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2011-11-03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技术 2011年12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企实训

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与互动,是职教建设和发展的根本规律。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教职成厅[2006]3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各地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提高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中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是国家对中职学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而校企合作的根本问题是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建立一种良性、稳定、可持续的互动状态。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只有与使用技能型人才的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才能建立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标准、形成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

一、中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岗位技能教育,实习实训是教育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目前各中职学校由于投入不足,实训场地、设备等教学资源严重缺乏,甚至有的只是在原来的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没有突出中职学校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在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方面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不适应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发展要求。从我国国情和国外经验来看,校企合作是解决中职学校教学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校企合作正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方面,仅仅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把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合作的全部内容,许多学校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仍然套用过去安排工作实习的方式,广大师生参与合作的热情不高。二是企业方面,由于有些企业对校企合作认识不足,把培训学生视为额外负担。部分企业只盯在名校、名专业上,合作内容也仅仅停留在科技成果转让等方面。三是政策方面,国家关于开展校企合作的政策依据并不缺乏,各级政府在一系列文件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但缺乏相配套的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

从师资队伍来看,中职学校日益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管理,主要表现在完善“双师型”教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引进激励机制和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调动了广大教师继续学习、进修和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与水平。但师资培训是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的,大多数省市师资培养经费没有得到落实或较少,较大影响了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工作。

二、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启动和实施的。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中职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培养了数百万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对促进我国各项建设事业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我国要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和各级政府教育扶持政策的积极推动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接收学生实践,鼓励学校实施校企互动的办学模式,在节省政府教育成本的同时,促进了企业与学校的有机结合,既解决了企业的技术人才和培训问题,又能促进职业院校的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尽管职业学校可以利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培养专业技能,但是方法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工作态度的养成都离不开实际的职业环境。如德国的双元制就是通过企业和学校双轨培养模式,使学生形成职业能力。校企互动是促进职业能力培养,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

——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需求

近几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张和质量需求,职业教育资源不足在一些地方日益凸现,专业师资不足、设施设备不足,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通过校企合作,三年制有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相当于解决了三分之一的学习资源,而且专业实训设备价格高、更新快,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了资源不足、教师短缺的问题。

——企业自身发展的利益驱动需求

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主要有四种动力:一是政策鼓励,来自国家的鼓励政策,企业通常会做充分考虑和积极响应的,把接收学生与企业发展挂钩;二是中职生技能过硬,动手操作能力强,适用于技能性较强的岗位,不仅节约人力成本,跟来自社会的普通员工相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有利于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三是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企业为求自身更好的发展,对所接收的优秀中职学生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培训,培养成企业的骨干和能手,成为更可靠的重担挑起者。四是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中职人才学历虽然不高,但从长远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

——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需求

学生接受中职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就业。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毕业后更易得到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可以直接检验中职学校面向就业市场的办学水平,为职校的专业调整、授课计划、课程设置提供直接而有效的依据。根据企业需求而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的专业,其市场需求比较旺盛,就业质量也更高。因此围绕学生就业去办学,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教育的办学方向。

——通过工学结合实施智力扶贫工程的需求

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在企业完成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在为企业提供高质劳动,直接为企业生产产品、创造经济效益。作为回报,企业向学生支付人力资源成本,学生从中获得实习报酬,以此可支付或抵顶相应的生活、学习费用。作为智力扶贫的一种新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有效解决了贫困家庭的学费问题,极大提高了中职学校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吸引力,有利于解决中职校的生源问题,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三、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开展校企合作互动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近几年,中职学校对校企合作越来越重视,从初期的输送毕业生到现在的合作开发课程,多数学校已经做到合作互惠、共建共管,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各专业都与行业、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建立了企业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学校的专业发展出谋献策。二是学校依靠与企业的合作解决了学生校外实习实践、推荐就业以及仿真模拟实训设施设备的建设。三是学校在开发新专业的论证和实训基地投入的论证中,加大了企业专业人员参与的力度。四是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专业建设的需求,在互动合作形式、共建共管模式、互利双赢模式以及独特联系方式等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得到了学生、企业的认可。五是学校借助校企合作创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成长的外部环境。在企业参与下,学校建立了以行业生产过程为研究基础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针对岗位能力的应用型教材,探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实训教学模式,引进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完善社会化(以企业为主)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借鉴企业管理经验、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和管理效益,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供需的长效机制,进行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日益提升

