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国土资源可持续管理评价研究
——以西双版纳州哈尼族为例
2011-09-27韩斌
韩 斌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国土资源可持续管理评价研究
——以西双版纳州哈尼族为例
韩 斌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解决当地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资源。本文分析了西双版纳州哈尼族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土地资源管理内涵,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尝试对其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进行评价,并结合当前形势分析其面临的挑战。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西双版纳;国土资源;可持续管理
全球性环境变化已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国际社会正在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当地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技术保障,为解决这些严重的问题提供了路径,日益得到重视和推广。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人口占70%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仅占全州国土面积的12%,其他土地大多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场所。在这些场所中,受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传统保护的森林,如龙山林(神山林或坟山林),就起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周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因此,研究西双版纳各少数民族对土地资源的传统管理,对于合理保护和利用当地土地资源,实现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西双版纳,傣族主要居住在平坝地区,而哈尼族、基诺族等多世代居住在山区。笔者选择西双版纳州第二大少数民族哈尼族进行研究。
一、传统文化下哈尼族对土地资源的管理
哈尼族是典型的山地农耕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国土资源(尤其是土地和森林)管理的传统文化知识,并把它纳入整个村社管理体系中,用族规、寨规和宗教来规范所有人的社会行为,使当地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村社的可持续发展有了牢固的社会基础。哈尼族根据土地资源的特征和用途,将整个村社的土地划分为村寨、森林、轮歇地、水田、沼泽地(水体)五种类型进行统一管理。平坝开垦为水田;村寨则建于平坝四周的山腰和山凹平坦之地,寨后寨周森林作为水源林和风景林,严格加以保护;而轮歇地则划在离村寨相对较远、海拔相对更低、热量更充足的缓坡林地中。
1、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森林管理。经过历史积累和实践摸索,哈尼族逐渐形成了一套森林资源的管理体系。根据传统信仰以及森林的特征,哈尼族将森林的管理方式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绝对保护的,包括龙山林、水源林、风景林;另一类是可以利用的森林,包括社区用材林,薪炭林和植物庭园。决定管理方式的主要因素有宗教信仰、传统习俗以及乡规民约。(1)绝对保护的森林。主要有防护林、风景林、水源林和龙山林。传统的哈尼族村寨一般建在地势较平缓、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的半山腰。哈尼族信仰万物有灵,人鬼各居其界,所以,村寨的四周一般要留出约500m宽的森林作为村寨防护林、风景林。同时,哈尼族将山顶和涵养水源的地方留作水源林进行保护。水源林在所有保护林中面积一般最大,这些大面积的成片森林是当地野生动物的主要活动区,除棺材木外,绝对禁止在这些水源林砍伐任何树木。这些水源林中保存了目前西双版纳最完好、最为典型的热带山地雨林。龙山林作为哈尼族埋葬过世村民的林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捕猎、采集、砍伐都是不允许的,村寨的人平时几乎不得入内,不能在其中种植作物,捡拾树木、枝条和森林小产品,违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2)可以利用的森林。主要有用材林、薪炭林和庭园。社区用材林一般选在离村寨比较近但非蓄养水源的地方,并以村寨为单位划分各自的用材林。村民可较自由的在用材林内砍伐建筑木材、薪柴和围篱木材或者采集等,但这些只能自己消费,不能用于任何形式的商品交换。为更好地解决薪炭的来源问题,哈尼族一般在村寨周围或道路两旁种植铁刀木,因其萌发力强、生长快、发热值高很受欢迎。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村寨开始使用电或煤气,很少再砍伐薪柴,从而使铁刀木迅速生长,导致密度过大引起薪炭林大面积死亡。基于此,最近西双版纳州开始大规模的砍伐薪炭林,改种植经济作物,引起了薪炭林结构的变化。家庭庭园多分布在村民房屋的周围,主要用于种植村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资,如蔬菜、水果、药材等。一般每个庭园栽培的经济植物有20-30种,这些庭园植物不仅成为家庭消费的重要来源,也构成了社区森林的一部分。
2、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田地管理。西双版纳州哈尼族的轮歇农业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生产活动,也不像人们所想象的“刀耕火种”那么原始而简单,它包含着当地民族丰富的传统知识,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生态和社会文化内涵,一种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有效方式。田地主要有轮歇地、水田、梯田和沼泽地等。一是在哈尼族轮歇地中,因进行轮歇农业而发生森林被成片砍伐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哈尼族认为对榕树及其周围环境的砍伐和破坏就会触犯鬼神灵,所以,高榕、大青树等及其周围环境被保护下来,加上历史上人口稀少、森林覆盖率高,轮歇农业并不构成对整个山地森林系统的破坏。二是哈尼族在平坝、山谷及缓坡地带开垦了大量水田、梯田,减轻了对当地生态环境尤其是对土地资源以及森林资源的压力,无疑是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哈尼族认为,沼泽地、天然湖泊等是各种“鬼神”居住的“圣地”,禁止人类任何形式的活动,也被绝对保护。由此可见,这些信仰行为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因为这使得哈尼族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仍可有效地保护当地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
