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应用

2011-11-15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硕士汉语案例

央 青

案例教学法以训练学习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批判性思维见长,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汉语国际推广人才。因此,探讨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是一种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工具的教育方法,是搭建在理论与实践间的桥梁,教师利用案例作为授课的题材,以案例教材的具体事实和经验作为讨论的依据,通过师生互动来探讨案例事件的行为和原由,引导学习者去探讨案例中复杂深层的意义及争议性问题。(Wassmer maan,1994;Shulman,1992)自1920年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和商学院全面实行以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成效普遍受到了肯定,也被证实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理论结合实践、训练学习者决策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法特别强调的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讨论过程,教师扮演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这种教学法的优点在于案例提供了多功能的教学媒介,所提供的真实场景有助于学习者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引发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有助于培养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从而促进自我学习,获得替代性的经验。

许多教育学者建议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职前师资教育课程中,以克服其在实习情境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协助其专业成长。(Shulman,1987)基于教育专业化的理念,师资教育领域的案例教学①曹长德(2008)《教育案例教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第3 页。研究在国外已有20 多年的历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国内的案例教学法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从国外引入,推行一直比较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决定了单向传授成为最重要的授课形式,课堂常常是数十人的大班,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有代表性的案例缺乏系统的收集管理,国内教育界学术界对案例教学法研究不够等等原因。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是一个新概念,其应用的探索尚处于初期阶段,尝试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师也是一边摸索、一边学习、一边改进,由于受客观条件(如案例缺乏)和个人因素的局限,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还不能很好地加以解决。案例教学法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教学中?目前十分需要同行的经验交流和成功案例的参照。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

(一)当前汉语国际传播面临的师资问题

师资问题一直是汉语国际传播的瓶颈,据国家汉办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12月,96 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322 所孔子学院和369 个孔子课堂,世界上100 多个国家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人数达4 000多万。然而,在海外从事汉语传播的各级各类教师不足4万,其中不少人的资质还达不到应有的要求。①周小兵(2007)海外汉语师资的队伍建设,《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5 期。

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非常缺乏,世界各国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国内的培养量。有些外派教师往往因为知识结构单一、适应性差、缺乏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原因而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突出,师资的培养培训成为当前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最迫切的问题之一,“国际汉语教学要想真正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必须把定位定到最高处,要与国际接轨,吸取国际上成功的做法,找到高效、创新的路子,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使他们具备在不同环境下从事国际汉语教学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和知识,能够做到从容上岗。”②刘骏(2009)第八届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主题发言,《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第4 期。海外多层次多类型的学校教育是汉语国际传播的根本,师资则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如何保质保量地培养出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汉语走向世界的关键之一。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

政府有关部门对师资问题一直十分关注,2007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设立,正是为了适应汉语国际传播新形势需要的重要举措。作为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目前在全国已经有63 家培养单位,要求培养出来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不仅能适应海内外各种汉语教学工作,而且能够熟练地在海外进行开拓性的工作,既突出职业要求,也兼顾汉语国际传播的客观需要。可以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③李泉(2009)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教学理念探讨,《语言文字应用》第3 期。作为一门新的专业,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和国际视野是其突出的学科特点,而这些学科特点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综合性与国际视野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是为了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传播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本专业具有汉语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特点,尤其强调实践环节。拟培养出来的硕士不仅能够承担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母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任务,而且要有国际视野,放眼世界,具备较强的汉语国际推广、文化交流的能力。这要求我们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加强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知,要求培养的内容、标准日益国际化。

2.开放性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招生放宽了范围,生源包括对外汉语、中文、外语、教育、心理等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见表1)跨专业招收上来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甚至缺乏基础的汉语知识,对教学法和教育理论知之甚少,这无疑会加大培养工作的难度。然而,吸收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才,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多样化,有利于适应海外汉语教学的多层次需求。①陈青妮(2009)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曲靖师范学院学报》第27 卷。考虑到生源的多元化、差异化的现实情况,我们的教学不能是一刀切,应该因材施教,关注跨专业能力的培养,以传授方法和能力训练为重点。

表1:2007年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背景②2007年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录取情况,数据来源:MTCSOL 教指委工作通讯第2 期。

3.应用性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直接面向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教学第一线,着重培养学生对海外教学环境的适应性,教新手像专业教师那样思维,这其中本身就包含许多实践的内容。将来的毕业生无论在知识结构、能力,还是社会阅历等方面,都应该能够胜任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任务。因而,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原则以实用为基本,广度相对重于深度。

