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社区体育建设的主要特征与行动策略刍议

2011-09-28彭庆文

运动 2011年2期
关键词:教职工单位校园

彭庆文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当代大学社区体育建设的主要特征与行动策略刍议

彭庆文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进程中,大学社区体育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协调大学社区体育中的各方利益,有效地发挥大学社区体育的作用,大学社区体育建设应突出大学“单位—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的“三重性”特征,并根据此特证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

大学社区体育;特征;行动策略

1 前 言

就目前中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水平,大学所在的社区,其社区体育很容易形成以大学为中心的特点。也就是说,在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进程中,大学由于其在人才、信息、知识、场馆设施方面的优势,或客观或主动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余暇时间为活动时间,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学生、教职工、周边居民共同参与,自主性强,没有严格要求,学校有责任和权力进行直接监控、管理体育共同体已然在实践中形成,本研究称之为大学社区体育。大学社区体育主要由大学生的余暇体育、教职工体育、周边居民在大学里的健身活动三个部分组成,虽然自主性强、社会化程度高,但因其活动场所都在大学校园,要受到学校不同程度的监管,故而有大学社区体育建设一说。大学社区体育正积极推动着全民健身计划的进程,是当代大学体育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般而言,大学社区体育根据其服务对象的不同,由工会、校团委和学生处、体育部门、体育场馆管理中心共同管理,于是,如何让这三部分协调有序的发展是大学社区体育建设的主要内容。

2 当代大学社区体育建设的主要特征

2.1 转型期“‘社区体育’兴起,‘单位体育’转型,学生余暇体育社会化”催生了大学社区体育

总结其他学者的观点,“社区体育兴起”和“单位体育转型”有5个方面的主要原因。首先源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党和国家对社区建设高度重视的必然性,社区体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社区加快发展的同时,社区体育将会迅速发展;其次是由于经济体制变革要求单位全能功能的分解和专业性功能的强化,属于单位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范畴的“单位体育”受到了单位专业化功能限定、单位经济压力等方面的制约,其功能已经逐渐弱化;三是由于我国城市管理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但在三级管理——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中却没有体育管理的职能,我国城市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系统末梢,到区一级就直接跨到单位,实行“单位管理”,没有实质性地深入基层开展经常性、日常性的体育活动,难以实现群众体育的普遍化和生活化;四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既承担了宏观管理职能,又承担着微观管理职能,“管办不分”,政府、单位行政职能的强化和扩大,抑制了民间体育社团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导致体育社团发育不足,依附性强,缺乏独立性;五是由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体育需求在不断增长。

在上述5个方面的因素一起作用下,也就是当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难以在原单位得到满足,政府不再提供更多具体基层体育服务,民间体育团体也不能及时给予强有力支持,社区体育又适时受到重视时,人们的体育利益取向就开始由单位转向社区,社区体育就成为人们满足体育需求的重要途径,逐渐成为社会体育的主力军;但同时又因为社区受多年“社区单位化”的影响,社区体育的软件、硬件条件都十分匮乏,社区体育的发展过程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展社区体育还必须借助单位现有体育资源,实现体育资源共享。

从社会体育发展总体上看,随着“社区体育”的悄然兴起,“单位体育”在社会体育发展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单位体育”开始向社会化方向转型,单位职工的体育逐渐向社区体育延伸的趋势也是明显的。

以往的大学体育实际上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大学生体育;二是教职工体育。其中,教职工体育被作为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划归“单位体育”,按“单位体育”的模式进行建设和管理,学生体育则归口于学校体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作为一个单位,同样由于资源有限和专业化要求,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全能功能的分解,部分非主要职能转移给社会、社区是大势所趋。同时,大学作为其所在街道社区的一个单位,也义不容辞地要加入到社区建设中。这样一来,大学“单位体育”模式进行的社会化改革,就其发展趋势上说,应该也会逐渐融入社区体育。但是,由于大学的体育资源在其社区的普遍优势,大学所在社区的“社区体育”目前还得主要依靠大学实现资源共享。所以,尽管大学教职工体育已经逐渐延伸至其所在社区的社区体育,但其主体部分仍会在校园内。同时,大学“单位体育”也会因为是所在社区的社区体育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会按“社区体育”模式进行社会化改革,比如行政管理型的组织形式已经逐步让位于各种体育协会、俱乐部等民间自治组织团体,工会体育部门更多地进行计划、宣传、评价等宏观调控活动等,整个大学的“单位体育”已经表现出“多质性和自主性”等社区体育的特点。这样就造成教职工体育的组织形式既还有旧的“单位体育”的痕迹,又涌现新兴的“社区体育”的影子,两者相辅相成,可以改称之为“教职工校园社区体育”。

