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声中的苦难记忆

2011-10-21孟凡港

中华文化论坛 2011年2期
关键词:祭祀自然灾害救济

孟凡港

[摘要]《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很多诗篇真实地记载了当时所发生的自然灾害,如旱灾、虫灾、地震、疫灾等,生动地描绘了灾害状况及受灾民众的苦难生活。为了祛除灾害,虔诚地祭祀天地神灵就成为时人经常性的一种活动。此外,政府对灾民施以救济也是一种祛灾救荒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诗经》;自然灾害;祭祀;救济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1)02-0051-4

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度,自古以来,水、旱、虫、地震、瘟疫等各种自然灾害频仍发生,对中华文明造成了巨大破坏。我们的祖先在与灾害不懈抗争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其状况的记录。如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很多诗篇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受灾民众的痛苦生活,为我们研究周代灾害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一、《诗经》中的自然灾害

西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干旱期,《诗经》中有关于旱灾的记录,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备受旱灾煎熬民众的苦难生活。《王风·中谷有蓷》描写了一位悲伤无告的妇女,在干旱大荒之年被丈夫遗弃,在走投无路的处境中,毫无办法,只好呼号、哭泣。正如《毛诗正义》所云:“夫妇日以衰薄,凶年饥馑,室家相弃尔”。全诗三章,每章开头都用山谷中干枯的益母草起兴,“中谷有蓷,暵其干矣”,“中谷有蓷,噗其修矣”,“中谷有蓷,暵其湿矣”。诗句中的“暵”、“修”、“湿”,都有“干枯”之意,是对当时旱灾的真实描述,更加凸现了那位妇女的不幸。《大雅·云汉》是一首描写周宣王祭神求雨的诗,通过比较详尽的叙写,生动地反映了西周末年那场严重的大旱灾,并抒发了周宣王因旱灾而愁苦的心情。正值需要雨水之时,然而骄阳似火,庄稼枯死,田地干裂。可是,仰望苍穹,“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毫无雨征。于是,内心焦灼的诗人发出了“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的慨叹。为了驱走旱魃,周王拿出了最珍贵的圭璧奉献神灵,“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可是,“圭壁既卒,宁莫我听”。语句哀惋凄楚,忧愤而又虔诚。然而,旱灾无法祛除,“旱既大甚,则不可推”,“旱既大甚,则不可沮”。凶暴狂猛的旱灾,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恢如焚”。这场大旱使周地变成了不毛之地、无水之区,山空川涸,禾焦草枯,畜毙人死,大地就像火烧过一样,没一点生气与活力。“涤涤山川”,“如悛如焚”可谓写尽旱魔肆虐之情状,同时也传达出诗人面对这种毁灭性灾害的痛苦、焦灼之情。这里已经无法生存,“昊天上帝,宁俾我遯”,老天似乎是要迫使人们逃离此地。人们在失望痛苦之余进行反思,“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既不是祭神不及时,也不是对众神不恭敬,并没有什么罪过,上天为何降灾加害呢?君臣上下继续祈雨,“鞫哉庶正,疚哉冢宰。趣马师氏,膳夫左右。靡人不周,无不能止”。但技穷未果,旱灾继续肆虐,人人忧旱而困窘憔悴。周王著力鞭策,希望臣子们“无弃尔成”,继续祈祷上苍。最后仰天长号,以亟求天赐安宁作结。统观全诗,作者对这次持久难弭的旱灾从旱象、旱情、造成的惨重损失及所引起的心理恐慌等方面作了细致的描写。这场宣王时发生的旱灾,虽然在汉、晋人的著作中有所记载,但大都是据此诗而来,零星简略,不似此诗具体、全面、深入,故该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虫灾是我国历史上三大灾害之一,害虫大量啮食以禾本科为主的农作物,给农业造成巨大损害。先秦时期,人们对虫灾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农业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灭虫方法。《小雅·大田》记载了虫灾及除虫方法:“去其螟媵,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诗中提到的螟、螣、蟊与贼,分别是指吃禾心、吃禾叶、吃禾根与吃禾节的四种害虫。如果农作物中的害虫不及时加以清除,“田稚”就将难保。除虫的方法,“秉畀炎火”,即用火攻,把害虫投入“炎火”中将之烧死。由于虫害在一定程度上不像除草那样可以完全由人工加以控制,所以先民又创造出被称作“田祖”的农神,祈求田祖消灭虫害,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反映了当时生产力落后情况下农民欲消灭虫害的强烈愿望。《诗经》这里所提到的火攻除虫法,被后世奉行沿用。如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山东蝗灾严重,名臣姚崇奏道:“《毛诗》云:‘秉彼蟊贼,以付炎火。又汉光武诏日:‘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蝗蜮,以及蟊贼。此并除蝗之义也。虫既解畏人,易为驱逐。又苗稼皆有地主,救护必不辞劳。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于是遣使分道杀蝗,终于扑灭蝗灾,保住了庄稼。显然,这受到了《小雅·大田》的启发。在各种害虫中,蝗虫危害最大,也最难消除。蝗虫长有翅膀,四处游飞,来去不定,其所到之处,庄稼被啮食,造成粮食减产甚至绝收,从而导致饥荒的发生。《周南·螽斯》就反映了当时的蝗灾: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螽斯,蝗虫的一种,李樗、黄檩《毛诗李黄集解》结合《豳风·七月》的“斯螽”解释道:“或言螽斯,或言斯螽,其义一也。”诗歌中每章前两句都描写出了当时蝗虫数量之多、灾情之重的情景:“螽斯羽,诜诜兮”,“螽斯羽,薨薨兮”,“螽斯羽,揖揖兮”。虽然此诗本意是借“螽斯羽”以比喻子孙济济,但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蝗灾的严重。

