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中阶段教育 学校招生统筹管理引领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2011-10-30山西省阳泉市招生考试中心

职业技术 2011年12期
关键词:阳泉市阳泉县区

山西省阳泉市招生考试中心

加强高中阶段教育 学校招生统筹管理引领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山西省阳泉市招生考试中心

山西省阳泉市成立于1947年,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全市面积4570平方公里,总人口132万。阳泉扼晋冀两省咽喉,是山西的“东大门”,煤炭资源蕴藏丰富,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教育发展源远流长,自古被称为“文献名邦”,先后培养出了“五四才女”石评梅、“两弹元勋”张沛霖、百度总裁李彦宏等杰出人士。阳泉市秉承“崇文励教”的优良传统,全市教育事业在新世纪创造了全省“八个第一、九个全覆盖”的辉煌成就,即所辖县区第一个实现了高标准“两基”达标全覆盖;第一个实现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全覆盖;第一个实现了省级示范高中全覆盖;第一个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网络终端全覆盖;第一个实现了农科教结合示范推广全覆盖;第一个实现了大规模开展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优质教育全覆盖;第一个实现了中小学新课程改革试验全覆盖;第一个实现了普通话推广普及和汉字应用基本规范全覆盖;同时还实现了学前教育普及满三年全覆盖等。2009年11月,阳泉市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十一五”时期,阳泉市高度重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一个覆盖城乡的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体系已初步形成,普职两类教育逐步走上了均衡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作为阳泉市招生考试管理部门,我们充分发挥导向、引领作用,为阳泉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通过编制和实施招生计划五年规划,调控普职两类教育协调发展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阳泉普通中等教育迅猛发展,一度出现了“村村办初中、乡乡办高中”的“红火”场面,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最多时达到近60家。从90年代开始,我市加大普通高中结构调整力度,压减整合普通高中学校,把有条件的转办为职业高中,到“十五”末期,全市普通高中压减到15所,中等职业学校扩大到17所,但招生状况仍呈现出“普热职冷”的趋势。2005年,全市共有19611名学生参加中考,其中普通高中录取8204名,中等职业教育录取2821名,普职招生比例为3:1。为扭转这一不良趋势,由招生部门牵头制定了《阳泉市“十一五”时期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计划五年规划》,提出在坚持做到每个县区办好一所普通高中、一所职业学校的同时,严格执行普高招生计划,不得突破当年省下达的规模轨制计划(每班不得超50人)。并规定,招生计划一经下达,各县区和学校之间不得进行调剂。这样就把当年初中毕业生的一半甚至一多半留给了职业学校。通过发挥招生计划的导向功能,使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得以协调发展,既基本上缓解了“普高热”带来的社会压力,又为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实行招生计划县域(学校)管理,引导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均衡协调

为了加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统筹管理,我市成立了“普通高中招生录取领导组”,组长由教育局局长担任,副组长为教育局分管普教的副局长和市招生考试中心主任(局党组成员),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招生考试中心,负责其工作的具体实施。该机构的职责就是统筹全市普通高中录取,规范高中阶段招生管理,严格控制过热的普高教育,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市针对普通高中招生跨县区“择校”的现象,制定出台了招生计划由市统一管理,按县域、学校划分的政策,严禁各普通高中学校跨县区招生。2007年,又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将优质普通高中统招生计划直接分配到县域内所有初中的中考招生改革,直接分配的比例逐年递增到招生计划的50%。对普通高中招生我们通过取消调节生指标、压减扩招生计划、坚持“四限”(限分数、限钱数、限人数、限时间)政策、规范普通高中学籍管理等措施,控制普通高中规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两个“集中管理”和一个“统一划定”。所谓两个“集中管理”,一是普通高中招生全市集中管理(包括统招生、扩招生),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均按我们市考试中心确定的录取批次和录取时间进行;二是招生与学籍相结合集中管理。具体做法是录取期间,由我们考试中心牵头,实施市教育局普教科与市考试中心合署办公,一次性完成招生录取和学籍注册。这样避免了录取和注册两张皮现象的发生,有效地控制住了普高乱招生的现象。同时“普通高中招生录取领导组”明确规定,没有经市招生考试中心统一录取的考生,学籍管理部门不得予以进行学籍备案。这样形成了招生部门和学籍管理部门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普通高中录取完毕后,招生部门和学籍管理部门分别向市纪委报送录取与注册数据,由纪检部门督察,同时各普通高中学校也公示录取与注册的学生名单,以便让学生、家长及广大社会监督。一个“统一划定”就是全市普通高中各个批次的录取分数最低控制线由录取领导组统一划定,同时坚持“宁缺毋滥、铁板定钉”的原则。生源好的普高学校不能突破本校计划而无限制地招生,生源差的普高学校也能因计划未完成而降低录取分数最低控制线进行招生。“十一五”时期,全市每个县区、学校的普通高中招生从未突破省给我市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留足了发展空间。到2010年,全市每个县区都有一所省级示范高中、一所省级合格职教中心,高中阶段教育从布局覆盖、办学规模、教学设施、教育质量等各个方面均实现县域间均衡发展。