从汉语国际教育的以上几个学科特点来看,案例教学法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专业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文化传播技能、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反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学法正是以实践和创新为基本价值取向,与传统教学中突出教师的权威地位、单向交流、一本教材打天下的做法不同,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培养开放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法,与我们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方向一致,此其一。其二,案例教学法突出的功能在于增进师生互动,使理论密切结合实践,通过对实际情境的感受,培养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些恰恰是缺乏实战经验的准教师们最需要的。如果能恰当加以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实现“应用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为切实保证培养的质量,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制定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从下表可看出,培养的各个环节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案例教学作为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受到了相当的重视。

表2:MTCSOL 培养方案中对案例教学的要求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数据来源:MTCSOL 教指委工作通讯第2 期。

三、案例教学法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

(一)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推广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近年来,全世界100 多个国家开设有汉语课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分布在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不同的地方,国际汉语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非华裔和华裔学生持续增加,在部分国家汉语教学与当地学历教育体系逐渐接轨,学习汉语的人群从以往的大学生为主扩展到更广的年龄阶段,这就使得汉语国际推广的范围不断扩大,方式逐渐多元化。②冯丽萍(2009)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的若干问题,《长江学术》第1 期。作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需要面临许多新处境、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采取各种专业的专业判断,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各样的困境,如课堂管理、针对不同母语学习者的语言点处理、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点处理、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者的认知风格……这些困境的解答不是单纯在课堂上通过讲授就可以完成的。不少新教师认为大学里所得到的训练和准备没有教给他们处理课堂中常见难题的能力。而案例教学是一个提供种种教学情境的思考的学习过程,不仅能传达出观察和判断的重要观念,而且能够更好地帮助准教师们加深对学校、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相关因素的整体性理解,然后才有可能做出恰当的决策。

Klienfeld、Sudzina、Kourilsky 等学者研究发现:案例教学法确实能提升准教师诊断、分析教育问题及采取替代方案的能力,提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升个人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成长,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案例教学呈现出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各种真实情境,让未来的国际汉语教师们了解将来任教可能面临的情境及问题,并加以讨论、分析和反思。这种教学法有助于培养他们由表及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强调使用认知导向的培养方式,也就是说,知识需要学生主动去建构,他们不仅要学习陈述性知识,也需要了解情境性知识。案例教学传授的是用真实教学事件来架构的知识,符合情境认知的学习理论,有助于联结单个的知识元素,形成知识系统,从而促进认知弹性的发展,从生手教师逐渐上路。

从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试点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看,虽然不再走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路子了,但是,短平快、“直奔目标”的做法似乎正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主流倾向。①李泉(2009)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教学理念探讨,《语言文字应用》第3 期。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是:生源的跨专业背景、国际汉语教学的多层次和复杂化、探索期培养方式的有限性等,考虑到这些因素,积极研究案例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把它作为克服汉语教师培养缺陷的策略之一。案例教学法是情境化和本土化的,案例将原本分离的部分整合在一起,内容与过程、思维与情感、教学与学习在理论上不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所提出的议题以及对未来教师提出的挑战,需要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加以分析判断,②朱迪思.H.舒尔曼(2007)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这个过程有利于加强教学针对性,接近培养目标。

(二)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应用

目前,系统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还在建设中,案例还没有整合成为一种共享的教学资源,多呈分散和不规范状态,因而加大了案例教学法的难度。此外,在起步阶段,大多数试点院校尚未形成一支稳定的、专业性很强的师资队伍,授课教师(包括外聘专家)未必都很清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有些老师仍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大多数培养院校开设单独一门案例教学课的条件尚不成熟,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在相关课程的讲授中使用案例来辅助教学,以提高应用型硕士培养的有效性。案例教学法目前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可加以如下灵活应用。(Kleinfeld,1992;Richert,1991;Shulman,1992)

1.以案例为范例

用案例做例子,凸显某一课程教学所需的原则、理论或教学技巧。抽象的语言教学理论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特别是非汉语专业背景的学生。如果能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实境问题加以讲解,学生就能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记忆效果也会比较好。案例展现的是课堂中师生的真实活动及其行为方式导致的真实后果,一方面可以避免教学环境的过分简单化,另一方面可以展示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比如在讲授语言教学法和教学理论时,可结合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母语、不同学习环境和不同水平学习者的汉语教学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法、因人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技巧的重要。①陈青妮(2009)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曲靖师范学院学报》第5 期。

2.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莱文的迁移假设理论,当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提出和检验一系列的假设,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这些将影响以后类似问题的解决,迁移到以后的问题解决活动中去。②傅永刚、王淑娟(2008)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47 页。课堂上,老师讲解完某种理论学说和概念后(如二语习得的正负迁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可懂输入假设等),可以留出专门的一段时间,选择与主题相吻合的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和概念对案例进行分析。每个案例都是真实的教学事件或教学情境,学生将从中发现问题,加以分析,然后做出决策,这个过程能够帮助他们像“有经验的老师”一样去思考,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的问题结合起来,尽早地熟悉和了解类似的问题,在实习阶段就能够较好地融入到真实情境中去。

