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面对灾难

2011-10-21

中华文化论坛 2011年2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汶川

今年5月,是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为科学总结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经验,深入研究灾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强“灾难学”学科建设和国际合作,做好北川地震纪念馆展陈工作,我于3月7至9日,率“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与灾难学研究中心”一行四人到日本内阁府了解减灾防灾情况,去神户震灾纪念21世纪研究机构学习考察。我们参观了人与防灾未来中心,与兵库县原知事贝原俊民及林敏彦先生等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交流。9日返回东京,10日启程回国。在回东京的路上,不时看到车厢视频报道日本在发生地震,10日凌晨还感受到宾馆在摇晃。11日传来震惊消息,日本发生了9级特大地震和海啸。我看现场报道,日本多年来的防灾训练发挥了作用,自救互救共救积极开展,民众在有序地疏散,不少人在排队等候给家人打电话。

灾难不可避免,关键是如何面对灾难。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实施“兵库菲尼克斯计划”,提出“创造性复兴”,注重加强科学技术融入城市建设和产业复兴,着力打造安全、放心的“幸福区”,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确保实施。我们在路过兵库美术馆时,看到正在举办小学生以减灾防灾为主题的绘画比赛。那些稚嫩而充满想象的作品,启示我们不断加强灾难教育,时刻树立忧患意识,对于国民心理素质的训练是何等重要。

汶川特大地震近三年,中国灾后重建创造了世界奇迹。当我向日本专家谈到四川4600多万人受灾,仅用100天时间就安置了1200多万群众,两年来对530多万户城乡住房进行维修加固和重建,

175万户群众从板房搬进了永久性住房,新北川县城已于春节前开城,他们感到惊讶并由衷敬佩。

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文化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救灾初期,文化以特有的抚慰心灵方式,稳定人心、安定社会。恢复重建中,城镇建设融入地域和民族文化元素,现代化公共文化设施遍布灾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有序推进,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精神家园建设如火如茶,灾区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民族文化和抗灾救灾精神已成为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生动力。实践证明,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加强文化建设是我们抗击大灾难、重建新家园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理性的思维、科学的态度、文化的自信,去面对灾难,就能浴火重生,从悲壮走向豪迈,战胜灾难,迎来创造性复兴和再生性发展。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汶川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安全”开会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防灾减灾(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地震让日本防灾食品热卖
汶川樱桃熟了
完形填空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