而大学生体育中的一部分,由于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如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已经自发地或个体或群体地以大学校园或就近社区体育设施为活动场所,在余暇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在组织形式和活动范围以及资源获取方式来看,已经明显表现出“社会化”特点。这一部分人群的体育活动在以往学校体育工作中常以“群体”概括,也有人称之为大学生余暇体育,又常常因为计划性弱而被忽略。在本研究中,为了以示与正式体育课程和正规业余体育活动的区别,把它们单独列出来,其中在校园活动的一部分,称之为“大学生校园余暇体育”。显然,它们仍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

另外,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作为内在动力,促使大学体育应不断地主动寻找机会与谋求合适的方式为社会体育服务。在新的时期,大学体育作为大学组织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不仅在硬件体育场地设施上不断完备,体质监测系统也得到了重点建设,而且在人才方面也汇聚了大批一专多能的高级体育教育人员,这就为大学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拓展自己的职能,辐射、带动周边社区体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整个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结构重整、大力发展社区体育的进程中,大学作为社区的一分子,利用其体育资源优势,为社区体育发展服务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于是,向周边居民开放体育场馆、进行体育培训等,使周边居民得以在校园里进行体育活动就成为大学体育中一项新的任务。这部分活动可称之“周边居民校园体育”。

有学者总结,社区体育的本质特征为:它是区域性体育,区域范围相当于基层社区;它是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体育;它以本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条件;它的宗旨是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根据社区体育的这些本质特征,“教职工校园社区体育”和“大学生校园余暇体育”以及“周边居民校园体育”就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校园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条件的、新的校园体育组织形式——“大学社区体育”(图1),它几乎具有社区体育的所有特点:多质性与自主性、区域性与余暇性、健身性与娱乐性、公益性与社会性、松散性与自治性、弱竞技性与非正规性、义务性与低廉性。相比以往的单位体育、学校体育,这种以校园为基础的社区体育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自主性”和“自治性”。

图1 大学社区体育的组成

2.2 大学的社会职能、组织建设的需要和体育资源供给能力促成了“三重性”的大学社区体育

市场经济条件下,全能单位解体,“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单位在外部竞争压力下,把一些非专业化的功能转移给社会、社区,提高单位的运行效益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这种功能分解,并不是一味地把所有非专业性的社会功能分解掉,应把握一些基本原则,既要从单位本身利益出发,根据自己的能力,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要对自己核心目标存在巨大价值的非生产性功能要进行细致的权衡利弊,不能轻言放弃或弱化。同时,要从国家利益出发,在单位的社会整合作用逐渐弱化,新的社会整合体系尚未形成,出现社会离散、社会失序、社会失控等现象的时候,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根据自己的能力,继续主动承担部分社会整合、调控功能。

现代大学的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从排序上也决定了它们的重要性顺序,办学必须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大学社区体育建设必须首先满足高级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满足“大学生校园余暇体育”和“职教工校园社区体育”的需要,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再竭力满足“周边居民校园体育”的需要,这也符合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文化部1997年4月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第三条、第十条、第十七条的精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民间资源、发挥自助力量、走出学校,是大学生余暇体育和大学单位职工体育发展的趋势。同时,周边居民的体育活动渗透到校园,也是一种发展的必然,一定程度上它还是大学体育的责任和协调大学公共关系的任务。“校园社区体育”不再等同于其原来意义上的“单位体育”。但对大学的组织建设而言,大学是教育和科研机构,大学生和教职工是大学的主体,大学生余暇体育和大学单位教职工体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大学教职工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大学组织的社会职能的完成,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直接关系到大学组织文化、育人文化的塑造和培育。在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相互蔓延、互相交织的时候,必须树立首先维护主体成员的身心健康和校园体育文化的理念。在社区体育相对资源匮乏,大学生、教职工的身心健康、体育意识还需加强,而大学组织又有相当的能力维护其自身原有组织形式的时候(比如旧的大学生“群体”活动、单位教职工体育),“大学生校园余暇体育”和“教职工校园社区体育”就应该在克服原有体制弊端的情况下,发挥原单位体育的优势,继续制度化地维护其促进教职工、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功能,继续制度化地保持其原“群体活动”“单位职工体育”的某些特点,突出其不可忽视的整合大学组织文化的重要功能,具体表现为:通过体现主体的福利性和资源的封闭性、过程的教育性等原单位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特点来激励和保证大学生余暇体育、教职工体育的开展以及凸现大学生、教职工的社会身份定位,增强组织认同和纯洁校园体育文化。

