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特点及其经验启示
—— 以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为例

2011-11-30李静体郑京辉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档案馆河北省北京市

李静体,郑京辉

(1.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滨海学院,天津 300191;2.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特点及其经验启示
—— 以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为例

李静体1,郑京辉2

(1.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滨海学院,天津 300191;2.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河北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原为中华女子学院的前身)是民国时期河北省女子职业教育的典型代表。该校的专业设置随社会环境变迁而发生变化,总体呈现传统性、定向性、现代性和在发展上趋向家事的特点。透视该校专业设置不断变化的过程,得到女子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需要与女性特点相结合,需要与实际需要相结合,需要突破传统观念,扩充专业类别等启示。

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

一、专业设置特点

女子职业教育发轫于清末,民国时期有了长足发展。作为直隶省女子职业教育的主要代表学校,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成立于民国八年(1919年),初名直隶妇女职业传习所,地点设在天津北马路龙亭旧地。该所由原直隶省实业厅厅长严智怡呈准创办,原为“养成女子职业人才,俾为地方服务,实行普及职业教育以增进社会生产之效率”[1]。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该所也随之易名为河北省妇女职业传习所,并于第二年移至北平市地安门外西黄城根[2]。直到1949年1月,该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学校开办的30年间,学生从最初的20余人到顶峰时的300多名。虽历经战乱和重重困难,但一直坚持开办,为民国时期河北地方经济输送了一批女子职业人才,同时也为女性经济独立、走向社会贡献了力量。

笔者试图对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发展轨迹作一次系统梳理,总结该校在专业设置上的特点,剖析影响其进程的历史因素,引发我们对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研究的思考。

表1 1919-1949年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学科情况

纵观1919-1949年该校所设学科,呈现以下特点:

1. 传统性

我国自古就有“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而中国女子的传统职业即是“纺织、刺绣,(女子)手巧心细,最适合从事缫丝、养蚕工作”[13]。近代倡导女子职业教育的思想家也认为适合女子家庭工业的莫过于纺织、缝纫、编织、刺绣等。这些手工业的好处是可使女子不离开家庭,空时间多便多做、少则少做。中国多数女子为农家,虽很忙,忙里偷闲可生利[14,p141]。学校创办的三十年间始终以蚕桑,尤其是刺绣、图绣(图画与刺绣的合称)、编纫(编织和缝纫的合称)为主要科目,明显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这种分科倾向又与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分不开:民国时期乡村女子的职业大都是务农,尤其是养蚕、采桑;其次则为晒烟;再次为衣的职业(如裁缝、纺织等)[14,p134]。我国近代机器工业不发达,该校以手工劳动为特点的科目既符合当时的国情,又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对女子职业的看法。

2. 定向性

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所培养的学生一毕业,就要投入到工作中,发挥了为某种社会需要而定向培养职业人才的特点,该校的科目设置便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发网科,“发网为西洋女子出行面饰品,制法简而工善。制者日可二十只,工资可五百文”[15]。编结发网能直接生利,不仅为家庭有莫大收入,对国家亦有贡献。在某一年海关出口统计表中,山东登莱青三府仅编结发网一项即收入银420万圆,除掉三分之一原料成本外,净收入有300万圆[16]。可观的收入吸引了当时许多女子职业学校开设发网班,教授编织发网技术。如张謇于1914年创办的女工传习所、同年成立的山东省立女子职业学校等都曾开设此科[17,p148]。民国中前期,编织发网曾是炙手可热的行业,1927年前后,中国手工业部门制作发网的女工高达8万人[18,p201]。直隶妇女职业传习所开设的发网科,学生3个月即可期满结业。当时河北省地区的销售渠道主要归保定华北发网公司收购并运往山东经洋行出口。而洋行派人到各县收购的现象在当时也非常普遍[19]。总之,定向性的特点使女子职业教育部分程度上做到了为地方培养女子职业技术人才,解决贫苦女子生计的目的,客观上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3. 现代性

女子职业教育虽以传统出发,但已注入现代精神。从1938年起,该校便开设顺应时代潮流的商业科。虽名为高级社会职业科,但所授内容是侧重商业中的簿记、会计、速记、打字、文书、保险、汇兑、统计学等课程[20]。传统女性即使从事职业也往往以家庭为依归,学校创办高级社会职业科后却使毕业的女学生面向社会,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提升成为女子得以走出家庭的重要条件。早在民国初期,模仿西方国家商业组织方法建立的新型百货公司就已在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出现了,1920年左右扩展到国内一些大城市(北京自不例外),新型的百货公司逐渐开始雇佣女性职员,注重广告宣传[18,p39-40]。除商业外,金融业也逐渐雇佣女性职员: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率先在银行中使用女司帐,一时传为美谈[21];1922年,北京银行成立女子储蓄银行,职员以女性为主,要求具有中学教育程度并通晓银行簿记等相关商业知识。在该银行的23名职员中,酬金最高为80元或90元,最低是20元[17,p107]。由于银行女职员收入较稳定、工作轻松,成为年轻女子羡慕的职业之一,反过来亦引发了一股持续学习商业科的热潮。该校1944年比1943年多招收一班商业科,主要原因便是“就业好,社会需要”[22]。

