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

2011-10-26卢金燕

职教通讯 2011年3期
关键词:在校生中等职业职业

卢金燕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

卢金燕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等专业学校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国家60多年来的政策变化来梳理我国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历程,从而总结我国中等专业学校办学的一些基本经验和规律。

中等专业学校;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

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60多年来,我国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中等专业学校不同发展阶段政策变化的回顾和追述,进而总结建国以来中专学校的发展历程与经验,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见证和梳理,更重要的是探讨我国中等专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更好地促进中等专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调整与整顿时期(1949年-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对旧有的中等专业教育进行了改造,建立了与新中国发展相适应的中等专业教育制度。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发展不仅受国家计划的严格控制,而且受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运动的影响比较大。

(一)整顿发展时期(1949-1956)

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一切都需要重新改造、调整和建设。正如毛泽东当时提出的我们必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等专业学校也不例外,一方面为了能够使中等专业学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积极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当时新中国对人才的迫切需要,所以,急需中等专业学校培养适合恢复当时经济发展的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在这一时期,国家努力整顿中等专业学校以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紧急需求,一改建国前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落后的状况。

基于上述原因,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中等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如1951年6月12日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曾昭抡做了《积极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报告,报告中指出:“目前,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以调整、整顿为主的,有条件发展的方针”。1952年3月31日政务院在《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中提出:“培养技术人才是国家的、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而大量的训练与培养中级技术人才尤为当务之急”。1953年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召开的各大行政区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在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这些文件主要是强调对人才培养方面的整顿;而随后几年的关于中专学校的文件又在教育质量整顿方面作了指示。如1954年6月7日高教部召开全国中等专业教育行政会议,高教部副部长曾昭抡作了《关于整顿改革中等专业教育的总结及今后工作的基本任务》的报告。此次会议决定:“今后我们中等专业教育工作的方针是:大力整顿发展中等专业教育,积极推行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同年9月26日,政务院发出《关于改革中等专业教育的决定》,《决定》规定:“今后中等专业教育应大力整顿并做有计划的发展”。从以上大量的报告及会议内容中不难看出,我国中等专业学校在这一时期进行不断地整顿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从1949年到1956年,虽然中等专业学校数量变化不是太大,但在校生人数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1956年,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数量增加到755所,比1949年的561所增加了194所,而在校生人数达到53.85万人,是1949年在校生人数的7倍。显而易见,整顿、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超常规扩张时期(1957-1960)

这一时期,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全国各方面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不久,胜利的喜悦使人们的头脑发热,开始在农业、工业等各方面提出了一些脱离实际的发展目标,这便是“三年大跃进”。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速度也进入了“大跃进”,特别是学校数量的增长超乎常态。

在这一时期全国各方面的数字都在大幅度攀升,1958年5月5日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提出:“积极的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争取在15年内,或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的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当然中等专业学校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量也同样在超常规的增长,从1958年到1960年三年间,其规模增长速度令人吃惊。1957年,全国中等专业学校数量是728所,在校生人数是48.22万人,而1958年全国中等专业学校数就增加到了2085所,在校生人数增加到108.35万人,到1960年,全国中等专业学校数由1957年的728所增加到4261所,在校生数由48.22万人增到137.74万人,学校数量是1957年的近6倍。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但是1960年的校均规模仅达323人,比1957年下降了339人。

(三)调整提高时期(1961-1965)

1958年大跃进不切实际的发展,加之1960-1962年我国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难以支撑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规模。因此,国家对当时中等专业学校过分追求数量而脱离实际的状况做了调整。在对学校数量的调整过程中,这一时期的中等专业学校办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提高。