就后者而言,单位社会一旦形成,则自然产生了体制内的社会分层与社会身份,也就是说单位身份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其社会身份。大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是由大学教师、学生以及校内行政人员组成的事业单位社会,大学教师的身份在制度层面上是由国家计划部门的劳动人事编制基数实现的,一旦进入合法编制,那么除意外原因,将永久性地与既定的工资福利待遇相联系,从而表明相应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在社会层面上,教师是崇高的、受到人们尊重的职业,教师具有强烈的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知识分子更看重精神上的满足,大学教师可以从与其身份定位相一致的组织和社会关怀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在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现实中需要更加强调。因此,为更好地增强大学教师身份的自我肯定和社会认同,继续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福利性的教职工体育来增强组织凝聚力,突出其“身份”意识是大学社区体育要注意的方面;大学生其实也是大学单位的一员,其受教育者和未来社会高级人才的身份更需要办学者有心呵护,除了同样享受单位体育的福利以外,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教育性”是大学生校园余暇体育仍不可缺少的特点。另外,以往的单位社会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单位构成,单位各自拥有的资源只有单位体制内的成员才能够享用,对体制外的成员有一定的排斥性,享用这些资源一定程度上也凸现了单位体制内成员的身份,增强了体制内的组织凝聚力。就大学仍然有限的体育资源而言,如果在校园社区体育继续一定程度上有意识地维护这一特点,大学内的学生与教师作为体制内的主要成员,相比组织外成员,可以更加全方位地使用各种体育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可以达到促进增强组织认同、凸显其组织身份的目的。同时,实践也表明,这种封闭性也可以相当程度地保证校园体育文化的纯洁性。

所以说,大学社区体育除了具有社区体育“自主性、自治性”等特性外,还应该根据大学的社会职能,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应该根据大学组织建设需要,一定程度地保留原大学单位教职工体育的福利性、大学生余暇体育的教育性;根据大学体育资源的有限性,又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封闭性等。总之,要体现出单位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相互交织、有层次且共存一体的“三重性”特点。

3 当代大学社区体育建设的行动策略

3.1 继续鼓励和组织广大师生参加各种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虽说现阶段人们的体育意识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大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职工和大学生余暇时间的体育锻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他们的身心健康还需要极大的关注,加强体育锻炼、增进健康既是他们的权利,同时也是义务。大学在满足其体育需的同时,也还要想办法,发挥组织影响力,敦促他们参与体育活动。比如,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和奖励措施,鼓励参加体育锻炼;加强制度化的体育组织管理,如经常性组织进行各单位间体育竞赛活动,把各个基层单位教职工的体育锻炼活动和各个系部学生的余暇体育活动与单位日常的行政管理绩效联系起来等;同时,也要注意改变以往比较单一的体育竞赛的形式,以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普适性的体育活动为内容;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情况下,鼓励或组织师生参加校外社区的各种体育培训和体育服务,扩大体育资源等。

3.2 大力发展校园体育社团,形成“多元一体”的体育组织管理体系

大学校园社区体育具有“自主与自治”特点,无论是大学生校园余暇体育还是教职工校园社区体育,大学体育对他们的管理都应逐渐转向宏观调控。这样,在个人与学校组织之间就需要有大量由于兴趣相近、关系较为密切的体育群体来组织体育活动。由于以往的体育群体组织大多独立性不够,依附性强,这就需要注意发展实体性的校园体育社团,比如鼓励组建各种体育协会、俱乐部等。在补充了这样一批实体性的体育社团之后,校园社区体育就会形成一个既多元化又统一的体育组织管理体系,这是与现代社会体育多元化需求特点和大学管理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形式。

3.3 以体育场馆开放制度为纽带,协调各方体育利益

大学校园社区体育由于存在多个组成部分,并且分属不同的利益群体,有限的资源往往会使得各利益群体间发生冲突,协调这些群体的利益、体现大学校园社区体育特点的关键往往在于体育场馆的开放制度,因此要予以格外重视。比如,在时间上,分成小段,不同时段面对不同的群体;在费用收取上,对学生、教职工、周边居民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当然对他们的体育服务都是公益性的,场馆使用费用都比较低廉,甚至对大学组织成员还带有不同程度的福利—笔者注);在活动场馆上,根据场馆的利用率和承受能力,对不同的人群也选择不同的开放程度,有些对所有群体开放,有些只对教职工开放,有些不对外开放等。

