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交际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与分析
2011-11-17汪双飞
汪双飞
(浙江省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浙江台州 318000)
英语交际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与分析
汪双飞
(浙江省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浙江台州 318000)
随着国内外语教学以及跨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母语的负迁移现象已经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和教师所关注。通过一定的语料分析,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主要表现为语义、句法、语用等方面的错误,这主要是由于生成不足、生成过剩、生成错误和误解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所以在教学上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指导学生增加目的语的输入,加强英汉的对比,以减少母语的干扰。
英语交际;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输入;原因分析
语言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 (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迁移既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结果。当被看做过程时,迁移指某种活跃和变化着的事物;当被视为结果时,语言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1]。语言迁移不仅是二语习得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同时也触及到思维、语言习惯及风俗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内外语教学以及跨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母语的负迁移现象已经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和教师的关注。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语言学习对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分析研究始于 20世纪 50年代,R.Lado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负迁移是语言习得的一个主要障碍。”[2]但第二语言习得者的错误可以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比较进行预测。60年代,行为主义理论在外语教育中盛行。根据行为主义的理论,二语习得的障碍主要是受母语深层结构知识的影响。20世纪 60年代,在负迁移理论与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比分析理论对当时的外语教学影响甚大。然而,20世纪 70年代,行为主义和对比分析理论面临一些来自实践、理论和研究的批评,其主要问题涉及到对学习者错误分类的分析。错误分析理论着眼于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以期发现错误的原因,并了解学习者处理第二语言信息的过程。错误分析给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假如外语习得过程和母语习得过程一样,是一种创造性的假设验证的过程,那么外语习得者的错误反映了他们对外语规则习得的程度。这意味着,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不仅能显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应用语言规则的策略,还能给广大研究者和教学人员提供大量有关学习者的语言应用的信息,使外语教学更有预见性。
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国内一些学者对语言负迁移的现象也作了一定的研究,但有代表性的仅有戴炜栋、连淑能、俞理明、高维、朱静芬、甘利等。其中,连淑能[3]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分析了汉英两种语言的异同点,为学生英语习作中的一些语言错误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俞理明、尹洪山、高维从国外语言迁移的进展对语言迁移和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和一些评价;朱静芬认为外语水平越高,词汇量越大,语言负迁移的可能性也越大;甘利[4]对中英文的句法作了一些比较,论证了母语的干扰问题,同时也提出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中英文句法的差异及其相应的教学策略,但是该文并没有从中西方思维方式及语篇的差异指出学生的负迁移。
二、调查与分析
(一 )调查
纵观国内外的文献,我们发现研究者主要从习得者的词汇、句法和篇章等对母语负迁移作整体性研究,而从心理词汇角度探索母语对目标语的负迁移影响目前还不多见。
有鉴于此,课题组要求 2008级商务英语专业专科学生共 128人,写了一篇题为“Starting Career in a Big City or a Small Town?”的不少于 150词左右的短文。根据 Pit Corder的观点,借用三种错误分类——语言学分类法、表层策略分类法、比较式分类法,制定适合本文的错误分类,并从中随机抽取了 30篇,对其中的错误进行统计分析,解释负迁移的产生原因及其认知发生机制。
变量名错误来源 拼 写 词 汇 句 法 语 义 语 用 总 计 百分比语际迁移 2 24 34 23 8 91 28.71%语内迁移 51 68 62 34 11 226 71.29%总 数 53 92 96 57 19 317 100%百分比 16.72% 29.02% 30.28% 17.98% 6% 100% 100%
(二 )结果分析
根据语内、语间错误,课题组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单词拼写、词汇、语义、句法和语用上的错误。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犯句法偏误最多,占30.28%,其次是词汇上的错误,占29.02%,而在语用上的错误最少,只占 6%。
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于长期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过分注意语言形式,从而忽视了语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受到语言强化培训后导致了一些迁移并出现一些偏误。
这说明语言认知行为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起着交互作用。Richards承认语内和语际错误,同时指出发展性错误是学习者在有限的目标语语言知识的条件下对学习目标语所建立的各种规则假设。该分类是以目标语为核心的认知学基础。迁移包括生成不足 (underproduction)、生成过剩 (over2 production)、生成错误 (production errors)和误解 (misinterpre2 tation)。语言的同类属性促发了目标语与母语的交融,而语言规则的不同会使学习者采取类比性思维的倾向,套用母语的规则去生成目的语,这就导致了语言的负迁移。
三、对教学的启示
为了克服交际中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首先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不应该把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看做是“干扰”(interference),而应该看做是一种“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一种“策略”(strategy),或是一种“调解”(intercession)。对二语学习者来说,其主要任务不是去克服母语的“干扰”或“消极转移”,而是在认知过程中采取有限的“策略”或“调解”手段,尽快掌握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目的语的输入。通常来说,人们的语言输出能力总是滞后于输入能力,因此在学习中增加目的语的输入。Nut2 tal[5]指出,增进外语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生活在母语的人当中,而仅次于这种途径的是大量阅读。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收集口语或写作中的各种句法错误,然后运用错误分析法,找出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区别,让学生掌握两种语言在句法上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语义识别能力,减少母语负迁移。
四、分析母语负迁移现象的意义
1.有助于了解外语习得的过程、规律和特点。错误分析理论和对比分析理论让外语教学者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较全面的认识,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反馈。这样,教师能在教学中采取积极的处理方法,并正确地对待学生输出性语言的错误。
2.促进习得者语言学习的进步和语用策略的提高。基于篇章翻译和口语的语料分析,帮助习得者在翻译中注意语境的关联性,并且学会运用会话的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进行交际,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3.提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从语言习得者的内在因素看,中介语理论提供了教师认知学习者错误的理论基础,把学生的错误看成是习得的一个过程,而不应该太注重错误本身。
总之,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更应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并且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加强语言输入,激活学生潜在的语言机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能力。
[1]Odlin,Terence.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2 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2 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27.
[2]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M].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Michigan Press,1957.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甘利.母语负迁移问题与英语语法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4,(4):28-30.
[5]Nuttal,C.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London:Heinemann,1982.
H319
A
1001-7836(2011)05-0153-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5.058
2010-12-02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2010年度一般课题“英语交际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其语用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0YB15),主持人 :汪双飞
汪双飞 (1975-),女,浙江临海人,讲师,硕士,从事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