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2011-10-30北京市自动化工程学校

职业技术 2011年12期
关键词:工学顶岗校企

北京市自动化工程学校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北京市自动化工程学校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近年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中职学校的标志性特点。将工与学、校与企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竞争能力。要认真研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制定符合实际的相关制度,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促进中职学校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开展校企合作,走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必然趋势。北京市自动化工程学校创办于1964年,是北京市教委直属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中,始终把依托企业培养人才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手段,我校1996级学生与SMC(中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后,学校敏锐地意识到为打造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在校企合作方面有新的机制,有新的突破,与企业建立起一种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有了这种意识,近年来学校先后与有研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恩布拉科雪花压缩机有限公司、海信(北京)电器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塑料研究所、北京华盾雪花塑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凯奇数控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北京长城牡丹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奥林巴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大恒(集团)有限公司和神舟数码集团等十几家单位也进行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工学结合,对深化中职学校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合作教育诞生在美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八十年代引入到我国,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高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体系,是教育专家和中职校长长期以来不断研究和实践的主要课题。随着合作教育试验的逐步深入,对合作教育的方式经历了两次思想认识和观念的转变。

学校与合作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使双方进行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工”和“学”轮换进行,四年在校期间学生工作经历的总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学生毕业时既获得学历证书,又获得具有行业准入价值的职业资格证书。且学生在实习时从事的是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经营工作,企业对学生按正式员工要求和管理,并支付薪金。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都是经学校认定的,学生在企业的工作与其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密切相关,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察评价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企业要把录用和培养学生作为发展企业和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部分,企业对学生的录用是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决定的。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办学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办学模式,是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全面合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标志性内涵的体现。目前在这种合作中,中等职业学校是主动方,专业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其基本内涵强调学生学习与就业的结合,在这个结合中首先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开放性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新的课程体系与教材,建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搭建符合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学生工学结合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尤其是学生工学结合中一年顶岗实习,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学生一年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工作,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利用校企共同的资源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最好平台,使学生与实践岗位零距离接触,更有助于学生就业。

中等职业学校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基础,教育研究是推进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但同时,教育研究本身也要体现校企合作。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研究主要不是教育理论研究,更多的教育研究是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务实性研究。因此,学校重视教育研究中的校企合作,重视组建校企结合的教育研究团队建设,重视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过程的校企融合程度,重视校企合作在教育研究成果中的体现。学校在校企合作的教学团队建设中重视加强教育研究功能,在教学团队与教学成果评选中考虑校企合作因素,引导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教育研究,形成校企互动互学、互动互教和互动互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形式,是培养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近两年,我校倡导校企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一对一”,而是“多对多”,也就是说,学校可以与多家企业建立多个不同专业、多种不同形式的合作伙伴,企业也可以与多家学校建立多种层次、不同需求的合作伙伴,不局限在某一家企业与学校之间合作,而是根据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和特点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校企伙伴关系模式。例如:

——“学生到企业实习”模式

学校作为主体,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实训,企业接收学生进行短期的实习。因实习时间不同,分为三类:

1.走岗实习:在教学初期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或短期认识岗位实习。

2.贴岗实习:在教学中期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以辅助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3.顶岗实习:在教学的末期阶段,与企业签定学生就业协议,安排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岗位上工作,企业可择优录用学生。

——“校企联手专业建设”模式

由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承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制定、专业实训设施设备建设、教学内容与教材开发、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

——“企业向学校订单培养”模式

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建立企业冠名班,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

——“企业员工委托培养”模式

1.员工短期委培:企业选派在职职工到学校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提高性的知识或技能的培训或考证,师资可以是学校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的技术骨干。

2.员工半工半读:企业选派在职职工,在学校或企业建立学制培养的班级(高级技工班、技师班或高级技师班),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前提下,灵活利用时间和场地进行教学。

——“企业进校建立生产实习基地”模式

学校提供场地与师资,企业提供资金、设施设备与技术人员,共同建立生产实习基地。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和学校的实习学生身份进入基地学习;企业在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

——“校企人才交流”模式

1.学校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针对企业员工相关理论知识欠缺的问题,教师给工人上课,或与工人一起研究探讨生产中的技术知识问题。

