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肉牵拉活动对肌体爆发力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1-10-27张田敏陈文辉

运动 2011年10期
关键词:牵拉爆发力练习者

张田敏,陈文辉

(南京河海大学体育系,江苏 南京 211100)

理论与方法探索

肌肉牵拉活动对肌体爆发力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张田敏,陈文辉

(南京河海大学体育系,江苏 南京 211100)

牵拉活动所能够引起的生理效果,因牵拉的形式而有所不同。关于在准备活动阶段中使用牵拉活动的效应对于正式运动中的运动能力有何影响,特别是对于正式运动属于以爆发力为主的项目是会产生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目前的有关研究仍然存在分歧的结果。本文运用实证研究,为以上问题找出答案。

牵拉;损伤;爆发力

牵拉活动几乎成为现代体育运动必须要做的一项准备活动。现在有很多研究对牵拉活动的作用展开实验,但实验的结果有很多的分歧。作为体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更加了解牵拉活动对肌体的爆发力运动的影响到底是积极还是消极,并把理论知识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起来,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训练中去。

1 实验准备

1.1 实验对象

体育专业男生28名。

1.2 实验器材

跑步机4台、跳台1个、皮垫2个、秒表2块。

2 实验方案和过程

2.1 实验方案

2.1.1 无准备活动的测试——28人(统计身高、体重)先在测力台上进行数次试跳,双手叉腰以消除摆臂的影响。成功掌握后坐位休息10分钟,然后随即上测力台进行测试,共进行5次跳的数据,取其最大值。

2.1.2 牵拉活动后的测试(当天下午进行)28人分2组(14人/组),分别进行静力性牵拉的活动方案。第一组,伸膝屈髋肌群-跪撑后倒。倒至最大幅度后保持20秒,回复原位并休息10秒;进行20×1次的牵拉。屈膝伸髋肌群——坐位体前屈。方案同上。牵拉完后即上测力台进行测试。共记录5次跳的数据,取其最大值。第二组,方案除牵拉持续时间外其他均相同。持续时间为40×1次。着重记录,高度、功率。

2.2 实验过程

上午实验前,先仔细地向同学说明了实验的项目和实验的要求,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首先是热身活动,由于上午的实验是在不做牵拉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安排学生在跑步机上按学号的顺序依次进行跑步热身。热身后即到跳台上进行起跳实验。起跳过程必须双手叉腰,避免由于手臂动作,增加起跳技巧所产生的误差。起跳落地后双脚不要挪动,以防止不能产生数据。实验后的学生依次再测量身高和体重,以便得出数据供实验用。待上午全部测量后,记录每个同学的最好成绩以供研究。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上。

下午的实验相对复杂,由于分为两组,安排第一组留在实验室先做热身,热身顺序依然是按照学生的学号进行。然后到皮垫上进行20秒的伸膝屈髋肌群牵拉,结束后休息10秒,再继续进行20秒的屈膝伸髋肌群牵拉,牵拉结束后即上跳台进行跳跃实验。依次进行,直到第一组同学全部完成实验,再进行第二组实验,除牵拉时间由20秒变为40秒外,其他方案均相同。依次进行,直到所以同学完成实验。再记录下实验数据,即每位学生跳跃的最好成绩。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上。再将所有数据统计在一张表上,以供更好的对比作用。

3 结果及讨论

3.1 经过T检验发现,身高P值=0.85,体重P值=0.31。由于两个P值均大于0.01,所以身高与体重无明显的差异。因此实验中的实验对象的身高和体重对实验结果不产生实质的影响,可以不用考虑。

3.2 前后比较,经过T检验,P值均小于0.01,高度和功率都有显著的增高,说明20秒与40秒的牵拉肌肉对实验对象的爆发力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3.3 20秒与40秒的组间比较,经过T检验,高度P值=0.57,功率P值=0.98,两个P值均要大于0.05,说明20秒牵拉和40秒牵拉后的纵跳和功率也无明显的差异。

3.4 由实验数据的统计得出,20秒牵拉前的纵跳高度平均值及方差为52.8±4.8;20秒牵拉后的纵跳高度平均值及方差为55.1±3.6;20秒牵拉前纵跳功率平均值为33.7±4.1;20秒牵拉后纵跳功率平均值为33.9±4.2;40秒牵拉前的纵跳高度平均值及方差为51.3±3.3;40秒牵拉后的纵跳高度平均值及方差为52.8±3.3;40秒牵拉前纵跳功率平均值为32.4± 5.3;40秒牵拉后纵跳功率平均值为31.0 ±3.9。最值得注意的是,40秒牵拉后的功率平均值有所下降,是唯一的下降了的数据,说明40秒牵拉后实验对象的爆发力有所下降了。

