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桥梁特色 打造职教品牌
2011-11-03武汉铁路桥梁学校
武汉铁路桥梁学校
彰显桥梁特色 打造职教品牌
武汉铁路桥梁学校
武汉铁路桥梁学校始建于1973年,原系铁道部所属的一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由铁道部大桥工程局主管。2000年,在国家机构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中,学校人、财、物和基本建设由中铁大桥局负责和管理,教育教学业务归湖北省教育厅管理。
学校现为全国唯一一所以“铁路桥梁”命名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是湖北省示范中职学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11年进入中央财政拟立项支持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名单。目前,学校开设铁道施工与养护(铁道桥梁方向/省级品牌)、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省级重点)、建筑工程施工(国家首批示范/省级品牌)三个主干专业。同时在铁道施工与养护专业下开设有土建工程检测、工程测量两个专业方向;在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专业下开设有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工程、物资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另外还开设有地下工程施工、铁道工程、工程造价等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337人。
一、准确定位加强管理,彰显桥梁特色
近几年,学校紧紧依托中铁大桥局,主动服务于中国中铁跨越式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为武汉市“打造中国建桥之都和‘1+8’城市圈”提供人才、技术支撑,主动服务于国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发展进入建校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一)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
我国现已进入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中,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占到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社会和市场对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在中铁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我校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
一是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我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托铁路行业、面向地方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二是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学校树立了“一个目标、二个结合、三个满足、四个为本”的办学理念。即以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实现工学结合、教产结合;满足社会对桥梁等建筑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学生求技、求职的需求,家长脱贫、致富的需求;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人才以技能为本。三是构建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按照“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建设思路,实行“企业办校+校办企业”的校企一体化的办学机制,一方面学校由中铁大桥局主办和主管,另一方面学校利用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创办2个校办企业——湖北武桥岩土公司和湖北明达测绘公司,开展软土地基处理、中小型桥梁建设、梁场建设和工程测量等业务。四是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明确目标、工学结合”的建设思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两段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两段”即第一阶段以在校教育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第二阶段以在企业顶岗实习为主,校企共育、共管。“三结合”是指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就业安置与顶岗实习结合。五是打造专兼结合教师团队。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方式,安排专业教师直接参与重点工程建设,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邀请施工现场技术骨干到学校作专题讲座等举措,着力打造一支“能上讲台、能下工地”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六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初步构建了模块化课程新体系,以基础课程为平台,以技能型课程为主体,以拓展型课程为外沿,建立了专业设置动态机制,避免了旧有制式课程体系所造成的知识技能的不适应性和滞后性,学校培养的学生均能快速实现“首岗胜任、多岗适用”。七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法。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环境,推行任务驱动和过程导向型的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找准特色,量身打造教育质量方针。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的特色特点,按照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确立了“贯彻教育方针、确立顾客中心;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学生能力;营造良好环境、提升综合素质;坚持持续改进、不断满足需求”的教育质量方针。二是优化环节,实现质量管理标准化。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和ISO9001:2000标准,学校构建了更加标准、规范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招生、教学、督导、实训实习、学生管理、财务、资产、就业、日常事务等各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上更加精细、合理、高效。近三年来,学校无任何重大责任事故发生,无任何违纪现象发生,在接受国家及上级单位的历次检查中,均未发现违纪现象。三是岗责明晰,建立多层目标管理体制。学校在制度建设和质量监管上已基本实现了全程、全员、全面的管理体制,目前已建立了7个一级目标、21个二级目标的质量目标体系。学校先后设立了教学督导室和绩效考评小组,对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建立了党务、教代会及群众团体方面的各项工作制度。四是考评有据,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近三年,学校相继制定了《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非教学人员考核办法》、《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中层干部工作考核办法》等考核办法,教职工中有256人次的教研成果受到奖励,72人次受到全国、全省及上级单位奖励。五是信息协作,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从2008年开始,我校逐年增加对校园数字化建设的投入,学校网络基础设施、计算机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场所、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和应用平台的建设都有了极大的改善。
