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2011-10-16卫小强
李 龙,卫小强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150028)
一、研究理论基础
从已有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国或地区人力资本存量、教育程度或技术水平越高,则对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而实现人力资本投入量和投入质量的提高,则依赖于该国教育和科学研究投入的不断增加是密不可分的。发达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其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的结果。所以,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间的关系,更好地实现我国经济的均衡高速发展。
在早期人力资本理论中,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提出:“学习是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像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部分。”他指出,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生产劳动在全部劳动中所占比例的大小,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萨伊在其累积资本理论中认为,人们在教育和培训中的花费构成累积资本,同时提出了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是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国民体系》一书中阐述了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资本的投入有助于人力资本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谈到人力资本投资和其他资本投资的地位具有同等重要性,与其他资本相比,提高人的才能也属于重要的生产手段和生产要素。
在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中,舒尔茨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人对于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其特殊的地位,提高人力资本的水平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富裕有着根本的促进作用。贝克尔在《人才资本》一书中,通过对人力资本形成过程的深入分析,特别指出在职培训的重要性,他认为工人通过在生产中直接学习技术,固然能够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但这个过程比较缓慢,采取在职培训则收效更快。同时他还分析了正规教育的成本与收益问题,将人力资本投入也视为一种投资行为并具备一定的收益能力,系统而正规的培训,具有相当大的经济意义。
在当代人力资本理论中,卢卡斯通过对人力资本积累与溢出模型的研究分析,指出技术进步是教育部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溢出的结果,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居于核心地位,它的进步等同于技术进步。罗默通过对知识溢出与驱动模型研究论证,提出知识积累是现在经济增长的新源泉,但在该模型中并未提到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并于1990年在其模型中引入人力资本概念,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出现,最终罗默认为只有人力资本才能拉动经济增长。
所以,无论是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还是当代人力资本理论,人们都认为人力资本对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作为一个地区,就应当充分考虑人力资本这一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不断提高地区人力资源储备,实现人力资本的不断聚集与提高,从而更好地实现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现状与特点
为了描述中国各地区间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我们引入了2008年中国各省市人均GDP(见表1)。
表1 2008年中国各省市人均GDP 单位:元
表中GDP表示对应省/市的人均 GDP值。由表计算所得:东部地区总体GDP38 407.92元;中部地区总体 GDP20 490元;西部地区总体GDP15 420.5元。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呈现明显的依次下降的趋势,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也是相当明显的,那么引起这一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人力资本投入的不平衡性是导致这一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东部、中部和西部各省/市的人均GDP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的总体人均GDP水平依次下降。同时,在同一区域中各省/市的差距也是存在的,东部地区人均GDP最多的上海是人均GDP最少的广西的4.89倍;中部地区人均GDP最多的内蒙古是人均GDP最少的安徽的2.23倍;西部地区人均GDP最多的新疆是人均GDP最少的贵州的2.25倍。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是显而易见的,经济发展的差距是不容忽视的,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同时,在看到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增长差异性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们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东部地区在早期发展时就有着内陆地区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不仅有着中央宏观政策的支持,还具有港口贸易发达的航运交通,并且拥有着较高的教育水平,有着相对丰富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拥有比中西部地区更为丰富的人力资本,因而在改革开放中能够更加容易地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进而更快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后,带来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于个人和社会生活需求的层次也有所提高,而这种需求的改变也相应地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加快了地区工业化的进程。这种产业结构的变革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也进一步的拉大了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同时,东部地区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后,吸引大量人才的涌入,加剧了社会竞争,从而淘汰了一批相对劣势的人力资本,使得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人才的大量外流造成地区人力资本的匮乏和短缺,进而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后劲不足、发展缓慢、地区市场的相对滞后和不发达。
这些显性的特征,都围绕着人力资本这一重要因素而得到充分表现,所以人力资本质量的高低、储量的多少都为地区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各地区间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各不相同,这也使得不同地区间经济增长存在很大差异。在第一产业中,产业结构从技术水平低下的粗放型农业向技术要求较高的集约型发展,并向着生物、环境、生态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在第二产业中,产业结构朝着轻纺工业、基础型重化工业和加工型重化工业方向发展,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方向演进;在第三产业中,产业结构从传统型服务业向多元化服务、现代型服务、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发展。从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是我们发展的方向,从而人力资本在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中,其地位也日益重要。我国产业结构在东、中、西部分布相当明显,东部沿海地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导,而中、西部地区则第一、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产业结构的整体分布可以看出,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地区,其经济的发展要高于以劳动密集、集约型为主的地区。所以,地区间产业结构分布差异也是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而产业结构的发展核心与方向又是知识与技术,而知识与技术的发展又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发展程度。所以,归根结底,人力资本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GDP通常被认作对经济运行状态的最好衡量,所以我们将人均GDP作为反映某一地区经济增长的指标。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可以认为人力资本是集中在人本身的多种能力的集合,包括知识、技能、智力、健康、体力等,但其中教育状况与健康状况是决定人力资本拥有量的两个最为关键的因素。接受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拥有健康不仅是劳动者投入工作的基本保障,而且也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那么,对于教育状况,通常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衡量的标准,其计算公式是:平均受教育年限=6岁及以上人口接受学历教育年数的总和/6岁及以上人口的总数,其中,大专以上人口接受教育年数以16年计算;对于健康状况来说,一个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技术人员与服务设施的多少可以反映出该地区政府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多少,而投入的多少对于地区人民的健康保障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通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作为衡量该地区健康状况的一个指标。通过对地区教育状况和健康状况与地区人均GDP的相关性分析,来说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作用。
(一)人力资本的健康状况与人均 GDP的关系
为了说明健康状况与人均GDP的关系,我们引入了中国各地区的每千人口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与人均GDP的关系图(见图1)。
图1 中国各地区的每千人口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与人均GDP的关系图