3.以案例促反思

汉语国际教育通常采用大班上课,学生人数过多,课堂时间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分组讨论的操作性较差。那么,可在讲解完基本理论学说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思考相关案例,并要求递交一份案例学习报告。这种方式同样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前人的经验,促使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认真加以反思,从中获得替代性经验。因为写案例的老师也是把案例撰写当成一种个人经验的总结,写作过程本身就是反思教学的过程。(Kleinfield,1991;Richert,1991)反思能增进教师技能、改进教学,使之成为一个更有能力、思想性更强的专业人员。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

案例教学强调的是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讨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认真探究的态度和包纳的心态,很可能出现“冷场”,无法实现预期的案例教学目标,尤其当教学对象的性格偏内向,学习策略偏保守的时候(如东南亚学生)。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提问是关键之一。可以把提问作为是一种讨论策略精心加以设计,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的问题通常会使每位参与者产生表达和交流的欲望。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如:

1.本案例中呈现了哪些(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教师综合素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言教学……)理论观点或学说?

2.案例中的老师有哪些教学行为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

3.如果你是案例中的老师,你会有什么不同的做法?为什么?

4.本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5.你建议采取哪些行动解决本案例中的问题?为什么?各有什么利弊?

6.你从本案例中学到了什么?

运用的关键之二是案例的质量。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具有表达清楚、可读性高、困境突出、易产生共鸣、引发讨论等特点,这些越明显越有利于案例教学的进行。所用的案例应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课程主题相吻合。当然,选择了好的案例,并不代表教学一定成功,因为某些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学习者含蓄内向,习惯接受传统的单向讲授的形式,不习惯当众发表自己的观点,更不习惯分析和批评别人;此外,如果教师不善于引导,使用案例不规范,也会使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应用案例教学法的限制因素

如前所述,案例教学法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好处较多,但在其使用过程中也会受到不少限制。最大的限制是缺乏合适的、现成的教学案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起步刚三年时间,各培养点的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虽也在零星地收集和发展案例,但由于案例的开发推进较慢,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涵盖所有相关学科的案例库可供自由选择,资源共享就更不用说了。其次,案例教学有很多互动和讨论环节,耗费时间和精力多,不仅对教师的要求高,而且学生也需要下较多功夫去准备和设计。此外,案例教学法属于一种高级学习,如果学生水平偏低,实施起来就很难。比如,同时入学的两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班,一个是中国学生班,一个是泰国、缅甸、越南、马来西亚、韩国学生组成的国际学生班,在前一个班能较顺利地实施案例教学法,在后一个班就相对困难。外国学生汉语水平毕竟有限,在讨论环节容易冷场,耗费较多时间。

结 语

目前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要顺利地推行案例教学法,还需要加大案例开发的力度,重视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的建设,相关教师应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了解,注意课程目标的设计与案例教学的功能结合等等。有了这些配套的支持,案例教学法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当然,提倡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并非轻视理论的作用,相关理论的学习对多元背景出身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尤其重要,没有理论的吸收也就谈不上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在理论与案例之间建立联系,在普遍的规则与各个国家的汉语教学事件之间建立联系。我们的期望是用具体的案例给未来的国际汉语教师提供一些情境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关注未来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困境,当他们进入海外的真实课堂时,就能够比较好地运用所学的理论。

曹长德(2008)《教育案例教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陈青妮(2009)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曲靖师范学院学报》第5 期。

傅永刚、王淑娟(2008)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MTCSOL 工作通讯第2 期,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指委。

冯丽萍(2009)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的若干问题,《长江学术》第1 期。

刘 骏(2009)第八届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主题发言,《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第4 期。

李 泉(2009)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教学理念探讨,《语言文字应用》第3 期。

朱迪思·H·舒尔曼(2007)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周小兵(2007)海外汉语师资的队伍建设,《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5 期。

高薰芳(2006)《师资培育:教学案例的发展与应用策略》,北京:九州出版社。

Kleinfeld,J.(1991,1992)Learning to Think Like a Teacher:The Study Cas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08039)

Rechert,A.E.(1991)Case Methods and Teacher Education:Using Cases to Teacher Education.In B.R.Tabachnich &K.Z eichner (Eds.),Issue and Practices in Inquiry -oriented Teacher Education.London:Falmer.

Shulman,L.(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Harw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1-23.

Shulman &Colbert.(1989)The Intern Teacher Casebook,San Francisco:Far West Laborator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ulman,L.(1992)Toward a pedagogy of cases.in J.h.Shulman(ED.)Case met hods in Teacher Educa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55-174.

Wassmer maan,S.(1994)Introduction to Case Method Teaching:A Guide to the Galaxy.New York: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硕士汉语案例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学汉语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