一是从被动选择到主动参与培养。企业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通过双方的全程合作,使学校教育真正满足企业的需求,这是企业重视校企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从接受学校教育的结果到关注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企业与学校的深入合作实际上解决的就是要什么人,怎么选到合适、理想的人才问题,企业会通过加强与学校紧密合作,在目标、过程和质量环节上取得一定的话语权,正是企业的直接需求促使企业更加关注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三是从安排学生实习到校企共管共教。随着教育部提出三年制的职业学校须安排一年顶岗实习的要求以来,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就从实习、招聘一体化,变为校内教育的延伸,即学生的综合实训。四是从职业教育的局部参与到全程参与。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学校通过向企业输送合格技能人才来展示办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借助企业的力量确保办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稳定与提高。学校也可从企业方面获得设备和师资的支持。

——校企合作领域可得到进一步深化

一是建立了校企合作、互信、互利的长效机制,打开合作领域,拓展校企合作空间。合作的形式有:企业委培式(企业委托学校培养人才),订单式(企业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吸纳学校毕业生),融合式(行业从招生到录用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共同制订教学大纲、重新开发、组织课程、优化育人模式),还有集团式(以集团的形式把企业、学校协调在一起,由政府出面,统筹一个地区或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统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二是进一步发挥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桥梁作用。中职学校不断完善行业企业参与的指导委员会,以加强校企合作。常设的专家指导委员会作为一个合作机构,不仅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信息及有益建议,同时加强了实质性的合作。在培养模式方面,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和确定培养方案,按照专业和企业的需求设置教学班,把提升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岗位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基本能力、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作为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

三是推进了行业、企业全面参与的工学结合式的人才培养。在教学组织方面,为使教学适合学生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上做到理论和实训一体化,以现场实践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组织研讨分析,共同探索解决办法,以剖析实际案例为课题,使学生直接获得经验和教训。在课程学习中,还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承担企业派发的外包任务,真实体验和参与生产。在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之下,校企双方达成一致,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

四是企业发挥实践方的作用,学校将顶岗实习作为教学的延续。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共同的培养人才模式中,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落实生产实践的那部分培养任务。第一,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学校和企业双方所负的责任和承担的义务以及合作期限等具体内容,以此作为合作依据。企业在人才培养的参与过程中,有了更大的决定权,也有更明确和具体的责任和义务。第二,企业和学校共设合作指导机构,协调双方关系,督导合作的实施,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实现企业参与的组织保证。第三,企业的参与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的。学校有稳定的人才来源和理论教师,企业提供现代化设备、实习基地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通过取长补短,共同努力,使学生既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掌握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四、关于加强中职校企合作教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目前,要求企业积极、主动支持职业教育,并加强全程合作是不现实的,需要从政府、学校、企业三个层面进行校企合作机制创新,虽有难度,但也完全可以逐步取得突破。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建议,以抛砖引玉。

——政府在推进校企合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鼓励政策,构建一套刚性制约机制的法律保障体系,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其应尽义务,实现校企联姻。仅仅把企业作为静态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还远远不够,应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由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投入,把实习实训基地做大,使之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实践教学平台。凡是由企业投入建立的开放共享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议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减免企业税收,使企业具有向职业教育加大投入的利益驱动。当然,企业投入是多元化的,不仅仅是资金方面的,还可以是机器设备、师资力量、学生生活服务等等。这样校企双方就能够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合作机制,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真正融为一体,真正担负起培养责任,谁也不作配角,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上岗“零距离”的技能型人才。

二是教育部门应发挥校企合作的组织引导作用。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和相关管理制度。建立校企合作基金,奖励为校企合作做出贡献的个人。教育行政部门可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项目中,设立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奖励基金,奖励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负责人和对校企合作做出贡献的校方人员。

三是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学校可通过平台发布专业建设、人才规格、学生质量、职业资格等信息,供企业挑选人才,企业可以登录网站,介绍企业概况、用人信息、企业文化,帮助学生和家长了解企业。同时网站还可发布培训信息、实训基地建设信息、优秀毕业生信息等,网络平台为合作双方提供了良好的沟通渠道,为企业提供无偿宣传自己的窗口。

四是建立集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工生产为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实训基地。将实训基地作为员工培训基地,作为产品研发基地以及合作办学基地已具有可行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从制度上认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行为,并在引进企业参与经营等方面,继续给予有力支持。

——学校必须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管理水平

一是成立校企合作的相关组织机构,制定学校层面的相关管理制度。要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益,校企双方要有完善管理机构和健全的制度,实施合作办学的规范化管理,确保依法合作、确保合作质量。

二是确保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管理机制的落实。由双方共同管理、分工合作,学校负责沟通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协助企业安顿好实习学生的食宿,保障学生实习实训权益与人身安全。

三是加强校企岗位互动,寻求校企双方人员的对口交流,也可以安排实习带队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参加上岗训练。

四是学校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合作”。有实力的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训教学基地;另一方面,合作企业通过设备投资与学校共同营造真实、仿真的职业环境,实训室按企业车间形式进行构建,按企业标准进行管理,学生实训与企业生产相挂钩。

(编辑 刘丽娜)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校企实训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