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纸币与辛亥革命

2011-10-30陈建波

北京观察 2011年10期
关键词:公堂同盟会中华民国

陈建波

旧纸币与辛亥革命

陈建波

在我的收藏品中,有一张特殊的纸币,每当看到它,我都有种激动的心情,让我常常浮想联翩。它是辛亥革命成功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条件之一,同时它也是广大华侨热爱国家、心系祖国命运的见证,还是与中国致公党有历史姻缘的致公堂和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合作的历史见证,它就是“中华民国金币”券。

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清朝封建腐败无能的专制王朝,从1895年开始至辛亥革命前,先后举行了十次起义,而从事革命和起义的活动经费,几乎全部来自华侨。而且是靠孙中山先生飘洋过海,四处奔波,得到了海外华侨倾心相助,据估算,各方捐款总额约62万港币。先后发行过多种形式的债券和纸币,如“中华民务兴利公司债券”、“中国革命政府军债券”等等。“中华民国金币”券就是孙中山在海外筹集武装起义经费而发行的钱币,这种纸币,当地华侨称为“孙文银纸”。

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为了发动新的起义,5月孙中山先生再次到美国旧金山进行筹款。为了使筹款工作更加顺利,孙中山先生令同盟会员一律加入致公堂,而致公堂则开特别会,删除繁文缛节,优待同盟会员入会,以共同革命救国。双方各在《大同日报》和《少年中国晨报》上刊登联合布告,以示合作。致公堂的布告中提到:“孙文大哥痛祖国沉沦,抱革命真理,遍游五洲,驾抵金门,与众义兄聚集,倡议与同盟会联合,结大团体,匡扶革命事业,同盟会员热心祖国,全体公认其未进洪门者一律入围,联成一气”,“开特别招贤之礼,以示优待,尽释从前门户之别,翼赞将来光复之伟业”。

中华民国金币券(正面)

之后7月,孙中山先生即向致公堂提议组织设立“洪门筹饷局”,又称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对外称作国民救济局,专门负责为国内武装起义筹备军饷,并印刷一组名为“中华民国金币”的革命军筹饷券。孙中山先生亲自起草和颁布了《洪门筹饷局缘起章程》和《革命军筹饷约章》两个文件。在《洪门筹饷局缘起章程》一文中提到:“内地同胞舍命,海外同胞出财,各尽所长,互相为用,则革命大业之成,可指日而定也。”《革命军筹饷约章》规定:其捐数五元以上者,发给双倍“中华民国金币”券为执,民国成立之日,作为国宝通用,缴纳课税,兑换实银;捐助十元的,可列名为“优先国民”,他日革命成功,概免军政府条约之约束,而入国籍;捐资百元者,每一百元记功一次;捐资千元者大功一次,民国成立之日,照为国立功之条例,与军士一体论功行赏,捐资千元者还拥有向民国政府请领一切实业优先利权等等。

为得到华侨的广泛支持,孙中山同洪门筹饷局筹款人员不辞劳苦,风尘仆仆,辗转美洲温哥华、多伦多、维多利亚、纽约等地巡回演讲宣传,在海外华侨中引起极大的反响,得到广大华侨的拥护和响应。许多爱国华侨身在海外,心忧祖国,亲眼见到、亲身经历清王朝的腐朽没落和丧权辱国,接受了孙中山不以武力不能推翻清王朝的政治主张。上至富商,下至小商贩,纷纷慷慨解囊,倾其所有,不少华侨还向亲友借债捐献,许多工人将整月的工资都捐了出来,踊跃认购金币券,筹款行动大见成效。温哥华的致公堂还带头捐赠港币1万元。据统计,在其成立的一年时间里,仅美国筹饷局就筹得美金40余万元,是当时起义的主要经费来源,有力地支持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运动。不仅如此,许多华侨还追随孙中山投身到推翻封建帝制的伟大事业之中,成为革命宣传的有力鼓动者、革命经费的全力支撑者、革命起义的大力参与者,赴汤蹈火,前赴后继,义无反顾,舍生取义。故孙中山高度评价:“我海外同志,昔与文艰苦相共,或输财以充军实,或奋袂而杀国贼,其对革命之奋斗,历十余年如一日,故革命史上,无不有‘华侨’二字,以长留于国人之脑海。”

中华民国金币券(背面)

“中华民国金币”券是孙中山先生在一无政权、二无银行、三无物质抵押的情况下成功发行的,不仅说明海外华侨关心祖国,希望国家强盛的热切渴望,同时体现了孙中山本人的智慧和威望。

因此,孙中山先生在总结辛亥革命时期国内外志士仁人的主要作用时,曾经做了这样的概括:“披坚执锐血战千里者,内地同志之责也;合力筹款以济革命者,海外同志之任也”,“同盟会之成,多赖华侨之力,军饷胥出焉”。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时期,国民政府践行承诺,开门承兑金币券。但其筹集的款项绝大部分都属华侨义捐,并不要求兑换,一些华侨将债券付之一炬,有的不兑换而持券作为纪念,以示对革命事业的坚强支持。历经一个世纪的沧桑岁月,这种“中华民国金币”券无论在海外,还是在钱币收藏盛行的国内,已是难觅踪迹,我将好好保存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纸币,让这个关于华侨前辈们热爱祖国的故事永远传承下去。

作者系朝阳区政协第八、九、十、十一届委员、副秘书长,中国致公党朝阳区委原副主委,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 崔晨

猜你喜欢

公堂同盟会中华民国
19世纪中期吧城华人夫妇离婚案件探析
——以《公案簿》第八辑为中心
同舟共济,统一战线
论陕西辛亥革命中同盟会的作用
三尺公案”的由来
民国李剑琴及其《健与美》发微
1916年民国首次司法官考试
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
徐州奉亲庵楹联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