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内涵 树品牌 谋发展

2011-10-30苏州评弹学校

职业技术 2011年12期
关键词:生源艺术学校

苏州评弹学校

强内涵 树品牌 谋发展

苏州评弹学校

苏州评弹学校创建于1962年,是在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的提议和倡导下兴办的、国家文化部出资扶持、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属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是全国唯一培养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摇篮”。学校目前设苏州评弹表演专业,在校生287名。近年来,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高度要求,良好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我校紧抓机遇,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强内涵、树品牌、谋发展,走出了一条“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送得出”的良性招生就业循环之路。学校多年来报考录取平均比例达40:1,每年都能高质量完成招生计划,名列江苏省中职校招生工作前茅。

一、强化内涵建设,塑造“名校效应”、“名师效应”

1.深化内部改革,塑造“名校效应”

学校紧抓改革机遇,强化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立“3+1+1活模块”人才培养模式,“3”是前三年重点进行基础教学,“1”是第四年进行准职业教学,后一个“1”是第五年进行全真式演出实训教学。“活模块”是指教学过程全程贯穿选修课,实行考证、考级等多证教育。改革彰显活力,学校因此在各级各类评估中取得了好成绩,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开设的评弹表演专业(含评话、弹词方向)被评为“江苏省高职示范专业”,通过2门精品课程评估,荣获江苏省九所艺术中专校建国以来首次教学水平评估“专业建设”、“特色与创新”两项第一名。

“有作为才有地位”,学校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得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和关怀。继第一任名誉校长陈云之后,江泽民、李岚清、丁关根、杨洁篪、唐家璇、李瑞环、韩培信、梁宝华、罗志军、杨新立等领导均莅临学校视察指导。目前,国务委员、前外交部长唐家璇同志担任我校顾问,原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担任我校第二任名誉校长。丁关根同志曾四次来校视察,在他的直接关心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学校有了崭新的发展,2010年9月成功搬迁建筑面积2.84万平方米的新校区,包含专业教学区、文化教学区、专业实训区等八大功能区域,亭台楼阁、古韵今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一流的硬件设备,处处饱含艺术气息,角角体现人文素养,成为苏州市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苏州评弹,本身就有着“中国最美的声音”的美誉,如今更凭添了光彩的魅力,展示着特色浓郁的“名校效应”。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塑造“名师效应”

学校通过改革、培训、实践提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塑造了一支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级职称比例达40%以上。学校还拥有十余名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不仅舞台经验丰富,还拥有高超的教学技能。他们潜心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评弹艺术,不断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尤其是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邢晏芝副校长,她以德高望重的个人魅力,高超无比的艺术才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执著精神,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是江、浙、沪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知名艺术家。由邢校长亲自挂帅进行的招生工作,直接得益于学校的“名师效应”、“名校效应”,对考生发挥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二、立足就业、树立品牌,营造“蝴蝶效应”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遵循艺术职业教育规律,坚持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向一专多能、德艺双馨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坚持“小而精,特而强”的办学方针,优化教材教法,优化教育环境,在“精”上下功夫,在“特”上做文章,锐意进取,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原创型办学模式零距离对接就业

学校坚持“三个一”的办学思路,即一个指导思想:“出人出书走正路”,一条主线:“崇尚实践”:一个载体:“校团合作”,独创校内核心实训平台——“实验演出团”,同时开创10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如社区、书场、中小学校等。在前四年扎实的评弹专业的基础上,第五年的“全真式实训模式”以基地建设为龙头,以“实验演出团”为主力,实行演学结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实现了学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提高了效率。同时也全方位打造了一批名牌教师、品牌学生、金牌节目,在全国、省级比赛中屡获大奖,出色完成了第五届中国曲艺节、全国十运会、全国三体会、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中国戏剧节、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中央电视台“五一”颁奖晚会和2010年世博会开幕式等全国、省、市各类重大演出。接待了来自欧美等十多个国家的数十批国际友人来访,师生六度晋京演出,十多次出国文化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丰盈的经济效益,充分展示了艺术教育的硕果。我校“全真式实训模式”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誉为“原创型”办学模式。

2.独创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以品质铸造就业成功

2007年,学校以“苏州评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师、国家一级演员邢晏芝、邢晏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评弹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培养研究型、表演型并重的艺术精英基础人才,保证苏州评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为有志于从事评弹事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突出学校办学的特色和优点,特别针对五年级学生开办“传承班”。学校组织考核小组综合学生的平时成绩、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发展潜能进行评定,挑选精英,签订合约(选入传承班的学生必须从事评弹表演五年以上),进入“传承班”学习。“传承班”以传统一类长篇书目为特色教材,以名家云集的多元化客座教授为师资队伍,实行灵活的进出机制,在全校形成了浓郁的竞争氛围和强劲的学习势头。通过实践演练中的精雕细琢,“传承班”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宽基础的研究型和表演型精英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热捧。“传承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邱肖鹏、姜振鹏、谈兴华等江苏省内职业教育专家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中国文化部成立的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高德峰等专家的高度评价,被省内外兄弟院校争相学习借鉴。模式开拓者邢晏芝被中国教育部、中国文化部成立的“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聘为委员。

