011年24期
关键词:基础课技能型素质教育

潘亚儿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潘亚儿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培养较高的职业素质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剖析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质的构成内容,确定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为学生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的重要使命,确立公共基础课程应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通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案,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见,坚持职业素质本位和以人为本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之一。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如何改变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实现为高职素质教育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探索的重要领域。

一、高端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现代高职教育确立了“要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观念,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作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其职业素质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职业基本素质。主要指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政治素质,广博的自然、科学、社会、思维等科学人文素质,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等身心素质;(2)职业岗位素质。主要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所具备的岗位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等,具体可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协作、责任意识、角色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等;(3)职业可迁移素质。主要指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的,能适应各种职业、各类岗位变换的素质,这种素质可伴随人的终生职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它称为职业核心能力,具体包括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4)创新创业素质。主要指在知识、技能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胜任并突破常规岗位工作任务,在职业岗位上将智慧与想象力相结合,不断开拓、勇于创新的素质。这是较高层次的职业素质。

二、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素质教育功能

高职公共基础课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所有专业学生都应该学习的思想、文化、素质类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学、英语、体育、应用文写作、计算机、职业素养与职业指导等课程,它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素质教育的主体功能:(1)实现为学生就业基础教育服务。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学生进入职业岗位所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素质教育任务,为学生顺利转换角色,缩短岗位适应期打下坚实的基础;(2)实现为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服务。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信息搜集与处理、自我学习、外语应用、数理分析、创新思维等这些能力始终伴随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公共基础课程中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以及职业素养类课程实现着为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服务的重要使命。

三、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

为有效发挥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素质教育功能,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征和目标定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围绕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对公共课教学改革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实现三课堂联动

要实现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教育的教学功能,应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重组课程结构,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开设思想道德素质类、身心素质类、科学文化素质类、职业素养类等四大类课程,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见下表)。通过第一课堂理解认知,第二课堂体验感悟,第三课堂实践提高,实现三课堂紧密联动,层层递进。如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职业道德认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身心素质类课程,通过心理辅导协会第二课堂,体育竞赛第三课堂,强化心理、身体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类课程,通过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竞赛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文艺比赛等培养学生关键能力;职业素养类课程通过项目活动式集中训练进行体验与感悟,在顶岗实习中进行实践。

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表

(二)构建“1+X模块+拓展应用”教学内容体系,渗透职业岗位素质内容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注重服务专业教学,适当照顾课程体系,重视实践应用。因此,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构建“1+X模块+拓展应用”内容体系。“1”指各专业通识的课程教学内容;“X模块”指与各专业或专业群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模块知识,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职业岗位的有机对接,渗透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素质;“拓展应用”指运用基础知识和职业岗位知识,有效解决专业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素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1+X模块+拓展应用”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公共基础课适应并服务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效益;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基础教育与提高教育的结合。

(三)运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多种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素质潜能

公共基础课要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法,提倡使用任务型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运用角色扮演、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辩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一是可以在“两课”教学中可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菜单式”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教学内容、拓展思维、提升政治素养和人文素质;“辩论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强化参与意识、培养思维方法、积累人文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课前“新闻播报”有助于学生养成关心时势政治的习惯和良好的政治修养、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二是可以在“应用文写作”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多种职业核心能力。如运用任务型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

(四)制订注重教学全过程的课程考核方案,渗透素质考核内容

公共基础课程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制订注重学习全过程和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考核方案:(1)建立全过程考核原则。增加平时考核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按教学内容建立分阶段学习模块,建立分阶段考核项目;(2)建立全方位考核内容。考核内容涵盖对课程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评,根据学习项目和专业特点,可建立团队合作评价、学习态度评价、沟通交流评价、吃苦耐劳评价、创新评价等素质评价考核内容;(3)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建立小组成员互评、组长评价、班干部评价、其他专业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主体,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评判能力以及学会如何在竞争中摆正良好的心态;(4)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如PPT汇报、小组作业、大型作业、成型的作品、辩论式比赛、演讲、汇报、口试等,发挥学生个体特长,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潘亚儿,女,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G712

A

1674-7747(2011)24-0004-03

[责任编辑 秦 涛]

猜你喜欢

基础课技能型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