1961年开始,国家花了四年的时间进行了大力调整,制定并颁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诸如,1961年1月,中共九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济的调整,教育事业也必随之进行调整。同年5月25日中央批准教育部《关于北京地区的高等学校及中等专业学校调整工作的报告》,提出“为了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压缩城市人口,支援农业战线,教育事业不要占用过多的劳动力,应该在连续三年发展的基础上,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结合生产,有控制的发展方针”。同年7月3日和12月17日,教育部先后两次召开中等学校调整的工作会议,确定“基本上采取毕业多少招多少的方针,保留中等专业学校1670所,其余学校均予裁并”。从这些文件的内容中不难看出,这时期,国家有关部门努力对招生规模和学校数量的发展状况做出有力调整,从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所以,1962年5月25日中共中央批发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调整教育事业和精减学校职工的报告》中提出,大幅度裁并中等专业学校,这次裁并的是1958年以后设立的条件很差的新校和少数布局不够合理、设置重复的老校,所有保留的中等专业学校,在今后五年内,改变过去的招生办法,即实行内招。中共中央在批示中还指出:“由于发展过快、规模过大,超过了经济的负担能力,特别是超过了农业生产水平,也超过了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条件、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批示还要求:“必须要下最大的决心,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对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进行进一步调整”。

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下,从1961年开始,中等专业学校的数量、在校人数明显大幅下降,到1963年,中等专业学校由1960的4261所裁并为865所,在校学生数由137.74万人压缩到32.07万人。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总理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现在,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已经全面高涨,整个国民经济已全面好转,并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所以1964年全国中等专业学校数量又有所增加,发展为1125所,在校生人数达39.73万人。

(四)全面倒退期(1965-1969)

1966年到1976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教育,中等专业学校也在劫难逃。这一时期我国中等专业学校各方面都呈现倒退迹象,教学设备严重短缺,特别是学校数量大幅度减少,在校生、毕业生寥寥无几,中等专业学校有名无实。

事实上1965年全国中等专业学校就受到影响,学校数量已经减少到871所,在校生39.24万人。当时大批中等中等专业学校被迫停办或改办工厂,教师和干部下放,大量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被毁坏或散失。全国有可容纳37万名学生的750万平方米的校舍被占用①。到1969年全国仅有685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只有2.32万人,比1949年的全国中等专业学校只多了124所,在校生比1949年减少了5.39万人,校均规模仅达34人。

(五)复苏时期(1970-1977)

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等专业学校的生命已危在旦夕,当时留下的中专学校比例很低,教育结构严重失调,职业教育被称为“修正主义路线产物”。基于这种情形,1973年7月3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和国务院科教组《关于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办学中几个问题的意见》的文件中强调:“要抓紧做好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整、规划、布局工作,根据需要和可能,有计划地适当发展”,所以到1973年全国中等专业学校就已恢复到1058所,在校生人数达26.43万人,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全国中等专业学校也已基本复苏,这时的中等专业学校由1969年的685所恢复到1461所,增加了2倍之多,在校生人数由1969年的2.32万人增加到38.55万人,增加了近17倍。

表1 1949—1977年全国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基本情况表 单位:万人

所以,总的来看,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中等专业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大跃进期间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脱离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盲目冒进,违背了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规律,加之在“文革”期间又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新中国成立近30年,我国中等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十分有限,1949年到1978年,30年的时间培养了264.04万人,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迫切要求加快发展中等专业教育。

二、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1998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人才需求的拉动下,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在数量、规模等多方面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一)恢复增长时期(1977-1985)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结束了“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招生制度。同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并实行全面对外开放政策。中等专业学校一方面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这一时期学校数量、在校生、毕业生数都得到了快速增长。1977年全国有中等专业学校1 457所,在校学生39.13万人;另一方面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强调改变办学单一化形式、强调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等专业学校快速发展。如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必须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指出:“中等教育要有计划地多举办各种门类的中等职业教育,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多方面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大量中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特别是1980年这一年间,国务院批转的《全国中等专业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国家批转教育部和国家劳动总局颁布的《关于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都强调,新时期中专教育的任务就是多办和办好中等专业学校,要改革中等教育单一化的情形,改革中等教育结构,改善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严重脱节的情况,做到有计划地稳步地发展,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提高打下坚实基础。1983年5月9日的《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四条途径之一:改革和办好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显而易见,相关部门的一系列会议及文件都在强调通过一些改革措施恢复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因此,这一时期在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的引导下,中等专业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快速增长。国务院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中提出:中等专业学校1985年招生50万人,在校学生数达到125万人。五年中专毕业生共计230万人。适当扩大财经、政法、管理、轻工、纺织、建筑等专业的招生人数。现实中等专业学校数从1977年的1457所增加到1985年的2529所,在校生是继1958年后第一次突破百万人数,由1977年的39.13万人增加到101.29万人,增加了近3倍,校均规模达到401人。

