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策略研究

2011-11-03黑龙江袁向军

职业技术 2011年12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职业院校校企

黑龙江 袁向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策略研究

黑龙江 袁向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这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原有学校德育相对封闭的状况被打破,学生惯有的生活空间、人际交往、传统学习方式和校园角色得到转换。这些环境的改变,使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由传统的校园内模式逐步走向多元和开放环境之中。通过校企合作来共同开展学生德育,是目前我省很多职业院校采取的新途径,这种新的途径是职业院校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新尝试。基于此,我们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开展职业院校学生德育”为主题在全省开展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有效开展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校企合作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为深入了解和掌握黑龙江省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情况,对我省4个地市的12所职业院校和3所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开展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专题调研。调查中共收回学生问卷6518份,删除无效问卷,最后将6111份问卷数据作为统计分析对象,问卷有效率93.8%。收回教师问卷410份,删除无效问卷52份,最后将388份问卷数据作为统计分析对象,问卷有效率94.6%。从调研统计的数据看,目前校企合作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如下:

1.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认同和重视程度方面。调查中对“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一题,有77.8%的教师认为校企合作开展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很有必要,12%的教师认为无所谓。比较而言,有29%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有50%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在问及“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时,65.8%的学生认为很重视,认为一般重视的学生占30.6%,只有3.7%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同时,有21%的学生认为德育教育在校内已经开展,企业实习还开展是重复教育。可见,教师和学生对校企合作开展德育工作的认同存在差异,同时学生对在企业接受德育教育的必要性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

2.企业对校企合作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认同和重视程度方面。大多数企业偏重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认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应由学校独立承担。与此相同,仅有5%的学生认为企业重视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学生德育工作,大多数学生认为企业很少会去重视学生德育教育,企业关心更多的是效益,是如何通过顶岗实习、培训等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用工需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校企合作开展德育教育的方式、内容和效果方面。调查中,有87%的学生认为德育形式单调,17%的学生认为形式一般,仅有2%的学生认为形式多样。在问及“你对目前校企合作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评价?”时,认同流于形式的占43%,作用不大的占35%,方法不当的占13%,还好的仅占2%。

4.校企合作内容分布方面。实习内容占42%,见习内容占28%,技能训练占25%,德育教育占5%。可见,见习、实习、技能实践等方面是校企合作的重点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方面需要加强。

二、面临的挑战

校企合作德育工作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以教育模式变革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中德育主体、对象、环境、资源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为契机,通力合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方面教育的活动。调研发现,由于校企双方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德育工作的性质、功能和地位认识不到位;开展学生德育教育方式单一;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缺乏沟通与交流;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不健全,缺乏统一育人目标之下的统筹规划及有效运行和管理的体制、机制的保障,致使德育工作与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进存在着明显不协调,并且从整体上看,目前校企学生德育合作的层面还比较低,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还比较差,多元教育主体在德育工作中的合作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当前,如何理解和创新校企合作中的学生德育模式;职业院校和企业如何通过自身的改革适应这种变化,让学生在校企合作中既学到实践技能又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如何深入有效实施校企合作学生德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全新课题。

三、校企合作德育工作的特点

1.德育资源更加丰富。学校的德育资源主要有育人的良师、丰富的图书资源、相对简单高雅的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具有学校特点的制度与管理等。企业的德育资源主要有优秀的企业员工、独特的企业环境与企业文化、具有企业特点的制度与管理等。德育的土壤源于现实生活,校企合作为新时期的高职德育构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这些都是课堂或者校内教育资源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

(详见表一)

表一学校和企业德育资源比较

2.学生的主体性更为突出。在校企合作中,学生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受教育者,而是转化成了与社会有了亲密接触的员工,这种角色的变化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此外,企业、工厂的岗位职责或者说职业道德规范既是对实习学生的约束,也是一个检验学生道德理论学习、道德认识的契机。校企合作使学生有了更真切的自我体验和感触,更能自觉地把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实践。

3.德育的实践性进一步强化。道德的本质就是实践,因此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实践中去。校企合作正好为道德实践提供了契机。传统的道德教育都是在教师虚拟的社会环境中完成,仅有的社会实践也是组织学生去爱国主义基地进行参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而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切身利益联系不大,学生难以从内心认同。校企合作把虚拟环境变为真实环境,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产生了真实的道德冲突,并导致真实的道德行为。我们认为,从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必然要经过社会实践的考验,而校企合作进一步强调了德育的实践性,能让学生较好地完成这一转化。

