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笛在清曲唱段中的伴奏体会

2011-11-16毛安华

剧影月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扬剧颤音白娘子

■毛安华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扬州、镇江的清曲艺人出于生存和发展的愿望与“花鼓戏”“大开口”合流一并走向舞台,最终形成了扬剧。此时,以往的乐队编制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表现形式,竹笛从此时起才正式在扬剧乐队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员。通过数十年的演变与发展,扬剧乐队中的竹笛已不是刚开始那样只是加强乐队音量和一般的烘托舞台气氛,而是可以根据剧情、人物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改变竹笛音色。 表现舞台需要的“抑”、“扬”、“顿”、“挫”,烘托演唱的 “喜”、“怒”、“哀”、“乐”。 以下是我伴奏扬剧“华”派,经典折子戏《断桥》中白素贞主要唱段“冲乱云”的心得体会:

扬剧《断桥》一开幕,白娘子出场有一段深入人心的唱腔,曲牌是扬剧中清曲系统的[软平]。该曲旋律优美、起伏委婉,适合表达幽怨、伤感、缠绵、倾诉的情绪。[软平]的音乐结构基本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由两个基础音调相同的小段落逐步展开,第一小段旋律基本上在中音区进行,第二小段旋律趋向低音区,在经过一个推动性的过门以后形成了一个小高潮,第二部分开始再现第一小段的旋律,然后取第二小段的低音旋律回复后逐渐向高音区推进,如行云流水般达到全曲高潮后结束。

通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地思考,我在伴奏这段扬剧经典唱腔时总结出以下三个要点:一是音色的控制上要避免亮音,演奏手法上慎用通常的颤音和装饰音,以贴近白娘子金山战败、身心俱疲、哀怨伤感的情绪;二是在几个推进性大过门的处理上我没有采用通常与主胡一道加花推进的演奏方式,而是在适当的部位使用长音加小二度颤音的处理方式演奏,使用这样的手法意在加强剧中人处在一种凄风苦雨中的意境,增强演唱的感染力与音乐的表现力;三是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乐队编制情况及时调整竹笛与乐队整体音量的比例关系。在笛膜厚、薄、松、紧的处理以及用气力度“加花减字”等多种方式的选择运用,努力追求个人与乐队的平衡与和谐。

扬剧中的清曲演唱特别追求字正腔圆与“丝竹美”这无疑也对伴奏者提出了高要求。所以,为什么从历史到眼下,扬剧演员及扬剧主胡凡技艺超群者均有厚实的清曲底子,原因也就在此了。

猜你喜欢

扬剧颤音白娘子
孤岛自鸣:流连与放逐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颤音问题研究
论方成培《雷峰塔》中的“宿命论”思想
发胖也有好处
春天的证词(外二首)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
一千零一个愿望
扬剧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浙江杭州雷峰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