三、通过实行灵活自主的招生政策,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

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我们在控制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同时,积极采取灵活多样、方便快捷的中职招生政策,全力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一是按照招生计划,结合县区、学校实际,分县区、分学校进行招生任务责任分解,招生计划到县、到乡、到校。同时我们每年都要对县及所属初中学校进行完成职教计划任务的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各县、校输送到各级职业高中、省内外中职、高职以及各级各类技工学校等除普高以外的人数。二是坚持实行“五个放开”(即计划、时间、分数、年龄、地域放开)招生政策及“随招随注”等灵活便捷的学籍管理办法。三是积极开辟普通高中学生转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渠道。如多年来,我们招生部门规定:中考时考生的志愿一经填报,任何人一律不得改动。在这个大原则下,为了引导考生合理分流,我们又实施执行了以下规定:考生第一志愿一旦填报职业技术学校,则不能再改报普通高中;而考生第一志愿填报普通高中,则可以改报职业技术学校。被普通高中录取的考生可以重新补报职业技术学校而不受任何限制。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已初步实现了由“重普高”向“普职并重”的过渡,“十一五”期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已由2005年的2821人增加到2010年6545人,年均递增幅度为18%;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比例由2005年的27%增长到2010年的48.1%,年均递增3.6%。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总数调整发展到17所,其中拥有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5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和职教中心7所。阳泉的中等职业教育无论从招生规模还是从办学质量上都实现了赶超发展、跨越式发展。

四、通过宣传中职教育发展成就与资助政策,吸引更多的城乡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为了扭转广大城乡学生和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认识,我们一方面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城乡的优势,通过各类电视媒体,以及组织各级各类中职学校深入县城、乡村和学校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展示我市中职教育的办学成就;另一方面,我们通过编印专门的宣传手册,积极宣传中职学生国家和省市资助的相关政策,近年来,我市每年都要组织2-3次中职学校办学成就集中展示活动,共出动广播宣传车近百台次,制作宣传版面近百平方米,编印各类宣传资料近30万份,确保各项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就读。通过我们的努力,全市中职学校招生中来自农村和农业县区的生源比例逐年上升,由2005年的不足40%增长到2010年的近80%,且生源稳定、流失率低,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

五、通过发挥招生部门的桥梁引路作用,创新拓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渠道、新模式

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招生考试部门与外省、外市学校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为外省市学校与阳泉本地职业学校之间“牵线搭桥”,积极引导职业学校转变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们共为市一职校、市交通职业学校、市技工学校和市工业学校等本地7所中等职业学校,与北京、天津、河北、江苏等4个省市的13所学校、企业,以及阳泉本地的阳煤集团、兆丰铝业等重点企业,组织牵线“联姻”17次,配合学校发展了订单培养、定向培养、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新的办学模式,使阳泉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和省内外就业市场得以充分结合,进一步推进了地区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如市交通职业学校与天津工业学校、连云港航空学校等联合开设了机械制造和航空服务专业,招生人数占该校当年总招生数的30%。2011年我们充分发挥招生考试部门的纽带作用,将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基地校北京自动化工程学校介绍推荐给我市广大考生、家长,在我们的努力配合下,考生、家长和该校双向沟通了解,2010年我市有50多名毕业生选择了北京自动化工程学校。再如阳煤集团技工学校,近年来已为地方乡镇煤炭企业培养技术人才近千名。目前,阳泉已建成汽车运用与维修、机械制造与控制、机电技术应用、采矿技术等省级示范专业(点)11个。其中,市交通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国家教育部、全国汽车工业协会确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市体育运动学校连续第二轮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左右。就业范围覆盖煤炭、化工、餐饮、服务、汽车修理等十余个行业,就业地域从阳泉和山西省内的太原、晋中等地,逐步拓展到省外的上海、天津、江苏、广东等9省(直辖市)16个地市。

总体来看,“十一五”时期,通过我们招生考试部门和全市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阳泉高中阶段教育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到2010年底,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59%。普职两类教育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良好态势:

——从招生规模看,实现了大体相当。2005年,全市19611名中考学生中,有8204名选择了普通高中,占到42%,有2821名到职业学校就读,占到14.3%,普职两类教育招生比例为3:1;而到了2010年,普通高中招收8420名,占到51%,中等职业教育招收7545名,占到48.1%,普职比为1:0.91。

——从资源配置看,实现了整体优化。“十一五”期间,阳泉各级财政先后投入上亿资金用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与办学条件改善,其中投入到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达3059万,全部用于各类职业学校、县区职教中心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共完成新建或改扩建任务2.6万平方米,装备标准化车间11个,添置近700万元的实训设备,进一步增强了阳泉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力。

——从布局覆盖看,实现了均衡协调。全市15所普通高中学校中,6所学校被评为“山西省示范高中”,而且均衡分布在全市所辖的两县三区。全市14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5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7所,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占到85%。阳泉已基本实现了每10万人口拥有一所普通高中和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县区分布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和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职教中心)。

——从生源结构看,实现了合理分流。普通高中教育在控制规模的同时,不断提升办学质量,高考成绩连续十几年稳定在全省领先水平,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5%以上。中等职业教育以“出口”带动“入口”,毕业生“双证率”、“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左右,吸引大批初中毕业生进入中职学校就读,实现了中考毕业的合理分流。

——从发展势头看,实现了齐头并进。在刚刚编制完成的阳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我们将进一步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在阳泉新区建设一个占地800亩的中等职业教育园区,打造新的职业教育发展“品牌”,与以新一中为龙头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形成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编辑 王旸)

猜你喜欢

阳泉市阳泉县区
阳泉农业 开辟“硒”望富路
山西农大共建阳泉富硒机构
阳泉市二代粘虫发生趋势预报
阳泉:绿色防控 统防统治
阳泉市文联扶贫采风活动
阳泉市成立药茶产业联盟
阳泉市重点工程
宽严相济管好市场——做好新时期县区市场监管工作的思考
新形势下县区人大研究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阳泉 草书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