(三)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一是技能培养实力获国家级大赛认可。三年来,我校学生代表湖北省参加教育部等九部委举办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建筑CAD、工程测量、工程算量等三大技能项目比赛中取得了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和5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学校荣获中国建筑教育协会颁发的“建筑领域人才培养特别贡献奖”。二是德育素质培养硕果更丰。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工作,仅近三年,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就先后获得7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18个三等奖,连续两次被授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组织奖”(第五、六届),在全省职业学校中获奖人数和获奖等次均名列第一。三是教科研成绩喜人。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课题7个,学校教师主编、参编教材15种,公开发表论文62篇,获奖教科研成果57项;我校主编的5本教材被教育厅和西南交通大学推荐参加“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评选。四是示范作用明显。学校《德育工作架起学生成功桥梁》在全国中职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协作会2010年会上交流;《桥梁特色铸英才校企合作结硕果——武汉铁路桥梁学校的生存发展密码》在湖北省职教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校长论坛”作专题发言;卢光斌老师将其工程力学“做中学、做中教”的教研成果带到福建省,指导该省建筑工程类学校力学教学改革;周桂梅老师在全省德育班主任工作培训班和工作论坛上进行经验交流。
二、科学谋划,精心部署,打造职教品牌
秉承“一个目标、两个结合、三个满足、四个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发展为主题,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师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办人民满意的职业学校为目标,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基本保证,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
(一)办学规模注重由数量向质量转变
由于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加大,铁路相关行业环境变化较快,学校生源构成又具有初高中学历起点学生比例6:4、省内外学生比例5:5的特殊性,近几年,我校适度发展办学规模,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学校的招生指标由中铁宏达资产管理中心和中铁宏达大桥局分中心下达,内外环境的高速发展带来了2009年招生出现“井喷”现象,然而“好上学”不能代表“上好学”。为提高教育质量,打造桥梁精品专业,实现培养全面人才的目标,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论证和科学研究,学校开始实行办学规模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通过实行计划招生、提前录取、限期关闭入学窗口、预交定金等举措严格控制新生人数;通过恢复四年制初中学历起点班,形成“2+1”、“3+1”、“1.5+0.5”三大学制并设;通过人员、体制、招就业、专业结构、资源配置的优化实现多方效应,学校进入稳定、有序、高效的发展时期。
(二)服务企业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学校坚持“以创求变”,服务企业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提供了更加有能、有用、有材的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支撑。为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学校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探索和创新培养方案,成功与中铁大桥局、中国中铁的多家企业联合实施人才培养计划,70%的学生在中铁系统就业,毕业生“定位准、能力强、适应快、能吃苦”,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为中国中铁、中铁大桥局等单位实施职工培训共计586人次,先后向中铁七局武汉公司、中铁大桥局派出10人次,进行共计350人次的培训。连续三届为参加中国中铁和中铁大桥局青工技能大赛(工程试验工)的选手提供专业的设备、选配专业师资、进行赛前培训。
(三)品牌效应逐渐突显
学校注重内涵建设和内部管理工作,桥梁特色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学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市局级三个级别涵盖招生工作、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实训基地、德育教育、示范效应、和谐校园等七个类别的表彰。
我校是中铁系统内首家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中等职业学校、湖北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湖北省职教学会常务理事学校、连续三届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获得者、武汉市“中国建桥之都”的三大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现为国家级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全国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中国职教学会轨道交通教学指导委员会理事学校、中国职教学会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学校,国家中职学校招生协作会常务理事学校;湖北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建筑工程施工湖北省品牌专业、土建工程检测湖北省实训基地、湖北省德育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学校、湖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三、创新行动,锐意进取,开创招生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中职招生工作面临着巨大地挑战,我们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凭借明显的行业优势、专业优势、办学经验优势、突出的品牌优势以及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全国中职学校招生工作中取得不俗的成绩。
(一)确定合理的招生指标
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中国中铁用人需求,由中铁宏达资产管理中心和中铁宏达大桥局分中心下达当年的招生指标。2009年计划招生1400人,实际招生2224人;2010年计划招生1400人,实际招生1457人;2011年计划招生1300人,截至2011年10月底学校招生1338人。2009年出现“井喷”现象,超过计划824人。为满足学生上学、上好学的需要,有效化解超计划学生的住宿和教室矛盾和冲突问题,学校不得不实施临时预案,提前启动08级高中起点中职生(1.5+0.5)顶岗实习,延长新生军训时间一周,腾出床位和教室满足新生的住宿、上课需求。因此在2010、2011年学校通过调查研究确定合理的招生规模,严格实行按计划招生,其中2010年招生形势较好,7月初开始招生,7月23日完成招生计划,用时不到半个月时间。此举在当前中职学校普遍生源不足、生源数量急剧减少的情况下实属少见。
(二)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2011年为应对中职招生规模下降,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桥梁精品专业,学校决定:以学校骨干专业——铁道施工与养护(铁道桥梁方向)作为试点,从今年秋季起,开始恢复招收四年制初中起点的学生,计划招收2个班100名学生,实际招收221人,超过计划121人。至此,学校中职生有三种不同学制:三年制初中起点的中职(2+1);四年制初中起点的中职(3+1);二年制高中起点的中职(1.5+0.5)。根据《铁道部关于积极倡导架子队管理模式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我校专门对大学生及上高考录取线的学生开设“领工员”班,为施工现场培养急需的领工员等“架子队”的骨干力量。增强了对高中起点生源的吸引力。2010年我校和中铁大桥局集团、中铁四局、中铁五局等签订了多个“订单培养”班,今年又与中铁航空港集团签订学生培养意向协议,在我校招收定向委培生100名。通过企校合作的方式订单培养企业急需的对岗适用的技能型人才。
(三)创新招生形式
利用创新的思维、现代化的网络、多元化的渠道、合理的布局招生。宣传工作是招生工作中的关键一步,宣传有创新有亮点对学生才有吸引力。“选择了桥校,就选择了就业”的广告语更加突显了我校的专业特色和就业优势。我们紧紧抓住品牌优势、行业优势、就业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和生源结构优势,有的放矢宣传,得到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充分信任和认可。在总结以往报名录取工作的基础上,开发了校园网报名系统,实现网上报名、录取。新生在网上报名后,可以凭身份证号码查询报名、录取情况。应用校园网报名系统后,可以实现多人多电脑同时对报名数据进行分析、筛查、统计,对符合录取条件的新生从报名之日起七日内予以录取确认。通过在网上报名及录取,避免了以往信息不能共享,重复登记等问题,使新生报名资料的统计工作得以简化。新生录取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为后期的各省办理新生录取手续打下良好的基础。
(编辑 李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