3.5 组间比较,20秒和40秒高度增长率T值=0.04,P值=0.57,大于0.05,说明无明显的差异。20秒和40秒功率增长率T值=0.007,P值=0.98,大于0.05,说明也没有明显的差异。

通过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运动前的20秒至40秒的牵拉,对运动员的运动中的爆发力有有利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却没有明显差异。

4 牵拉活动的运动方案及其效应

4.1 牵拉活动的常见形式

目前所通行的肌肉牵拉形式,一般分为3种,即静力性牵拉、动力性牵拉和被动牵拉。缓慢、均匀地保持牵拉动作20 ~30 秒就是静力性牵拉,因为静态牵拉是缓慢进行的,不会引起被牵拉肌肉的牵张反射。动力性牵拉由一整套大幅度动作组成,主要特征是动作剧烈。被动牵拉运动是由一名同伴协助练习者来完成。有名的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法,就是双人结伴练习,练习者在受到被动牵拉的形式下结合了肌肉主动用力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就安全性比较而言,静力性牵拉相对动力性牵拉发生损伤的危险较低,因此更宜于应用。

4.2 牵拉活动的运动量

牵拉练习的运动量是一个在操作上比较重要的问题,运动量外在表现为在一定的运动强度下持续练习一定的时间。牵拉练习的运动强度由于个体差异而无法客观定量,目前一般用练习者的主观感觉评定,一些形容性的语言被用来描述练习时的感觉:“不伴有疼痛的紧张”“轻微的拉伸感”“牵拉感”“拉长感”“不伴有疼痛的显著的拉紧感”等。可以看出,总体上牵拉练习的强度是以实质性的组织被拉长感,同时又不至于产生疼痛感为尺度。

牵拉练习的运动持续时间方面,de Weijer 等报道对腘绳肌进行重复3次的静力性牵拉练习,每次持续30秒钟,次间休息10秒钟,能够增加肌肉长度,并且练习后肌肉长度增加的效应能够持续24小时,该长度增加效应的峰值在练习结束后的15分钟之内。对相同部位(腘绳肌),也有进行每次持续15秒的牵拉而能有效减少损伤的报道。由此可见,如果以增加肌肉伸展性和加大关节活动范围为目的,将牵拉活动安排在正式运动开始前的15分钟之内能够得到最理想的效果;静态牵拉的每次持续时间在15 ~ 30秒均可有效。

对于以增加柔韧性为目标的长期练习,ACSM在其发布的锻炼指南中称,牵拉活动应该动员大的肌肉和肌腱群,每周进行2 ~ 3次练习,每次练习时每群肌肉应进行牵拉至少4次。牵拉活动的运动计划可以从牵拉持续时间和关节活动范围两方面体现超负荷原则。其每个关节的拉伸姿势保持时间从开始练习阶段的10秒钟左右逐渐延长,甚至有达到60分钟者;练习的重复次数在3 ~ 10次之间;练习时的关节活动范围在可忍受的限度内也逐渐加大。

表1 近期的对于牵拉活动后运动能力变化的研究结果简表

4.3 牵拉活动的效果

4.3.1 增加肌肉弹性以减少运动损伤的效果在理论上,由于肌肉具有弹性和伸展性的特性,反复牵拉练习将导致其塑性变化,使肌肉长度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加大。在身体活动中,这种变化有可能使肌肉-肌腱部位的损伤危险减少。实际的报道证实了这一点。有研究表明,运动前的牵拉活动减少了新兵训练过程中肌肉-韧带有关的损伤和腰背痛的发生率。Shellock FG等在对有关的研究进行总结后认为,多数研究结果显示出牵拉活动对减少运动损伤具有积极的作用。

4.3.2 作为准备活动的牵拉对正式运动中运动能力的影响缓慢持续的牵拉活动,其效果是引起肌肉放松和伸展性加强。而对于随后的正式运动,特别是以爆发力为主要形式的运动项目而言,这一效应对运动者充分发挥运动能力和取得理想成绩并不一定产生正面的影响。至少理论上是如此。关于这一问题,近几年的有关研究一般是以纵跳、短距离冲刺跑以及在测力计上测得的某一关节活动时产生的最大力矩等作为指标,反映练习者在牵拉活动后运动能力,特别是爆发力的变化。