(二)快速发展时期(1986-1990)

经过恢复调整后,尤其是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之后,中等专业学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国家出台的文件对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目标、招生数量、人才培养模式都做了批示。

1986年4月26日颁布实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七五’期间,必须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多数地区各类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人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同时发展初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培训。五年内,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总共要培养毕业生八百多万人,比‘六五’期间增长一点五倍。”1986年7月,我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职业教育会议,会议前后制订了关于师资、中专学校设置暂行办法、经费、经济部门和教育部门加强合作等系列文件,为中等专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1987年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中等专业教育是一种成功的培养中级专门人才的制度。但现在中专发展缓慢,部分老中专已改为高等学校,余下的也很不稳定,中专一般不要改为专科、应该坚持办下去。”所以,从1986年到1990年五年间中等专业学校数量、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都是在“稳中求质、质中求稳”中增长发展的。到1991年我国中等专业学校突破三千所,达到3925所,这是继大跃进后的最高记录,在校生突破两百万,达到227.7万人,这也是建国以来在校生人数达到的最高值,同时,校均规模达到580人,比1985年增加了179人。这时期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有所提高,为了提高毕业生质量,国家对招生也有明确规定。如1990年11月25日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关于颁发《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就规定:“制定的招生计划,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学、生活条件保障,包括教育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师资力量、教学及生活用房、教学仪器设备等,以确保教育质量”。从1949年到1991年我国中等专业学校共培养了708.43万人。

(三)巩固提高时期(1991-1998)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2年国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开始积极的努力面向市场办学,发展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使得中等专业学校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进一步得以巩固提高。同时,国家就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制订了一系列针对巩固提高中等专业学校发展的方针政策,而且产生了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第一部职业教育法。

1991年《关于大力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制定相应政策稳定中专,支持它们深化改革,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积极发挥中等专业学校在同类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骨干作用。”所以,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纲要简称)。该《纲要》确定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等专业学校的基本发展目标。即“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不仅教育的规模要有较大发展,而且要把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再加上1995年4月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普通中等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优化结构,调整布局,不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中等专业教育的道路,学校总体规模要扩大,加强重点学校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省部级和国家级重点学校,从而带动整个中专教育的发展与提高,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另外,在1995年,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首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②。教师地位的提高有力地保障了学校的稳定发展。可见,国家从结构、布局上巩固中等专业学校建设,并从教师入手提高办学质量;同时,1996年5月15日国家颁布的历史上第一部《职业教育法》,不仅对中等专业学校的建设、发展做了原则的规范,而且为中等专业学校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以上一系列文件、法规及特殊政策都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中等专业学校发展的重视与支持。到1998年,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数再创历史新高,全国中等专业学校达到4109所,在校生达到498.1万人,校均规模1212人,学校数量是中等专业学校开始大力发展初期即1977年的近3倍,在校生是1977年的近13倍。可见,这一时期的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处于规模、数量和结构都稳步提高的阶段。

