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适用人才 促进招生就业
2011-10-30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加强校企合作
培养适用人才 促进招生就业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创建于1952年,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北京市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志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226.8亩,在册学生6197人,教职员工341人。学校现有轨道交通技术、供用电技术和电气技术三大专业群13个普通中职专业,拥有轨道交通技术、供用电技术和电气技术三大校内实训基地,总面积为12669平方米。
学校紧紧抓住轨道交通业、电力行业和电气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急需的机遇,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思路,在内涵建设上下工夫,在强化特色上做文章,在提升水平上抓落实,在队伍建设上花力气,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四阶段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三个专业群,深化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投资9000多万元建设实训基地,全面改善了办学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办学规模达到了历史之最。学校坚持把订单教育做深做透、做精做强,订单培养规模、质量逐年上升,近几年,学校与22家企业组建了79个“订单班”,累计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通过“订单”就业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一半以上。北京电力公司、中铁十二局赴安哥拉电力技工班、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下属的供电、机电、信号、线路、运营公司、京港地铁有限公司、上海地铁、深圳地铁、神华集团、朔黄公司、内蒙古集通公司和三新公司订单班学生的表现得到企业的高度评价,成为我校最为闪亮的办学特色。
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得到上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获得了“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职院校就业质量100强”之首、“中国教育管理改革三十年——全国创新管理改革品牌学校”等荣誉;在2010年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上,我校学生参展作品获得一等奖;学校代表北京市在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介绍办学经验;承办了2010年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电梯安装维修工比赛。学校社会影响力、吸引力稳步提升,一直保持着“出口畅、进口旺”的良好招生就业局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0%以上。学校的品牌效应、辐射能力不断提高,与中西部地区8所中职学校开展合作办学。
一、合作创新工作机制,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学校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工作主线贯穿办学全过程、全方位,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与多家公司联合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为校企合作与交流搭建平台;成立了由双方业务部门负责人、企业技术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工学结合专业指导委员会,协调企业用人需求调研、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根据工作需要适时成立专题项目工作组,围绕职工培训、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合作项目开展工作;成立了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学校一线教师组成的订单班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订单班组建与教学工作。建立了校企年度工作会议机制、教师互聘机制、科研合作机制、兼职职业指导师机制,使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学校全面开放、企业深度参与”的校企共建、共管、共赢的合作机制,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校企深度合作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双方经过多年的共同实践探索,构建了具有轨道交通职教特点的“基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四阶段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以订单培养为纽带,按照基础平台学习、专业方向学习、订单学习、顶岗实习四个阶段,逐级推进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由校企双方参与的订单班教学工作委员会依据《订单班组建及教学工作流程》,共同对订单班的组建、教学、顶岗实习等全过程实行严格管理,为提高订单培养质量提供了保证。统筹双方教学资源,统筹安排学生的“学程”(校内学习)和企业“工程”(企业实习),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交替进行,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岗位技能有机结合,通过“8阶段交替”和“4+1交替”两种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零距离”接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缩短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期,学生毕业后即能上岗工作。
按照“四对接”的工作思路(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对接、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班级管理与车间管理对接、学生评价与员工评价对接)和“三化”要求(班级组织企业化、学纪要求职业化、考核评价工资化),对订单班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对学生实行工资制考核方式。订单班学生人手一本《准员工手册》,按“5S”标准自我管理,日清周结月考评,并实行末位淘汰机制。
