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课程内容开发探究

2011-12-07杨帮山徐金寿

职教通讯 2011年24期
关键词:系统化课程内容校企

杨帮山,徐金寿

(1.浙江工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18)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课程内容开发探究

杨帮山,徐金寿

(1.浙江工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18)

工作过程系统化已成为目前有待推广普及的高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内容的新方法,其步骤依次为归纳行动领域,把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以水电站计算机监控课程为例来具体说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内容应注意的问题,最后阐述关于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内容开发的几点思考。

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一、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内容开发的指导思想——工作过程系统化

工作过程系统化倡导者认为: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而工作过程是工作人员在工作场所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的完成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由工作任务的性质决定的。虽然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经验的人从事的工作任务有明显的差别,不同的行业所从事的工作,其过程中有六个要素是时刻处于变化状态,这六要素分别是工作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但他们完成任务步骤和过程的基本结构大体相同: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控制、评价。因此,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稳定的系统。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它以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的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着重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是指:首先进行工作分析确定某一专业的主要岗位群对象,由实践专家会议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然后归纳行动领域,把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最后根据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从而确定课程内容。

二、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内容开发的过程分析

学校与企业成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小组,由学校教师、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学校管理人员组成,他们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责,在开发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互相分工、彼此配合。下面针对校企合作课程内容开发过程进行阐述,并以水电站计算机监控课程内容开发为例来具体说明。

(一)行动领域归纳

行动领域指有意义的职业活动情境中相关联的任务集合,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的安排应该有利于完成这些行动情境中的任务。行动领域的开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指导思想,以工作分析—岗位群论证—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确定的分析为依据。

1.工作分析和岗位群论证。工作分析是对某一专业的特定工作的性质、任务、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进行全面系统化的调查与分析,包括工作内容分析,如工作对象、步骤、要求等。这一过程参与的人员主要是行业(企业)技术实践专家和本专业(群)的全体教师。经过论证与分析,最后得出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的主要岗位群对象。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在确定了岗位群对象的基础上,在实践专家研讨会议上由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小组按照职业发展的逻辑规律,对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分析,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手段:(1)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小组组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主要参加者为实践专家和参与课程开发的专业教师。实践专家一般来说应由丰富工作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如优秀的技术工人和技师,可以是班组长、车间主任和基层部门负责人。他们工作领域对应于的职业教育某一专业,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和足够的工作经验,并在工作中不间断学习,他们的工作任务有一定的自主性、决策权和独立性。(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3)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见表2)

表1 典型工作任务

表2 典型工作任务与行动领域对应分析表

(二)学习领域转换

所谓学习领域是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和综合性工作任务,由行动领域转换而来的一个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学习领域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每一个学习领域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各学习领域的排序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各学习领域的排序符合认知学习规律。下面就以“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这一行动领域为例来具体说明学习领域的构成(见表3)。职业行动领域即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为做好日常维护以及预防性保养工作,在规定的工时内,迅速分析故障原因,以经济的方式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完成计算机的维护、对故障进行诊断和修复。

表3 学习领域的构成

(三)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由多个学习情境组成,一个学习情境的载体可以是一个案例,也可以是一个项目或一件产品。学习情境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各学习情境应为同一范畴的事物;学习情境呈平行、递进或包含关系。(见下图)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的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图

所谓平行——三个独立的、同一范畴的学习情境在难度上是平行的;所谓递进——情境2难度大于情境1的难度,情境3大于情境2.;所谓包含——情境3包容情境1、情境2,1和2做完了才能做3。在确定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以后,按照学习领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确定课程章节,根据学习情境确定课程内容。

要改变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的现状,关键是改革课程开发方法。2004年教育部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文件,要求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应遵循“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模式,呼吁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由于原有的学科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余威尚在,加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优越性需要逐步显现,人们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需要做进一步的推广与普及。要解决高职教育供需矛盾,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进行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内容开发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是解决高职教育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

浙江省教育改革和开放试点项目(浙政办发[2011]54号)

杨帮山,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徐金寿,男,副校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G710

A

1674-7747(2011)24-0001-03

[责任编辑 秦 涛]

猜你喜欢

系统化课程内容校企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