每年3月,以“传承班”为龙头的毕业班学生即被各用人单位抢订一空,就业形势空前火爆,多年来保持就业率100%,这是我校招生工作的又一张王牌。我校很好地利用了以就业促招生的“蝴蝶效应”,形成了从招生到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保障体系,谋求招生工作可持续发展

1.加强校际沟通,保障生源的数量

近年来,为保障招生工作的顺利和有效进行,我校加大与初中学校的长期联络和合作,每年举行“初中校知音校长联谊会”活动,看学生演出,听就业汇报,交流反馈意见,当校长们看到自己当年的学生学有所成,看到学生获得了各种奖项,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他们感到由衷的欣慰。随着感情的加深,学生的成才,校长们更加积极地为我们的招生工作开绿灯。苏州市各初级中学的大门全面为我们敞开,所提供的大量优秀生源占了我校总人数的38%,录取比例达70%,确保了本土文化艺术人才的可持续培养需要。中学校长的支持是我校顺利、成功招生的重要保障。

另外,为配合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我校积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特长,回母校进行演出,既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又展示了我校的教学成果,给学弟学妹们做了强有力的榜样示范,为学校来年的招生增强了实际宣传效果,可谓一举多得。在苏州的某所中学,我校学生回校演出的剧照放得很大,被挂在最显眼的位置,让学弟学妹们羡慕不已,跃跃欲试,保证了我校每年招生生源的充足。

2.打造主力,积极服务,保障生源稳定

(1)打造招生工作主力军,多策略激活工作机制

首先,学校整合优质招生人才资源,精选招生队伍,培育“精兵强将”,组成能说能招能吃苦的五人招生“轻骑团”。其次,在学校内部岗位绩效工作改革的大背景下,出台新的招生激励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招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再次,注重总结应用科学的招生工作方法,一是推进区域战略,抓住城区重点,辐射省内,扩大到全国。二是发扬“走遍千山万水,不怕千辛万苦”、“宁瘦一身骨,不漏一颗苗”的革命精神,从城市深入农村,运用“一目测、二宣传、三挑选”的独门招生秘诀,深入挖掘优秀生源。

(2)全方位树立服务意识,保证生源的稳定

第一,服务式面试,保障生源数量稳定。为了解决考生学科考试与我校专业复试的时间冲突,我校破除以往只周末两天专业复试的惯例,时间延长至半个月,增设晚间面试组,为因时间冲突而不能复试的考生提供便利。如此人性化的面试方式既为考生带来了便利,也给招生工作带来了更大成效。

第二,灵活调整政策,保障录取数量稳定。由于我校每年的文化考试时间都与初三毕业生体育统考等各类考试“撞车”,加上普通高中招生数的增加,及其他各类职业学校的扩充,每年我校文化考试的参考人数都要流失约20%。为此,我们灵活运用政策,在不降低考生专业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文化参考比例,保证专业成绩优秀的考生不会因为没有参加文化考试而不被录取,从而确保考生录取数量不降低。

第三,采取多种方式,避免生源流失。对部分艺术天赋较高但因家庭贫困无法上学的学生,我们以发放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爱心基金、考试慰问金、演出实训基金、特殊贡献基金、校园艺术节奖励基金、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等形式予以补贴,不让优秀艺术之苗流失在艺术职业教育的大门外,避免每一个学生因经济原因而失学。

第四,采取两手抓,抓紧优秀生源。面对生源逐年下降的趋势,还有一些文化成绩好且又有艺术天赋的学生,进职校可能会受到的家庭阻挠,我们向当地政府部门伸出求助之手,一手拉政府,提供各类优惠政策,一手拉家长,保证把孩子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两手抓”有效保证了优质生源的质量和数量,保证了我校招生工作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我校通过强内涵、树品牌、谋发展的招生思路,利用“三个效应”和“一个体系”,形成了一条从“进口”到“出口”的畅通、高效、有序的“流水线”。我们将继续保持“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送得出”的良性招生就业循环之路,在方法和思路上继续探索创新,寻找适合本校特色的招生道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优秀的、复合型评弹表演艺术人才。

(编辑 王旸)

猜你喜欢

生源艺术学校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纸的艺术
图表
学校推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爆笑街头艺术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