三、合作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校企双方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工学结合专业指导委员会、专题项目工作组三个层面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组”,构建了具有我校特点的“基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四阶段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各具特色的三个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分别是:轨道交通技术专业群“双向双轨+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电气技术专业群“双核双证+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供用电技术专业群“220”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改革项目工作组”,双方共同组织实施了轨道交通技术、供用电技术、电气技术三大专业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改革,按照“五对接”原则,构建了“公共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订单课程+顶岗实习”四阶段课程体系。通过“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工作组”,按照两种模式(车间式、模拟仿真式)、五个到位(理念到位、方案到位、技术到位、设备到位和文化到位)、三项功能 (学校教学、企业培训、生产服务)的“235”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双方共同建设了地铁车辆驾驶与检修、地铁机电设备安装与维护、地铁供电倒闸、地铁信号等12个实训中心。通过“轨道交通技术专业创新团队”、“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创新团队”、“供用电技术专业创新团队”项目,按照“五个结合”(提高思想水平与业务水平相结合、钻研理论与参加实践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重点培养与普遍提高相结合、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实施“三项工程”(新人成长工程、专业技能提高工程和名师工程),提高教师“五项能力”(师德、德育工作能力、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教科研能力)的“535”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双方共同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能教会做、善于育人、结构合理、动态管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每年双方互聘教师达到20人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达到30人次,专业教师的“双师”比例达到了80%。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第一,加强“三风”建设,重点突出学风建设。校风、教风、学风体现了学校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统帅,她体现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办学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针对学风建设我校从2009年开始展开学风建设大讨论,先后针对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分别组织学生、教师、班主任和中层干部进行大讨论,通过讨论使大家达成共识。
完善《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在原来升留级的基础上,增加降级制度;修订学生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构建了“四段式”教育教学模式。第一段为第一学期到第三学期公共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即建立基础大平台,所有专业的课程完全一致。主要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对职业初步认识。第二段为第四学期到第五学期专业方向班分流阶段,由学生自己选择专业方向,通过选拔组建专业方向班。主要强化专业知识和对应的行业文化。第三段为第五学期到第六学期订单班组建阶段,根据企业需求通过考试面试组建订单班。主要按企业要求强化专业技能和企业文化。第四段为第七学期到第八学期顶岗实习阶段。
通过“四段式”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分阶段的奋斗目标,第一段的目标就是要进专业方向班,第二段的目标就是要进订单班,第三段的目标就是要找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单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的学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另外针对专业方向班和订单班构建了学生企业化管理模式。
第二,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文化,这是文化校园跳动的音符,是校园精神的外显形式,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每年开展技能大赛活动,包括初赛、预赛和决赛。每年召开田径运动会、环校接力赛、趣味体育活动周、艺术节、元旦联欢晚会等,在今年举办的学校第四十届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上,将近八十个班分别展示了自己设计的班牌,效果良好。连续八年参加教育部关工委组织的读书活动,有183篇作品在全国获奖,2010年高飞飞同学的作品《父亲的背影》获全国特等奖,今年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和教育部关工委的领导来校进行了调研,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学生社团在原有基础上成立了“手拉手”爱心社、以心理辅导为重点的“心和社”、以礼仪训练、礼仪服务为重点的“融曦礼仪社”以及专业社团。
第三,高度重视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环境文化体现的是校园特有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往往折射出学校特有的办学思想、育人目标、学校精神、校风教风学风和道德风尚等。学校高度重视环境文化的建设,每年投资几百万,对校舍进行维修,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设计建造了学校文化广场,使学校真正成为花园式单位。
第四,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特别是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注重与优秀其与文化的融合。从2009年下半年学校开始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首先学校下发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各班制定自己的建设方案,学校对各班设计的文字方案进行评比奖励,然后进行修改完善,再进行教室布置,布置完以后,学校组成评审组(包括校领导、学生科科长、副科长、年级主任)进行评比,每个班级出一个代表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讲解,评审组打分,最后进行奖励。暑假又组织了班主任研讨会,如何进一步深化班级文化建设,如何进一步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
五、通过内涵发展,促进就业招生
学校注重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了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2006年以来,有22家企业与学校组建了79个“订单班”,培养学生3000多人。2006年以来仅为地铁行业输送了1060多名“订单”毕业生,从事地铁供电系统维护、地铁机电设备维护、地铁车辆驾驶维修、运营管理等工作;为铁路行业输送820名“订单”毕业生,从事铁道供电、驾驶与维修和大型养路机械运用等工作;为北京电力行业输送了730多名“订单”毕业生;为SMC中国有限公司输送了200多名“订单”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招生,已经形成“出口畅,进口旺”良好局面。
(编辑 李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