4. 在发展上趋向以家事为主

1938年,日伪河北省公署将其改名为河北省立北京女子家事职业学校。宗旨也从过去“养成女子职业师资”改为“造就女子必需之学识养成职业上实用之技能”,所授科目注重家事职业方面[23]。家事即是衣、食、住,详细地说家事包括两类:一是家事科学,烹饪、化学、家庭卫生、微生物、看护、幼儿护理、科学洗濯法等;二是家事园艺,缝纫、衣帽制造、家庭布置及装饰法、家庭管理等[24]。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妇女解放思潮的活跃密不可分,但为什么民国中前期以培养职业女性、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为目标,民国后期女子职业教育却窄化为貌似“贤妻良母”式的家事教育?究其原因,主要是知识界对女子家事职业的大力宣扬。笔者对1917-1949年的《教育与职业》中关于女子职业教育的文章进行梳理,发现民国时期的知识精英在对女子职业教育大力宣传时无非是两种态势:醉心欧美和以日为师。民国初期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等在考察欧美等国的女子职业学校后,对职业教育的显著成就大为赞叹。随后一批学者即发表了大量介绍欧美诸国女子职业教育办理的一些情况,结合中国自己的文化特点,民国时期的教育家认为:一方面,家事之精神,久寓于我国传统的母教、女传当中。我国传统女子即“十岁不出家门,学婉顺服从的妇德;习蚕丝、纺织、缝纫等女工;酒浆、烹饪的技术”,所谓“妇德、妇言、妇容、妇工都是以家事为中心”[25]。另一方面,家庭是社会的基础,教育的本源,“其抚育儿童、培植青年、及养护长者,种种补助人类发展之机能”。总之,家事教育的好坏,对社会各方面影响巨大[26]。因此,对于他们在女子职业教育方面不遗余力地提倡家事教育便不难理解了。对家事教育呼声高潮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1931年江恒源、黄炎培、潘文安考察日本职业学校期间,对东京府立高等家政女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参观了该校各教室、标本、仪器室后,深感此校:一是费额不多,朴实简便;二是教育方针不过超新,亦不守旧,极合中庸;三是技术、德行、体格、才能四者并重,而教育方法极其自然,和我国社会颇为合宜[27]。黄炎培甚至略带羡慕地说:“他们(日本)的女子职业很发达……可是他们一方面……接受世界思潮,一方面还是保存他们的木屐和背包,决没有感觉自己落伍。”[28]所以,民国后期女子职业教育趋向以家事为主的专业设置与当时社会掌握话语权的上层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之间有密切联系。

二、历史启示

新中国建国初期,在“男女平等”即是“男女一样”思维的影响下,国家撤销了独立设置的女子院校,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受到制约。改革开放后,随着妇女运动的进一步高涨,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1984年后一批女子院校开始复兴和出现,十几年来办学成绩初显成效。在当今中国,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女性就业范围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扩大,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研究女子职业教育的学者们主要是从女子职业教育的现状的角度来对此问题进行论述,而历史学者则试图通过历史的考察来进行研究,以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通过分析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的特点,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 女子职业教育在专业的设置上需与女性特点相结合

女子职业教育在专业的设置应符合女性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根据女性的心理、生理特点设置专业。女性相较男性而言在生理、心理上存在差异,在语言学习、形象思维、人际交往上有着天然优势。因此,女子职业教育可以设置旅游、公共事业、文化事业、文秘、轻纺食品、艺术设计、传媒、电子信息、财经等更能发挥女性优势的专业,且这些工作劳动强度不大,适合女性生儿育女、照顾家庭的特点。

2. 女子职业教育应符合社会实际需要

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随社会发展需要而随时变动,只有这样女子职业教育才有更大发展的空间。民国时期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无论是初期的发网科还是商业科,都是应社会需要而设定的。中华女子学院(前身便是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的高等职业教育自1999年开始招生,已有十余年的办学历史,经历了23个专业的轮替[29],从而对接了社会市场需求,反映了社会实践的现实和趋势。

3. 女子职业教育需要突破传统观念,扩充专业类别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女子职业教育在最初专业设置上以手工劳动(如编织、发网、刺绣)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同时受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要求扩大学习领域,走向社会。商业科的出现正反映了这种趋势。当今社会,女性几乎充斥在各行各业,就业范围之广、成绩之斐然恐怕是先人们所始料不及的。然而,当代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一直受到质疑,影响了女子职业教育在专业上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入发展。因此,女子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扩充需要突破传统观念,得到社会思想舆论界对女子职业教育的关怀和国家的大力支持。

[1] 1921年直隶妇女职业传习所暂行简章(第三条)(28-1-3) [Z].河北省女子职业讲习所拟具1932年内进行计划书(28-1-68)[Z].北京:北京市档案馆.

