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个人偏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011-11-21冯海英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冯海英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老年人个人偏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冯海英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个人偏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南充市74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在成就、谦卑、助人倾向上差异显著。②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自主、变异倾向差异显著。③老年人亲和、坚毅、自主、性爱倾向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结论 男性老年人更倾向成就,而女性老年人更谦卑和助人;低龄老年人更自主,而中龄老年人更倾向变异;亲和、坚毅、自主和性爱倾向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但个人偏好水平不会带来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变化。
老年人;个人偏好;心理健康
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个人偏好也叫个人嗜好、爱好,是指个人心理或行为中的鲜明倾向性,是个性的基本表征和重要内涵,属于个人的自主行为选择,被定位于私人生活领域〔1〕。研究表明,参加愿望性活动可促进心理健康〔2,3〕。本文试图从个人偏好方面探寻老年人心理调适的积极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南充市的老年人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包括不同文化、经济背景的离退休干部、工人、农民、居民及福利院老人。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89份,其中有效问卷74份。男性37人,年龄56~85岁;女性37人,年龄范围55~92岁,平均(67.27±9.51)岁。
1.2 研究工具 SCL-90量表,包括90个条目,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症状严重程度采用四级评分,分值越高表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
个人偏好采用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EPPS),是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Edwards AL)根据默里(Murry HA)提出的15种需要为理论基础编制的,这15种人类需要是:成就、顺从、秩序、表现、自主、亲和、省察、求助、支配、谦卑、助人、变异、坚毅、性爱和攻击,被认为是第一个评估人类各种需要的自陈人格量
表。整个测验共有225对叙述组成的题目,每题包括两个第一人称的陈述句,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两个中选圈一个。全量表的题目平均分配测量15种需要,成为15个分量表,另外还有15个重复题目,用以检查反应的一致性,这个分量表叫稳定性量表。施测后,按要求计算出原始分,再根据常模标示出被试各种需要的百分等级,百分等级越高该项需要水平越高。我国对该量表做了抽样修订,获得的分半信度为0.881 2,正常成人稳定性分量表的平均得分为3.650,其相同内容因素的相关为0.557 5。该研究稳定性分量表的平均得分为3.681。
1.3 施测程序 由于被试的特殊性,采用一对一施测,主试问,被试答,主试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 74名老年人中SCL-90>1,即有轻度心理问题者23人,占总人数31.08%(23/74);SCL-90>2,即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者2人,占总人数2.70%。排序在前五位的心理问题是强迫(45.95%)、抑郁(36.49%)、躯体化(36.49%)、焦虑(31.08%)和人际敏感(27.02%)。男性心理健康得分(M=0.77,SD=0.59)与女性心理健康得分(M=0.73,SD=0.50)无显著差异(t=0.30,P >0.05)。
2.2 不同性别、年龄老年人个人偏好的比较 对不同性别、年龄老年人15种个人偏好得分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70岁以下老年人在自主倾向上的得分高于70岁以上老年人(P<0.05),而前者在变异倾向上的得分却低于后者(P<0.05);男性老年人在成就倾向上的得分高于女性(P<0.05),而男性谦卑、助人倾向上得分低于女性(P<0.05)。
表1 不同身份老年人个人偏好比较(±s)
表1 不同身份老年人个人偏好比较(±s)
指标 70岁以下(n=41) 70岁以上(n=33) t值 P值 男(n=37) 女(n=37) t值 P值成就 66.38±27.89 62.31±24.38 0.643 0.341 70.97±26.17 58.59±25.64 2.055 0.044顺从 72.22±22.01 67.31±26.80 0.860 0.393 67.92±23.19 72.68±24.76 0.853 0.397秩序 71.93±30.05 67.38±27.00 0.662 0.510 67.27±32.04 73.03±25.25 0.858 0.394表现 68.31±28.83 72.76±26.43 0.663 0.506 76.35±27.30 63.76±27.25 1.986 0.051自主 57.73±25.44 44.59±25.85 2.150 0.034 57.24±27.16 47.92±24.76 1.543 0.127亲和 64.16±27.46 64.00±26.22 0.024 