2.企业技能人才到学校给学生或教师上课,传授生产现场经验,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同时,也使企业技能人才在学校获得系统培训的机会。

三、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议

——优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深度实施外部环境

国家要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供政策保障。发达国家近百年来实施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证明,政府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支持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保障。中国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国情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尽快制定实施工学结合的法律法规,明确工学结合各个主体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等,把工学结合纳入法律约束的范畴。还要结合已出台的有关政策,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不断把工学结合做实。

——激励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企业积极参与育人

职业教育是与企业联系最为直接的教育形式,人才的技能标准、素质要求源自企业的需要,企业作为技能人才的使用主体,有义务以自己的资源优势参与育人。学校在订单培养班级实行企业奖学金制度,除了学校的校内奖励外,企业设立数额不菲的奖学金,同时实行了淘汰制度,充分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工学结合大多是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而作为工学结合的主导方,学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寻找合作的契合点,主动履行教育服务社会的责任,以提供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人才服务等形式,赢得企业的信赖和支持,进而取得合作机会。

确立“依托企业,服务企业”的办学方针,我们坚持“双向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双赢原则,以人才和技术为纽带开展合作,满足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把校企合作作为一体化建设的载体。

——打破常规,创设“校中有厂、厂中有校”的新形式

学校已有订单培养、项目教学和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形式,其中顶岗实习是一种主要的校企合作形式。学校要求学生100%参加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同时,积极拓展订单培养的规模和人数,先后与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开设的“现代汽车班”和与SMC(中国)有限公司开设的“SMC试验班”等校企合作班级。新生一入校,就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组建校企合作班级。

——规范顶岗实习教学管理

我校历来重视顶岗实习环节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把实习作为强化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早在2009年,我校实行了两极化管理,建立实习学生资源库,学生必须参加顶岗实习,派遣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与企业带教师傅共同管理学生,使实习管理精细化。学校要求所有学生顶岗岗位和专业对接,并实施学校、企业、个人三方签约,同时学校为实习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等,确保学生的实习安全保障。

——实施效果和发展方向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校企合作的深化切实提高了我校学生的就业质量,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声誉和办学收益,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90.25%。毕业企业稳定时间在2-5年的比例在86%以上,企业满意和基本满意度达98%。

由于学校培养的学生上手快、对企业忠诚度高,受到企业的好评。不断有企业上门要求学校为其订单培养人才。目前学校满足所有专业订单培养的条件还不充分,在学校已有的加工制造类订单培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服务于企业的历史使命。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部分专业试点后,收到良好的实践效果,体现了合作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专门人才的优势,培养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专门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建设了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基地,已经形成了实施工学交替的“合作链”。在工学交替共同育人过程中,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活动,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双师型素质的养成;学生通过真实职场氛围的顶岗训练,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提升;学生提前接受了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熏陶,岗位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具有“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竞争力的提升。

四、校企合作的动力与阻力剖析

职业教育和培训要想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还有很长的路需要业内和社会各界共同探索,特别是政府、企业、学校应该如何运作才能推动校企合作?

例如:长期以来,企业习惯于从人才市场招聘工人,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快速招聘,补充用人的不足;缺点是所招聘的人员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不高。如果企业与技工学校合作培养人才,虽然人才成长速度慢,但是,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将会大大提高。中国的企业如何改变和提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不妨与学校合作,实行订单培养一般技术工人,进而共同培养高级工和技师,应该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又如,职业学校更应该努力转变观念,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新观念,一切以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为准则,致力于发挥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去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从而使学校成为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校企合作的阻力相当大。学校与企业的种种合作是表层的校企合作,并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究其原因:首先是国家在推行校企合作制度方面没有上升到立法层面,虽然一系列的文件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校企合作开展,但对学校和企业均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其次,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长远的人才战略意识,只满足于目前的生产效益。事实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主动营造环境和提供条件,与学校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才是解决企业高技能人才紧缺的有效途径之一。再次,很多学校的本位主义比较重,始终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角度去思考校企合作的问题,学校要转变观念,要从“多赢”角度考虑校企合作,即从国家赢、企业赢、学生赢、学校赢等多方面出发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缺少了任何“一赢”,校企合作都难以成功。

(编辑 吕智飞)

猜你喜欢

工学顶岗校企
盐工学人
——宋辉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