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年困难时期的背景原因分析与思考

2016-09-07卢梦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9期
关键词:自然灾害政策

【摘要】三年困难时期是指我国从 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本文通过史料以及相关历史著作,从主客观因素对三年困难时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由此进行一定的思考,有利于还原三年困难时期成因的历史真相,这对于正确认识历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三年困难时期 自然灾害 国际环境 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94-02

一、关于三年困难时期的概述

三年困难时期官方的表述主要是指我国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农业发展政策制定的不科学、恶劣的国际环境等造成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在1980年代以前,官方一般称1959至1961年为“三年自然灾害”,后来均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目前,我们大都是称之为“三年困难时期”,也就是说“三年自然灾害”与“三年困难时期”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实质上都是指的同一个历史时期。

二、三年困难时期的原因初步分析

关于三年困难时期形势的判断党内高层的认识是和而不同的。刘少奇认为三年困难时期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然而另一种认识则是认为主要是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影响,并不太认同刘少奇所说的“七分人祸”的因素。在“七千人大会”召开后,虽然毛泽东对造成三年困难的原因与刘少奇并未出现明显的分歧,同样认识到出现失误是因为经验不足,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在随后中央北戴河会议上严厉批评了把三年困难形势说成一团漆黑的“黑暗风”,觉得有些同志把形势看成一片黑暗了。因此“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往往被理解为仅仅是或者主要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其他的原因或者是次要的,或者就根本不是原因。这些认识放到今天来看,我们可以给予科学客观的回答,但在60年代,对困难原因的估计或多或少的受到各种各样局限性的影响。直到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三年自然灾害原因重新定性,对三年困难时期的原因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也就是目前最为权威的认识:“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目前来看,这个结论既有权威性也有其科学性,所有的党史、国史著作在总结三年自然的原因时,都是以这三点为依据的。

(一)自然气候引起——持续三年的特大严重自然灾害。三年的自然灾害应该是这三年经济困难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正如周恩来曾经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这样大的灾荒那是我们开国十一年所未有的,拿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二十世纪记事起,也没有听说过。”在五十年代末期十分低下的生产力状况下,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再加上建国初期综合国力较弱,遇到持续三年的如此特大严重自然灾害,出现经济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在现在看来,“三年自然灾害”依然是建国五十余年自然灾害史上是相当严重的时期,这三年受灾面积大大高于建国五十年来任何一个时期。由此可见,当时全国受灾的严重程度,自然灾害无疑是造成三年困难的直接原因。

(二)国际环境的影响——苏修的变脸及险恶的国际环境。1959年6月,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双方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1960年,苏联政府片面撕毁了同我国签订的600个合同。随后又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针对中国。国际政治斗争的加剧,使得全国都处于全力以赴炼“争气钢”。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政策便愈来愈脱离了实际。从1960年7月28日到9月1日苏联撤走其在华全部专家1390名,并终止派遣专家。苏联撤走专家使我国250多个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建设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加重了我国的经济困难。再加上1960年7月,赫鲁晓夫摧逼中国政府还债。斯大林时期苏联政府曾给予中国政府一些援助贷款。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其中大量贷款是购买武器的费用,赫鲁晓夫妄图以此卑鄙手段压垮中国共产党。赫鲁晓夫逼债,对中国的经济困难,无疑是雪上加霜。显而易见,为了还清苏修的债务,在赫鲁晓夫的压迫下,中国工业和国防事业的发展陷于严重的危机当中。资金短缺,只能从农业中挖潜力获取支援。这对于农业无异于又是雪上加霜,由此更大大加重了三年困难时期的严重性。,由此可见苏修当时对我国的政策也对困难时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大跃进”党和国家决策严重错误造成了三年困难情形的加剧。“大跃进”与三年困难时期发生有直接相关的错误,在1958年大办食堂中的“放开肚皮吃饭”,在安排1959年农业生产计划中的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以及实际工作中的超额征收统购粮,只有这三个错误对造成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农村局部地区粮食极度缺乏有直接而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1958年大办食堂中的“放开肚皮吃饭”也只能造成1959年上半年粮食紧张,刘少奇邓小平在制订1959年农业生产计划时又出现了重大失误。一面是播种面积减少,一面是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这年平均单产减少。这两个减少导致1959年的粮食总产量仅有3400亿斤,比1957年的3900亿斤减少500亿斤,跌到了1954年(3390亿斤)的水平。当然也有人认为,三年困难时期是1958年毛泽东提出一年粮食增加一倍的口号,因而导致各地掀起“浮夸风”,各级干部严重夸大、虚报粮食产量所造成的。由于施行统购统销的关系,农村除了口粮、种子、饲料以外的粮米全须上缴,而粮食则交由人民公社的公共大食堂负责,农民不能储粮。当中央派员到地方征收粮食时,是以地方干部上报的严重夸大的粮食产量来计算征收量的。征收量大大超出实际粮食产量,地方干部为了填补缺口,逼迫农民将原本应该留下的口粮、种子、饲料“三留”也全都上缴。于是各个农村的粮食短缺,公共食堂无米下炊,导致了严重的饥荒,有许多人因此被饿死,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反右倾”斗争导致了政治上的普遍左倾,对反映饿死人和浮夸问题的领导干部,则当右倾机会主义批判,说成是造谣、扩大化,是“给三面红旗抹黑”。这样颠倒是非,使左倾思想愈演愈烈,在干部中造成错觉,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使大家失去了辩别是非的能力,人人自畏,个个看领导意图行事,说假话成风,处处隐瞒、谎报灾情。究其原因,除了没有可遵循的先例这个重要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违背了客观规律和客观实际,效果和动机就不可能统一,必然造成劳民伤财的恶果。