在我国历史上,地震灾害频发,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开始注意对地震的记录。《小雅·十月之交》记载了周幽王二年(前780年)的陕西岐山大地震,从那详尽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约略窥见到那场残酷的灾难:“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其大意是:雷电轰鸣又闪亮,天不安来地不宁。江河条条如沸腾,山峰座座尽坍崩。高岸竟然成深谷,深谷却又变高峰。诗人的如椽巨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历史上少有的巨大灾变图,把地震发生前的地光、地声,地震发生时的河水奔腾、山峰崩塌,以及地震之后地形地貌的沧桑巨变生动真切地描述出来。据史学家考证,《十月之交》所描述的这次地震,正是发生在周幽王二年(前780年)的陕西岐山大地震,《国语·周语》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三川竭,岐山崩”。

此外,《诗经》中还记有疫灾。如《小雅·节南山》云:“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僭莫惩嗟!”“瘥”即瘟疫,时人认为是上天所降,以致于“丧乱弘多”,民众无法存活,遂而“民言无嘉”。

二、受灾民众的苦难生活

处于灾害打击下的民众,缺衣少食,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会的动荡不安。《大雅·桑柔》就反映了周厉王时灾民受难、社会混乱的情景:“降此蟊贼,稼穑卒痒。哀恫中

国,具赘卒荒。”上天降下虫灾,田里庄稼都受到虫害而绝收,绵延田地一片荒芜。然而,执政者为政昏乱,只知聚敛,而不认真救灾,人民倍感痛苦。“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祸以烬”。祸乱四起,天下到处纷乱不安,百姓大量死亡。“於乎有哀,国步斯频”!诗人感叹民瘼深重,国家危难,为此大声向天疾呼日:“倬彼昊天,宁不我矜!”总之,在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下,百姓困苦不堪。《大雅·召曼》同样描绘了灾害之年百姓的凄惨景象:“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饥馑遍地,灾情严重;十室九空,百姓逃亡;土地荒芜,野草丛生。在天灾人祸交并的情况下,出现了人间相食的惨象:“戕羊坟首,三星在罾。人可以食,鲜可以饱。”在如此的困境中,民众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以暴抗暴,“维彼忍心。是顾是复。民之贪乱,宁为荼毒”;一是流亡他乡,“漫天疾威,天笃降丧。瘼我饥馑,民卒流亡”。《邶风·北风》则描写了饥荒之年,灾民在北风凛冽、雪花漫天的冬天,逃离家园,到他乡谋生的景象:“北风其凉,雨雪其雾。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灾民的悲惨之状,跃然纸上。

三、祛灾救荒

灾害发生后,当务之急就是祛灾救荒,《诗经》中所反映出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祭神祛灾,一是救济灾民。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其有限,面对无法战胜的自然灾害,人们遂对虚无飘渺的上天产生敬畏乞求心理,故祭祀成为祛灾最常用的方法。在民众看来,灾害的产生,多因人事阙失而为上天所降,所以人们应时刻顺从天命,不可违抗,“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日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维予小子,不聪敬止”。只有虔诚祭祀,神灵才会保佑世人,社稷的安宁方可确保,“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小雅·甫田》是一首祭祀土地与农神的诗歌,描写了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祭器中装满黍、稷等粮食,杀羊以为牺,并击鼓奏瑟弹琴,迎神赛会祭农神。祭祀场面如此之宏大,正是为了“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这种描写祭祀的情景在《诗经》中比比皆是,反映了周人浓厚的神学天命思想。

除了祈神保佑以消弭灾祸外,对灾民施以救济也是一种重要的祛灾救荒手段。早在周代,我国就确立了较为完备的荒政救济制度,《周礼·地官司徒》提出了“救荒十二政”和“保息六政”。《小雅·鸿雁》记载了周宣王派遣使臣救济灾民之事。周厉王时,由于天灾人祸,万民离散,不安其居。宣王中兴,派遣使臣四出招抚灾民返回故土,鳏寡孤独老幼各得其所。诗每章前两句以鸿雁起兴,“鸿雁于飞,肃肃其羽”,“鸿雁于飞,集于中泽”,“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表达了灾民的艰辛与哀伤,后世以“哀鸿”一词作为流民的代称,即从该诗隐深而来。“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描述了使臣辛劳奔波、救济贫民、鳏寡之人之状;“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则记述了使者巡察工地,为民建宅之事。虽然这种救济只是杯水车薪,但毕竟是个好的开端,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四、结语

总之,《诗经》是周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其中对旱灾、虫灾、地震、疫灾等自然灾害的记载,形象地再现了灾害发生时的状况,生动地描写了受灾民众的痛苦生活及其忧郁、痛苦、哀伤与凄惨的内心世界。陈寅恪先生曾感叹说:“上古去今太远,无文字记载,有之亦仅三言两语,语焉不详,无从印证。加之地下考古发掘不多,遽难据以定案。画人画鬼,见仁见智,日朱日墨,言人人殊,证据不足,孰能定之?”按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解决之道,惟有以“以诗证史”的方法。《诗经》作为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先秦典籍之一,成为我们研究周代自然灾害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猜你喜欢

祭祀自然灾害救济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三年困难时期的背景原因分析与思考
浅析《九歌》祭祀与戏曲之关系
辰河高腔传承谱系与科仪
28
私力救济的界定及其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