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所经历的中考改革

2011-11-03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副主任张亚平

职业技术 2011年12期
关键词:中专学校中等职业办学

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 副主任 张亚平

【编者按】为更好地加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交流与协作,推广各中等职业学校及有关省市中职招生工作的先进经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协作会筹备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今年10月,在乌鲁木齐召开的常务理事会议上,理事会全体成员认真审阅了全国各地带来的经验交流材料,这些经验包含了大致三方面内容:一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经验,二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实践与思考,三是省市招生考试机构管理思路。招生工作历来就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本刊受教育部职成教司领导的委托,摘编了此次交流会中各省市与会代表的典型经验,希望这些新思路、新做法会为广大职校招生工作者带来启迪。

我所经历的中考改革

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 副主任 张亚平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中职教育方面的改革还只是“风起于青萃之末”,人们要“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到了世纪之交,在经过20年的探索之后,教育改革则无疑已进入了深水区,许多问题都需要有新的尝试,新的突破。

1999年,山西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全面实行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意见 (通称“并轨改革”)实施后的第二年,我分管了普通中专招生工作。记得时任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主任韦道昌同志对我说,中专学校实施并轨改革后,招生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尽快研究对策,解决矛盾,促使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他焦灼的语气和严肃的神态,让我有一种临危受命的感觉。

事实上,当时中专学校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招生难。并轨前后,一热一冷,反差太大,让人感到措手不及,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招生工作异常被动,省内外近300所学校,1998年只招生45000多人,普职招生之比率的差距再一次被拉大,尤其是一些地处市、县的中专学校招生还不足百人,陷入难以为计、危及生存的困境,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量下滑到最低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并轨改革后,学生自费上学,毕业时自主择业,国家不包分配,而相应的配套措施准备不足或难以落实,加之社会的价值观、就业观尚未转变,许多初中毕业生放弃了就读中职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快速发展,连年扩招,使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上普通中学,出现了“普高热,职高凉”的现象;普通中专学校大都是部门、行业办学,所设专业行业特点十分突出,适应社会需求面相对薄弱,本行业不接纳人员时,毕业生的就业空间非常狭小;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不顾岗位的实际需要一味追求高学历,把学历门槛设得过高,许多中专毕业生被拒之门外;教育部门内部原有的计划管理和招生管理体制不适应新形势下招生工作的现实需求,学校作为办学主体没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其积极性难以发挥,缺乏应有的活力;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办学条件差,专业师资缺乏,教学内容陈旧,办学质量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等。针对上述问题,1999年底我们和教育厅有关部门就中招工作多次组织召开了由市、县职教科长、招办主任、中专学校校长、学校招生办主任参加的研讨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商讨对策,寻找出路,解决中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基本达成共识,大家认为现在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既有挑战也存在着机遇,只要我们认清形势,大胆改革,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就能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对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解决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眼下当务之急是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改革普通中专招生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调整招生政策,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普通中专招生改革的新思路、新办法。

经过充分酝酿,我们拟定了2000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考试的八项改革意见:①改变省统。下达指令性招生计划的管理方式,由学校根据办学规模、办学特点、办学优势和服务方向,自主确定招生计划和专业计划,报省备案下达;②改革生源计划分配形式,由过去的分校、分专业、分地市计划改为全省统一计划,解决生源计划和生源分布不平衡的矛盾,使学校和考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③招生录取时,学校可根据生源情况自主调整专业计划;④除“3+2”高职班和师范、医学类学校外,不控制最低录取分数线,由学校根据考生志愿由高到低录取;⑤允许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办学需要或在完不成计划时自行组织生源,录取工作结束后到省备案;⑥改—次录取、一次补录为多次录取,学校随时可到省招生部门办理录取手续;⑦中专考生不受学历和年龄限制,凡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者均可报名,简化体检、政审手续,改过去统一体检、政审为只提出标准要求,考生毕业学校负责组织实施;⑧艺术类学生提前单独招生,学生测试由省统一组织,同时进行文化素质测试,语、数、外三科一张试卷,已经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全省统考。八项改革由省招委、省教育厅批准下达实施,其核心内容就是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突出学校办学主体地位,使学校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把握机遇,健康发展。

2000年初,全省普通中专招生工作会议在省城长安大厦召开,原定200人的会议,到会达300多人,会议大厅座无虚席,许多中专学校的校长也来参加了会议。当会议宣布八项改革决定后,欢声如雷,掌声如潮,大家的激情一下被点燃了。难题一日被化解,禁区一日被突破,代表们真是感慨万千,喜不自禁。会议结束后,许多代表迟迟不愿离去,上主席台和我们一一握手,传递过来的是一份信任、一份肯定、一种共鸣、一种信心。多少年过去了,当时那种出乎意料、感人至深的场景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永久的珍贵的记忆。八项改革在招生实践中反响强烈,效果显著,当年共录取学生62000人,招生难的问题基本得到缓解。改革深入人心,这是改革顺利实施的最根本的保证。