表2 1978—1998年全国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基本情况表 单位:万人

所以,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等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上述1978年到1998年间,我国在中等专业教育规模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20年培养的人才是前30年的4倍之多。但这一时期,由于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新旧体制处于交替时期,培养的人才大部分还是国家干部身份,其职业教育的特色并不明显。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国家机构改革和人事体制的改革,中等专业培养的人才从干部身份走向了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中等专业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新世纪全面发展时期(1999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为了适应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大量需求的要求,国家更加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等专业学校更加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一)调整改革时期(1999-2002)

国家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与高等教育扩招相适应,普通高中得以快速发展,与此相对应,从1999年到2002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出现了下降,中等专业学校发展面临困境,为此,这一时期国家加大了对中等专业学校调整改革的力度。

1999年我国开始进入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一方面,极大地刺激了普通教育的发展,普通高中的超常规发展,使得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各地为了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把一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高职高专或合并到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由1999年的161所增加到2002年548所。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也不断调整。199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的意见》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有的学校布局结构已经不能继续适应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及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严重制约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势在必行。”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到2002年,我国中等专业学校共有2953所,比1998年减少了1056所,在校生456.4万人,但校均规模达到1546人。面对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2000年10月19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专业学校管理体制调整工作中防止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流失问题的意见》的通知提出:“中等专业学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中初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基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支持下,统筹规划各类教育资源,在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防止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流失,已经改为高等职业学校的,仍可以继续举办中等职业教育。”同时,面对新的形势,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旨在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年3月21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拉开了新世纪中等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序幕。这一时期国家不仅对中等专业学校的布局、教学做出了调整,而且就中等专业学校如何办学及如何管理的问题上也明确的指示。诸如2001年3月8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要积极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办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职业学校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为职业学校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可见,进入新世纪,国家着重对不合新时期时宜的中等专业学校进行了改革调整。

(二)全面发展时期(2003年至今)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中等专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现了“技工荒”,在技能型劳动力市场的拉动下,2002年我国中等专业教育开始走出低谷而快速发展,尤其是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以来,中等专业学校在招生数量、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规模、教学方式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一时期,党和国家也更加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到5年的时间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不断下发文件,如2004年的《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的《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2006年的《关于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一系列文件都强调,要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结构调整工作力度,扩大招生规模,使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甚至更高些;还强调在全面发展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同时,要积极发展民办学校。可见,国家不仅要建设职业教育还要建设的又快又好,使其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得到全面发展。而2008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和2009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作了规定。从2009年起国家将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这一系列文件和政策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到2008年,全国有中等专业学校3846所,在校生817.28万人,这是建国以来在校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同时,校均规模也达到2125人。

这一时期,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完全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中等专业学校加大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处于规模和质量并重的阶段。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中等专业教育的发展,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职业教育投资的力度,学校的实习实训条件也明显改善,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建立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制度,职业教育的特色日趋明显,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处在全面发展时期。

表3 1999—2008年全国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基本情况表 单位:万人

综上所述,我国中等专业学校尽管经历了60多年的曲折历程,经历过“大跃进”的盲目,饱受过文化大革命的摧残,接受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洗礼,但这并不能阻止其前进的步伐,学校数仍由1949年的561所发展为现在的3846所,招生数由4.28万人发展为现在的303.78万人,在校生由7.71万人发展为现在的817.28万人,分别增长了6.9倍、71倍,106倍,在三类中等职业学校中处于主导地位。

注释:

①② 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G].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1]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G].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3]中国教育大事记_国内教育_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china/jydsj/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of Sixty Years:Secondary Specialized Education

LU Jin-yan
(The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Qinhuangdao 066004,China)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China in six years,the national economy has acquired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along with the new China's development.This text tried to sort out the sixty years'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econdary school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policy changes.Accordingly,to sum up basic experience and rules ofChina's secondaryvocational schools.

Secondaryvocational schools;sixyears’development;review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当代中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DJA090270)

卢金燕,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G710

A

1674-7747(2011)03-0011-07

[责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在校生中等职业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基于药学类在校生社会实践调查的人才供求探讨
职业写作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结构及变化趋势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