0.981 61.16±26.34 67.03±27.30 0.940 0.350省察 51.84±27.89 50.55±27.97 0.194 0.846 47.41±27.10 55.27±28.18 1.224 0.225求助 54.64±25.03 58.62±29.01 0.627 0.530 55.38±26.07 57.03±27.33 0.265 0.791支配 64.51±30.60 60.10±24.56 0.652 0.517 67.08±27.43 58.49±28.87 1.313 0.193谦卑 60.27±26.15 57.28±26.36 0.479 0.634 52.62±26.04 65.57±24.83 2.189 0.032助人 59.16±28.11 60.03±26.03 0.135 0.893 52.49±26.48 66.51±26.29 2.189 0.025变异 40.80±32.23 58.69±26.45 2.495 0.015 43.70±29.92 51.92±32.26 1.136 0.260坚毅 60.82±25.88 64.76±22.53 0.671 0.504 63.38±22.75 61.35±26.48 0.353 0.725性爱 44.29±35.29 58.90±36.97 1.706 0.092 52.38±38.10 47.65±35.02 0.556 0.580攻击 38.69±43.23 64.89±98.06 1.575 0.120 50.05±74.18 47.87±67.77 0.133 0.895
2.3 不同个人偏好水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差异 为了进一步考察个人偏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将个人偏好进行再编码,以个人偏好总分的平均数(890分)为标准,将高于平均数者设定为“高个人偏好水平”,将低于平均数者设定为“低个人偏好水平”,同时以个人偏好水平为分类变量,分别以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症状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平均数差异检验。见表2。不同偏好水平的老年人心理健康各维度及总分差异不显著。
2.4 老年人个人偏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老年人个人偏好中顺从、秩序、表现、亲和、支配、助人、坚毅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及总分呈负相关(除表现与敌对、偏执,支配与焦虑外),其中亲和、坚毅与心理健康总分呈显著负相关,顺从、秩序与敌对、精神病性呈显著负相关,助人与敌对、偏执呈显著负相关,而自主、求助、谦卑、变异、性爱、攻击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及总分呈正相关,其中自主、性爱与心理健康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谦卑与强迫、抑郁呈显著正相关,变异、攻击与敌对呈显著正相关。见表3。
表2 不同个人偏好水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比较(±s)
表2 不同个人偏好水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比较(±s)
指标 低水平组(n=32) 高水平组(n=42) t值 P值躯体化0.72±.62 0.88±0.76 1.030 0.306强迫 0.93±0.69 1.02±0.57 0.593 0.555人际敏感 0.70±0.60 0.68±0.52 0.134 0.894抑郁 0.82±0.72 0.82±0.68 0.043 0.966焦虑 0.72±0.68 0.71±0.51 0.100 0.920敌意 0.57±0.62 0.71±0.69 0.933 0.354恐怖 0.56±0.64 0.69±0.61 0.840 0.404精神病性 0.60±0.53 0.66±0.48 0.431 0.668症状总分65.29±51.12 70.13±47.10 0.417 0.678
表3 老年人个人偏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γ)
3 讨论
3.1 性别、年龄对老年人个人偏好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男性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得分高于女性,这与邢华燕〔5〕的研究结论一致。与已有研究结果比较〔6〕,老年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较高,但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较低。这可能是因为经济水平偏低致使老人生存条件、就医条件受限和老年人心理卫生保健意识差所致。研究结果表明,男性老年人在成就倾向上的得分高于女性;而女性老年人在谦卑、助人倾向上的得分高于男性。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倡导男性气质,要求男性追求物质成就、尊敬强大、鼓励竞争并超越;而女性崇尚服务,关心非物质的生活质量,照顾儿童和弱小,所以男性追求成就,女性被动、顺从、具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研究结果还指出,70岁以下老年人在自主倾向上的得分高于70岁以上老年人,而70岁以上老年人在变异倾向上的得分高于70岁以下老年人。低龄老年人一方面身心机能尚好,老当益壮,还能向子女提供帮助,在家庭中的地位依旧;另一方面又处于身心机能衰退,社会功能、社会地位逐渐丧失的时期,所以低龄老年人表现得更独立,不受约束和强制,冲动地自由行事。中龄老年人已渡过适应期,心情随之平静而满足〔7〕,俗语说“人活七十古来稀”,过七十岁后无欲无求,心胸开阔而豁达,显得更理性、爱思索、有条理地分析概括问题。