2001年,在八项改革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省加大了中招改革力度,经省招委、省教育厅批准,打破单一的全省统一考试,按考试成绩录取的招生模式,实行部分普通中专学校招收免试推荐生,给初中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促进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提高普通中专生源质量。招收免试生限定在办学条件较好和办有特色专业的农、林、水、煤学校。招收的免试生必须是初中应届毕业生,德、智、体考查合格取得初中毕业证书。招收免试生工作在统考报名前结束,已经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全省统一考试。免试入学是我省中考招生破天荒的第一次,一些学校也提出质疑,怕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怕入校门槛过低适得其反,对学校招生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决定改革在学校自愿的前提下实施,不做强制性要求。当年,招收的免试推荐生占到录取总数的1/6。此项改革不仅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而且沟通了中专学校和初中的联系,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同。

中央高层关注的目光,一直未离开过职业教育改革。2002年至2005年,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最为关键的重要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战略重点。2000年、2005年,国务院分别两次做出《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和重要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并明确了力争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在2004年基础上增加100万,达到650万,经过几年努力,到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具体工作目标。

作为省级招办部门,必须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大政方针,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国务院保持一致,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中有所作为。如何在改革工作中寻找新的突破口,一个学校的请示报告开启了我们的思路。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02年5月24日,省煤校送来一份订单培养(当时叫“定向培养”)请示报告,省煤炭系统委托学校办4个班,共240人,分别培养基层煤矿的矿级领导和技术人员,培训期一年,连续举办三年,经考试合格后颁发中专毕业证书。入学考试由学校自行组织,单独命题,单独录取。注视着这份报告我好像捕捉到一种开启思路的信息。中心领导马上召开会议研究这份报告,大家的认识很快达成一致,认为这是件好事,是中职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一条新路子。在处理这份报告时不要就事论事,应以此为契机,按照国家有关精神,拓宽思路,大胆改革,步子再走得快一些,使中等职业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主动地、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随即我们展开调研,做出了2002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的补充规定。第一,拓宽生源渠道,鼓励各中专学校除招收初中毕业生外,采取免试入学的方式,可以面向市场,面向各个行业、各个建设领域招生,在职职工、待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以及私营企业、农村乡镇从业人员等都可作为招生对象。第二,推广省煤校的做法,鼓励各中专学校签订校企合同,订单培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学制可长可短,亦可实行学分制,但教学时数不得少于一个学年。第三,订单培养的内涵不等同于过去的定向培养,用人单位可提出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质量标准,参与教学管理,提供实习场所,选派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合办班。第四,订单培养的学生不转户口,毕业后不发报到证,回原单位工作。

补充规定从2002年开始实施,数年来,学校的生源渠道逐步拓宽,在校生的成份、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许多学校开展起来,蓬勃发展,涉及到煤炭、建筑、化工、农林、水、卫生医疗、冶金、电力、旅游等各个领域。这种起步性的结合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逐步走上了职业教育集团化的道路。2009年3月山西省首批八大(煤炭、冶金、电力、旅游、建筑、金融、装备制造、材料与信息)职业教育集团挂牌成立,吸纳单位267个,其中62所职业院校,168家企业,21个行业协会,16个科研院所。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共同合作,相互支持,低投入、高效率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模式。

招生渠道的拓宽,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促使学校改变了单一的办学模式,学制长短相结合,培养和培训相结合,教学和实践紧密联系,办学形式呈现多样性、灵活性,促进了学校的专业调整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校教育充满活力和生机。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使学校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山西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2002年到2005年,在部分条件较好的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的情况下,我省普通中专年招生人数一直稳定在70000人以上。

2003年3月,全国中专招生工作会议在省城太原召开,我省中专招生工作先进经验和改革思路得到了教育部和全国各地同行的肯定。2002年、2003年全省中等职业和普通中专学校自发组织给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赠送了“解放思想创新中招机制,与时俱进共铸职教辉煌”和“坚持招生考试改革,促进职教事业发展”两面锦旗,这是对我们改革工作最大的肯定、最好的鼓励。

招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在随后的几年中,我省中考招生工作坚持政策稳定不变,办法逐步完善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把改革工作推向深入。为了解决全省统一录取学生报到率极’低的问题,从2006年以后,实行了两条渠道招生的办法,将总的计划三七开,70%由学校自行组织生源,中考成绩一公布,学生即可持有关证明到学校登记;30%由省统一征报志愿,给考生以更大的选择余地。然后将两种生源信息汇总在一起,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学校的招生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到2009年,我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规模已达92000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招生27万人,是改革开放前的27倍,是1998年的10倍。基本达到了高中教育阶段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比例大体相当,标志着我省高中阶段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中招改革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整体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服从、服务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三个转变(即从国家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型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展开工作。总体思路是通过招生改革,促进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管理、办学模式的改革,使之更好地为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重大举措是改革计划管理体制,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激励校厂(企)结合,规范管理保证改革有序进行。这些年来,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使得我省中等专业学校逐渐走出招生难的困境,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绝大多数学校抓住机遇,走出了一条在新形势下创办职业教育的新路子,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我分管普通中专招生工作的十年来,正值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我有幸与各位同仁一起,山一程,水一程,走过了这段艰难而又光荣的路程。其间的甘苦,非笔墨所能尽述;其间的收获,也非“丰盈”二字所能形容。在此,我愿意把这一段经历记录下来,不是为了藏之名山,而是为了聊慰此心……

(编辑 刘丽娜)

猜你喜欢

中专学校中等职业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新会计制度下中专学校预算会计管理机制分析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中专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