3.4 培养业余体育骨干,增加简易体育健身设施

大学校园社区体育个体性强,除了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各种群体自发的体育活动外,还存在有大量个体、小群体的松散、自主的体育活动,就近就便是这一类体育活动的突出特点,比如研究生体育常常就是这种状况。针对这种特点,需要有意培养体育骨干,带动寝室、实验室、科研小组等小群体参加体育活动。实践证明,这对敦促个体参与体育锻炼有很好的作用。同时,在校园的很多小的空地、宿舍周围设置简易体育健身器材,可以减轻体育场馆的压力,方便个体不同的体育健身需要,这种办法,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已经逐渐受到重视和普遍采用。

3.5 坚持以体育文化传播为主的对外服务,谨慎对待“创收”

大学的社会职能要求大学校园社区体育承担大学体育对外体育服务的任务。大学体育对外体育服务有多种方式,比如开放场馆、技能培训、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派出体育专家指导社会体育工作等。因为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相比,主要优势在于其体育文化资源,这不仅仅表现在体育场馆设施上,更重要地是在思想意识和方法手段上,大学体育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就应该主要定位于有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播,这也是大学引领社会新职能在体育方面的表现。同时,大学的组织属性决定了“公益性”是完成这种体育文化传播的基本特点。

在各种对外公益性的体育服务过程中,应谨慎对待“创收”。“创收”是在各部门的对外服务过程中,通过收取一定的费用,增加本部门收入的一种普遍现象。首先得肯定,即使是在公益性的对外服务中,根据消耗情况,收取一定的费用来补贴成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收取多少、谁来收取、收取的费用如何处理等都是一个“灰色地带”,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可供参考、比较完善的制度,各校各行其是,组织关系也不顺畅,容易造成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本部门的主体工作。大学校园社区体育的“创收”在不少学校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但对于目前种种“创收”模式,往往莫衷一是。因此,在创收问题上,应该肯定“创收”的积极意义,但必须要看到它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要在不影响大学体育主体工作和教师工作作风的情况下,谨慎、细致地对待各种“创收”。

4 建 议

目前大学校园社区体育建设仍然在发展大学社区体育的意识依然淡薄、大学社区体育建设理念模糊、组织管理中职责不清,资源不足同时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笔者建议:(1)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的宣传,加强社会体育发展趋势的学习和研究,加强校园社区体育建设的意识,主动联合社区,共同推进社区体育的发展;(2)认真分析学校及周边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根据自身能力,制定较为完善的大学校园社区体育建设规划,有重点、有层次地发展大学校园社区体育;(3)在注意发展多元化的大学校园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的同时,要加强信息沟通,要有专门的组织来统一协调各方面的需求,努力使校园社区体育既丰富多彩,又井然有序;(4)通过广泛吸取社会力量,充分挖掘校内体育资源,提高校园体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同时,加强规划,统一、专门管理,择机提高对外场馆开放程度,加强体育闲置资源的有偿利用;(5)设立大学社区体育综合管理办公室,隶属学校体委直接领导,由一名校领导主管,成员应包括体育部门、工会、学工处、团委、后勤、各系部以及街道体协等单位组成,下设各单项运动组织,如各单项运动协会、俱乐部等,明确责、权、利关系的基础上,具体实施与管理校园社区体育活动的一切事务。

[1]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建军,仇军,樊恒学.我国“单位体育”的过去和未来[J].体育学刊,2004,11(5):13-17.

[3]赵霞,王帅.我国职工体育的兴衰剖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6(2):16-17.

[4]彭庆文.当代中国大学体育实践发展的新动向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视角转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650-653.

[5]罗湘林.“学区体育”的理想构建与“场域”分割的现实困境[J].体育学刊,2008,15(5):50-54.

[6]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G812

A

1674-151X(2011)02-001-04

投稿日期:2010-08-10

彭庆文(1969~),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普通高校体育。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2.001

猜你喜欢

教职工单位校园
渭南师范学院“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教职工书画作品选登(一)
适应脱贫攻坚新形势,加快构建服务农村中小学教职工保障体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长度单位
浅谈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An Account on “Yoknapatawp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