由表1可以看出,关于牵拉活动对爆发性运动能力的急性作用,近期研究报道的结果并不一致。总体上,存在着牵拉活动后最大肌力不受影响的报道,但也有牵拉活动对最大肌力或做功能力产生负性效应的报道,值得注意的是,牵拉活动对运动能力有正面影响的仅见于Jaggers JR的报道中在动态牵拉后纵跳功率有所增加。综合看来,牵拉活动对于爆发性运动能力的影响基本上未见正面效应的研究结果,而在牵拉活动对最大肌力或做功能力是否会产生负性效应这一点上存在分歧。对该问题,Franco BL的研究从牵拉活动的运动量方面似乎给出了线索。当静态牵拉的持续时间为20秒时,仅进行一次练习和进行反复2 ~ 3次练习后的肌耐力未见差异,而当牵拉持续时间延长到40秒后肌耐力出现了明显下降,进行PNF后也是如此。从操作上看,进行PNF时当练习者肢体达到最大活动角度时,辅助者将该姿势维持不变,练习者主动将被牵拉的肌肉用力,并与辅助者对抗6 ~ 10秒然后放松,辅助者就能将练习者的肢体活动范围再加大一些;也有被动牵拉10秒-主动收缩肌肉6秒-加大关节活动幅度并保持30秒的文献方法。可见,PNF的牵拉持续时间可能持续数十秒至更久。因此,随着持续牵拉时间的延长,牵拉活动对于爆发性运动能力的负性影响将可能变得较为显著。但该问题仍需今后的研究结果加以证实。很有意义的是,Taylor KL的另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与动力性准备活动比较,静态牵拉后纵跳高度和20米冲刺跑成绩下降,但在牵拉结束并随之进行了较高强度的专项技能准备活动后,前述的差异不再显著。因此,肌肉牵拉结束后,应进行一段时间较高强度的专项技能准备活动,然后再进入正式运动。

5 实验结论

通过对本次实验的研究,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肌肉牵拉的工作机制与效果。得到的结论告诉我们,运动前短时间的静力牵拉对肌体的爆发力运动是有一定的积极的影响的,但在短时间内的牵拉对爆发力的影响效果不是很明显。这一实验结论让我们知道,在爆发力项目运动前是有做牵拉运动的必要的,它不仅可以预防肌肉的拉伤之外,还可以增加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6 实际应用的建议

6.1 从总体上看,对肌肉进行持续的牵拉活动有助于缓解肌紧张,这已为实践证明并可以找到生理学依据,因此在正式运动后的整理活动中,进行牵拉活动对肌肉放松无疑有所助益,值得在实践中加以提倡。

6.2 牵拉活动所产生的增强肌肉韧带弹性、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的效应有助于运动中损伤的预防,这也为实际的研究结果所证实,因此在正式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中,进行牵拉活动对于预防损伤有积极意义。

6.3 具体操作时,从减少损伤危险的角度考虑,采取静态的持续牵拉活动比动态的振动性拉伸更为安全;牵拉的强度以练习者在不产生明显疼痛感觉的范围内进行最大努力的拉伸为度;每次牵拉的持续时间在15 ~ 30秒均可有效;每个部位的牵拉可重复进行3次或更多,次间休息10秒左右,在正式运动前15分钟内进行牵拉活动较为适宜。

6.4 对于以爆发力为主的运动项目,运动前的持续牵拉可能会对爆发力的发挥产生负面的效应,该点在实践操作中值得引起重视。为避免这一问题,将每次牵拉的持续时间控制在20秒之内可能是一个解决办法;另一个可能的办法是在牵拉结束后进行一些较高强度的专项技能准备活动,然后再进入正式运动。但这两点仍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

[ 1 ] 杨锡让. 实用运动生理学[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219.

[ 2 ]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 stretching. http://www.answers.com/topic/stretching-2.

[ 3 ] 陈彩珍,卢健. 牵拉运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 24(5):25-27.

[ 4 ] 邓树勋,王健,乔德才. 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9.

[ 5 ] Franco, BL, Signorelli, GR, Trajano, GS, and de Oliveira, CG. Acut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retching exercises on muscular endurance. J Strength Cond Res. 2008,22(6):1832-1837.

[ 6 ] 姚泰. 生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73.

G808.1

A

1674-151X(2011)09-027-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9.014

投稿日期:2011-05-15

张田敏(1985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牵拉爆发力练习者
小学生初学跳长绳小妙招
牵拉损伤对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影响的定量研究
发展少年儿童下肢爆发力的几种方法
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体成分与力量、爆发力、速度相关性研究*
3个“15秒”缓解颈部不适
“小垫子”在横箱屈腿腾越教学中的运用
热身中不同牵拉方式对高校网球运动员灵敏能力的影响
对我国男子体操专业运动员训练后牵拉放松方法的研究
2015中国植保市场最具市场爆发力品牌产品
“爆发力”背后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