四、深入实施校企合作学生德育的策略

1.政府支持引导策略。在校企合作德育方面,政府应该作为推动者、协调者、监督者和评估者参与进来,促使校企双方德育合作向意识更加自觉、内容更加丰富、保障更加多元有力、合作面更加广阔的方向发展。首先应该在立法、宣传等诸多方面给予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文件和各种有关法规,强调开展德育工作对社会、学校、企业、学生的重要意义,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德育教育职责,营造人人有育人职责和义务的氛围,增加校企双方的合作动力和信心,成为校企加强德育合作的强有力的推动者。其次,政府应加强对企业具有育人功能的物质、制度、文化环境的监督、评估,促使其不断优化,起到熏陶育人的作用。第三,政府应在校企合作德育机制的形成中起到督促作用,帮助双方明确参与德育的责任和义务,使合作不断走向成熟和深入。总之,从政策导向上把学生德育教育融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活动中,做到校企合作联合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将校企合作开展学生德育教育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强化。

2.校企协商互动的德育合作策略。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深入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提高了就业率,同时调研中也发现,大部分的职业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技能的训练、专业知识的实践,忽视道德的教育,校企德育合作效能没有充分发挥。德育要取得成效,必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坚持专业建设合作与德育合作并重,建立校企协商互动的德育合作机制。首先,校企双方要树立专业建设、科技、经济合作与德育合作并重的观念。要站在全面育人、长远利益等角度重视合作中德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把德育看做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建立经常性、紧密性、协作式的校企合作德育模式。校企双方应当对校企的德育资源、德育措施、德育教学、德育活动、德育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等方面都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系统全面的设计、构思。校企双方应共同确定人才规格和能力结构,共同协商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并着力解决教材建设等方面怎样强调以“能力为中心”、“以人格为核心”,在围绕知识和技能开展教学的同时,注重知识、技能和心理、道德、价值、意志、态度等素质要素的整合等问题。其次,协商构建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相协调或相一致的德育工作模式。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德育教育规律及校企合作的实际状况,在双方利益、目标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共同实施德育工作,这是校企双方成功开展德育合作教育的关键。比如订单式培养中的德育工作的实施和深化。企业的“订单”不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定单,还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订单培养计划,其中均应体现和渗透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德育教育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应根据企业订单,开设方向性课程,调整德育教育的内容。第三,实现校企双方文化上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相互派出人员到对方进行校企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讲座和交流,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将朝气蓬勃、自强奋进的校园精神带入企业,让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以培养具有良好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职业人。建立规范、合理、有序的规章制度。校企应协商成立组织和队伍,制定制度,明确分工和职责;通过合作过程、环节的研究,确立工作程序,制订工作计划,探索德育途径和方法;建立定期交流制度和实习生德育管理档案制度等,加强德育工作监督、评估和研究等,逐步研究并建立校企齐动、师生互动、人人主动的德育合作机制,保障德育工作的实施和深化。

3.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首先,创新师资队伍德育理念,提高其德育素质和能力。校企双方要通过制度保障和物质、精神激励等措施鼓励工学结合中的专兼职教师参加不同形式的师德师能培训、职责分工培训、岗前中教育培训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等辅导讲座、座谈交流和心理咨询,并通过生产育人实践,树立现代德育及功能观念、战略德育理念、素质德育理念、开放式的“大德育”理念、德育科学观念,实现各层面德育工作者的观念转换、理念更新。在此基础上,促进德育工作方式方法转变,德育手段的革新、德育途径的拓展和工作模式的变革等,最终完成思想调整,适应角色转换,育人方法、态度的转变等一系列转变。使教师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善于捕捉德育时机,有效整合专业实践活动与德育实践活动,挖掘专业实践计划中德育因素,加强德育渗透,有效进行德育引导和教育。其次,要构建多梯度的德育工作队伍。建立由学校理论功底深、业务水平高、思想境界高、教学技术高的专职德育教师组成的专业型德育理论研究队伍,以加强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建立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组成的业务型德育兼职队伍,以加大德育队伍的规模,改善德育队伍的结构;建立由校内外党政领导、校内外专家、校友专家、离退休干部等组成的资深的专家型德育指导队伍,以传授实用的德育方法技巧。多梯度的德育工作队伍的构建,有利于队伍成员间的协作和德育理论、经验的交流、传递,以共同完成德育观念转变,提高德育工作素质和能力,加强校企合作中的德育工作。

(编辑 刘丽娜)

袁向军,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从事职业教育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职业院校校企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