3.2 老年人个人偏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老年人顺从、秩序、表现、亲和、支配、助人、坚毅倾向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及总分呈负相关,说明这些倾向性有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而亲和、坚毅倾向与心理健康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这进一步表明亲和、坚毅倾向更有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Marshall的研究发现低宜人性不易于身心健康。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关怀需要的满足首先是给别人关怀需要,然后自己的关怀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关怀需要的满足能增进心理健康。老年人丧失了体力、健康和工作,还要丧失配偶、亲戚和朋友,身心和社会的适应对老年人来说是一个困难乃至痛苦的过程,意味着老年人要经历各种考验和挑战,所以必须坚强,用努力行动克服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保持精神愉快。罗洛·梅也认为,人的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人“在世界中的存在”始终都有意志活动参与。持续活动理论认为,老年人享有愉快生活的基本原则是保持与社会接触,在活动中避免失落与孤独的负性情绪,所以建议各社区要根据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开展丰富的活动,号召老年人做能做的事,做喜欢的事,用活动取代静态,在活动中感受生命活力,转移对消极情绪的注意力,体验成就感,释放心理压力。
本研究还指出,自主、求助、谦卑、变异、性爱、攻击倾向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及总分呈正相关,表明这些倾向会降低心理健康水平;而自主、性爱倾向与心理健康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自主、性爱倾向意味着更低的心理健康水平。罗洛·梅认为个人主义包括健康的个人主义和不健康的个人主义,健康的个人主义鼓励独立、自主〔8〕,西方许多心理学家都重视自主的价值。老年人过分倾向自主,忽视合作,这是不健康个人主义的表现,罗洛·梅认为不健康的个人主义减少了人们在需要支持和帮助的情况下寻求帮助的可能性,使“每一个人都成为其邻居的潜在敌人……从而造成了许多人际间的敌意和仇恨,并增加了人们的焦虑和相互的疏远”〔8〕。这种不健康的个人主义与我们的集体主义文化相悖。加之这一代年轻人出生于七十年代左右,成长于改革开放后,他们独立自主且个性鲜明,老年人倾向自主必然导致代际矛盾,影响家庭对老年人的支持,从而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9〕。关于性爱倾向有损老年人心理健康这一结果可能与我国传统文化性禁忌的习俗有关,老年人沉溺于性爱会招致伴侣的唾弃,周围人不容,随之而来的是压抑、焦虑、敌对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躯体疾病。关于老年人性爱的报道在国内少见,国外一些文章报道,一些老年人对性生活质量不满意而影响生存质量〔10〕。此外,研究还发现,个人偏好水平的高低不会引起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这与奥尔波特的观点一致,奥尔波特认为个人偏好属于次要特质,其概括性、一致性差,影响范围狭窄〔11〕。一个人偏好什么会影响心理健康,但偏好程度、广度不会给心理健康带来太大变化。但荣格认为个体潜意识中的“情结”就是沉溺不能自拔,像上了瘾。“情结”是人活动和灵感的源泉,也成为人调节机制的障碍,占用人大量的心理能量,干扰人的正常活动,妨碍心理的正常发展〔12〕。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查明。
1 程立涛.个人偏好与社会公德〔J〕.道德与文明,2007;5:64-6.
2 郭晋武.老年人闲暇活动与健康〔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5;15(3):130-2.
3 许淑莲.老年人活动与生活质量及自觉幸福度关系初探〔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4;14(6):322-4.
4 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5,109-15.
5 邢华燕.河南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5):506-7.
6 王玲凤,傅根跃.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128-9.
7 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等.城市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及其增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0):1314-6.
8 Ryckman RM,著.高峰强,译.人格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5.
9 李淑杏.家庭情感支持对社区老年人认知障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3):1868-9.
10 Pustoen T,Moum T,Wiklund I,et al.Quality of life in newly diagnosed cancer patients〔J〕.J Adu Nurs,1999;29:490-8.
11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95.
12 郑 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16.
R592
A
1005-9202(2011)18-3579-03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CJF09005)
冯海英(1964-),女,副教授,主要从事人格心理学研究。
〔2011-01-15收稿 2011-03-24修回〕
(编辑 徐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