由该图表可知人均GDP与地区卫生技术人员数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当一个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时,该地区的人均GDP水平也相应处于较高水平。不同地区间卫生技术人员的上下波动影响着地区间人口的健康状况,而人口的健康状况也相应地影响到该地区人力资本总体水平,进而对地区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人口健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储备优质的人力资源,优质的人力资源有利于形成较高的人力资本,较高的人力资本将有助于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提高地区人口健康状况不是一项短期的工作,这需要我们客观正确地认识它,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要从长远的利益角度出发,那样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人口健康状况对于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二)人力资本的受教育状况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为了认识了解人力资本的受教育状况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2009年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信息网提供的数据,并用数学方法计算得到全国各省市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表2以及各省市人均GDP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散点图,说明人力资本的受教育状况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见表2)
表2 各省市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 单位:元/年
通过表2我们可以计算出东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北京是年限最低的福建的1.41倍,此时北京的人均GDP是福建的2.09倍;在中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吉林是年限最低的安徽的1.19倍,此时吉林的人均GDP是安徽的1.63倍;在西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新疆是年限最低的西藏的1.82倍,此时新疆的人均GDP是西藏的1.44倍。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地区间的平均受教育限与人均GDP的变化呈现相同变化趋势,倍数关系同向变化,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高的城市其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越高,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由表2我们还可以计算出东部、中部及西部的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分别为8.89年与38 407.92元、8.41年与20 490元、7.36年与15 420.5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间教育发展状况依次递减,对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所以,地区教育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通过表2中的数据,可以绘制出如图2所示的各省市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散点图。
从图2中我们不难发现平均受教育年限高的城市,其人均GDP必然相对较高。散点图的变化趋势说明了地区经济发展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与该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的高低,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高低也正反映着该地区人力资本拥有量的高低。所以,一个地区人力资本拥有量的高低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增长水平。从现实的社会生产来看,教育程度的差异对劳动力的生产效率的影响是很大的,具有越高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对于先进的技术和知识能够在短期内学会并加以应用,这无形中就加快了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降低了由于技术知识的滞后而带来社会劳动成本的增加。劳动者以其丰富的专业化生产经验,对现行生产过程有着更高的熟悉程度,进而提高了生产率,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
图2 各省市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散点图
四、基本结论与若干建议
通过从人力资本的教育状况和健康状况两个方面出发,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增长水平进行横向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教育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说,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发展教育对提高人力资本在GDP增长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就健康状况来说,统计数据反映出健康状况的发展与GDP的增长呈正相关性,健康状况的波动曲线与人均GDP的波动曲线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所以,教育状况是经济增长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人力资本拥有量的多少对于地区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意义。
为了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实现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促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经营方式为主,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得经济增长。但是这种非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绝不会给我们带来长久的繁荣与强盛。所以,我们应当加快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以及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步伐,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应当逐步加快地区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积极推动产业模式变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落后的传统产业,尽快实现产业的优化与革新,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观点、科学战略进一步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技术的进步和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必将逐步取代生产要素投入的作用,成为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二)提高政府对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实现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加大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发展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重点培养高科技人才,义务教育决定了人力资本的数量,而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科技人才则决定着人力资本的质量。只有不断加大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投入量,才能切实保证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水平保持同步提高。同时,加快建设各地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地区人口的健康素质。从以上两方面抓起,逐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尤其要落实对地区中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地区,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以期更好的协调地区间的共同发展。
(三)调整人力资本结构,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东、中、西部地区各省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点各不相同,因此各省市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以市场、资源为导向调整地区产业结构、人才分布,实现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培养各层次的专业型、技术型人才,切实发挥有效的人力资本结构对地区发展的作用。进行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以此来帮助提升本地区内企业的竞争实力,完善和促进地区企业的健康快速成长。
(四)确立各要素均衡发展,实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协同共进
人力资本投资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间接投资,并是长期内才能见效的经济活动。而物质资本的投入则以增加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来实现生产力的提高,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这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投资方式,也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就能见效的经济活动。但是,我们不能只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经济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的同时,我们应当协调好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投入关系,正确处理彼此间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给予适度合理的调节,进而更好地实现地区内整个经济系统的稳态发展,实现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1]沈坤荣.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日本]速水佑次郎,[日本]神门善久.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第3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曼 昆.宏观经济学(第6版)[M].张帆,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范乾浩.论人力资本的内涵及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J].企业家天地,2009,(02).
[6]王宏玮.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15).
[7]王 鹏.台湾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2006.
[8]彭国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7.
[9]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
[10]余传贵.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评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09).
[11]邵云飞,高金鹏,唐小我.论人才资本与经济增长[J].2001,(10).
[12][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