三、对“三年困难时期”的思考总结

历史的正确与错误都只能是后人来作评判。60年代初毛主席就认识到了三年困难时期的原因,看到了一些政策出现的问题,他在亲自主持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条例(简称农村六十条)时,就对1958年以来农村工作进行了很多的纠正。尤其是承认了人民公社化是一个错误,这在重要历史文献可以查得到的。在他的倡导和带动下,我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调查研究活动,全党都认识到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也终于使我们党从把过去单凭政治热情和浮夸不实的材料所构想的许多错误观念和做法中走出来,尤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三年困难时期的认识也通过调查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纠正,也更能值得我们吸取教训,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摒弃浮夸的不良作风。

另外,我党对民主集中制的坚持程度影响着对三年困难时期原因的定性。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我们党的组织生活中要坚持的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就会使我们的政策更科学更符合民意。但是在60年代,人们的思想还没上升到那个层次。比如,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中央领导也确实认识到了民主集中制的危害,并且能够抓住破坏民主的倾向,进行分析犯错误原因,这在现在看来,也确实进步很大。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从这次“七千人”大会以后,民主集中制并没有在党内特别是党的高层政治生活中严格遵守和真正执行。薄一波曾指出,决策工作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尤其是我们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分析,决策的影响因素还是很多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历史的也有当前的,有国内的还有国际的,但是如何能够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我们在决策时要坚持的。

本文通过对三年困难时期历史的回顾,认真客观的分析了三年困难时期的背景分析,对于我们今天重新定位这个时期的背景,对我们正确科学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5年.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4]金冲及.《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5]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

[6]《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

[7]《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

[8]理性眼睛.三年困难时期(红歌会网)

[9]59~61年,连续三年的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

[10]美苏戴维营会议(历史上的今天网)

[11]张文木.重温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中国社会科学网)

[12]张北.大跃进”运动的决策问题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

[13]社科院媒体刊文反驳我国3年困难时期饿死千万人(新浪新闻)

[14]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启示[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15]不被理解的毛泽东(谈高、粟、彭、刘、林、周、蒋之平生...),天涯论坛

[16]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非正常死亡问题的若干解析,中国社会科学网

[17]张家康,毛泽东在“大跃进”运动中的纠“左”努力,《党史文苑:纪实版》,2009

[18]解倩,读《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有感-《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

[19]党内民主建设的脉络、经验与前瞻顾建键[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

[20]陈东林.《从灾害经济学角度对“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1)

[21]《三年困难时期形成原因探究》(互联网)

作者简介:

卢梦(1990-),女,广西百色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思想史。

猜你喜欢

自然灾害政策
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有些政策为何沦为“万分正确、十分无用”
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问题及对策研究
面对自然灾害我国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完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