[2] 河北省立北京女子家事职校学校概况一览表(1938年统计)[Z].北京:北京市档案馆,28-1-154.

[3] 直隶妇女职业传习所蚕桑同学录(1919-1924年)(28-1-1) [Z].令将本所移交工商厅接管并划分情形(1928年后蚕桑班划归河北省女子蚕桑师范讲习所)(28-1-26)[Z].河北省女子职业教育讲习所同学录(1922-1937)(28-1-127)[Z].北京:北京市档案馆.

[4] 河北省女子职业教育讲习所同学录(1922-1937)[Z].北京:北京市档案馆:28-1-127.

[5] 河北省立北京女子家事职业学校概况一览表(1938年统计)[Z].北京:北京市档案馆:28-1-154.

[6]河北省立北京女子家事职业学校招生简章(1939年) 北京:北京市档案馆:28-1-171.

[7]河北省立北京女子家事职业学校课程时数表(1940年)[Z].北京:北京市档案馆:28-1-179.

[8] 北京市立女子职业学校招生简章(1940年)[Z].北京市档案馆:28-1-190,

[9] 北京市立女子职业学校学科暂行组织办法(28-1-232)[Z].北京市立女子职业学校概况一览表(1943年)(28-1-246) [Z].北京:北京市档案馆.

[10] 北京市立女子职业学校统计表(1944年)[Z].北京:北京市档案馆,28-1-255.

[11] 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关于呈送历届毕业生的呈文[Z].北京:北京市档案馆,28-1-276.

[12] 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民国三十七年度第二学期各级学生一览表(28-1-354)[Z].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学生登记表(1949年)(28-1-352)[Z].北京:北京市档案馆.

[13] 丘秀香.追求富国裕民:清末民初中国实业教育研究(1904-1922)[D].北京:国家图书馆;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2007:66.

[14] 庄泽宣.职业教育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15] 杜学元,汤译生,等:中国女子教育文萃[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178.

[16] 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5.

[17] 王琴.女性职业与近代城市社会—以民国北京为中心的研究[D].北京:国家图书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18] 张静如,刘志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9] 直隶妇女传习所发网班开学日训词[Z].北京:北京市档案馆,28-1-4.

[20] 北京市立女子职业学校课程表[Z].北京:北京市档案馆, 28-1-246

[21] 王开林.民国女性之生命如歌[M].长沙:岳麓书社,2004:291-292.

[22] 北京市立女子职业学校统计表[Z].北京市档案馆,28-1-255.

[23] 1938年修正河北省立女子家事职业学校招生简章[Z].北京:北京市档案馆,28-1-144.

[24] 庄泽宣.美国职业教育发展之原因及吾国办职业教育应研究之问题[J].教育与职业,1918,(6).

[25] 杨鄂联.我国家事教育之演进[J].教育与职业,1934,(153).

[26] 钟道赞.家事教育改革刍议[J].教育与职业1924年51-60期合定本:522.

[27] 江恒源.日本女子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31,(126).

[28] 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中华职业教育社2006:385.

[29] 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发展现状[EB/OL].http://www.cwu. edu.cn/cwu/mainstation1/jyjx/?flag=5.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The Features and Inspiration of Women’s Vocational Educ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king Women Vocational School in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 Jing-Ti1, ZHENG Jing-ui2

(1. Binhai Campus, Tianjin Youth Professional College, Tianjin 300191, China; 2. College of History,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The women vocational school (the forerunner of the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was a typical vocational women’s school of Hebei provi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specialized subjects of this school changed with various social environments. The varied specialized subjects are analyzed and the overall characters are found: The education should conform to conventions and orientation. The specialized subjects of vocational women’s school need to combine the women’s specialty, to conform to the reality and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ideas.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women’s vocational education; subjects arrangement; Hebei province women vocational school

2011-09-11

李静体(1980-),女,河北沧州人,硕士,天津青年职业学院滨海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郑京辉(1981-),男,河北定州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化史。 -77-

K252

A

1009-9115(2011)06-0077-04

猜你喜欢

档案馆河北省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