3、乡规民约的监督和惩治。上千年来,西双版纳州的社区森林一直茂密繁盛,在悠久的生活实践中,哈尼族在对自然资源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伴随着传统信仰形成了一套严谨有效的社区法规。虽然一些规定已不合时宜,但一些基本的乡规民约仍然被社区所遵守,而且又有些灵活的改动。如对于那些建房需要砍伐木材者,必须经村长同意,数量较大者要村长向村中的长老申请;偷砍乱伐者,视轻重处以罚款到没收土地的惩罚,而这些罚款由村中长老掌管,用于村内公共事务的开支。
二、土地可持续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尝试应用
土地可持续管理,除了保持生产力、保护资源潜力和防止环境污染外,还要提供激励人们采用既对当代有益、又对后代有利的管理措施所需要的政策和经济机制,包括经济政策、资源保护政策、人口政策和土地政策的协调一致。笔者针对西双版纳州哈尼族,在勐腊县选点,尝试建立了土地可持续管理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1、土地可持续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具体指标选择本着综合性、层次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参 照 《FESLM: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中提出的五大目标,最终选择41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土地可持续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见表1)。
2、单项指标权重及目标值的确定。首先,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克尔斯教授提出的现代化10项考察标准、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提出的国际贫富区分21项社会指标体系以及其他专项国际标准,同时参考我国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小康社会指标、国家一级环境质量标准、《中国21世纪议程》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等,综合分析确定了评估体系中各单项指标的目标值(见表1)。其次,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在本研究中,土地可持续管理是总体目标(G),生产率(C1)、安全性(C2)、保护性(C3)、可行性(C4)和认同性(C5)等5个子目标是准则层,并进一步分解成41个评估因素。第一层次生产率等五大子目标构成的准则层特征向量为[0.246,0.186,0.162,0.262,0.144];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5.07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0.018;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R·I=1.12;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 C·R=C·I/R·I=0.016<0.10,说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表1:区域土地可持续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框架、权重、和目标值
3、综合评估与评判标准。(1)综合评估方法。每一个单项指标从不同侧面来反映土地可持续管理的发展状况,要想反映全貌还需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即常用综合评分法,其函数表达式为:
式中Y为总得分;Xj为某单项指标的实际值;Zj为某单项指标的标志值(或指标值);rj为某单项指标在该层次下的权重;Wi为五大子目标的权重。对于逆向单项指标(即当单项指标取值越小越好时),可用下式计算:
(2)评判标准。根据事物的不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可以把土地可持续管理划分为可持续管理准备阶段、初步可持续管理阶段、基本可持续管理阶段和可持续管理阶段等4个阶段。这样,把实现可持续管理这一宏大目标分割成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有利于土地可持续管理工作的分段实施和重点突破。
总之,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理论基础、评价框架、评价指数和评价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西双版纳州哈尼族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1)传统管理方式面临的挑战。随着社会演进速度的空前加快,边疆地区不断开放,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不断地发生着变迁。受汉族和各种新兴文化的影响,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逐步淡化和消失的趋势。(2)人口不断增长加剧了资源的破坏。由于经济相对落后,至今还有很多村寨以木材为主要能源,这便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加之新增人口需要有新的田地种植作物,毁林开荒的数量空前加大。(3)对自然的畏惧和崇拜大大销减,资源破坏加剧。哈尼族对自然界的尊敬和崇拜,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受到相对简单的、朴素的“万物有灵”思想的支配。但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不再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充满畏惧和崇敬之后,大规模地开发利用乃至浪费自然资源的情况便发生了,盗砍盗伐现象时有发生。(4)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迫切要求加剧了对资源的过分开发。随着视野的逐步拓宽和社会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变得十分强烈,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原有的一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习俗让位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结束。例如,自从1948年种植橡胶成功后,全州开始大面积地种植橡胶林,其代价就是原生的自然森林遭到破坏,在一些村寨中,村民甚至在薪炭林中毁林种植橡胶。近年来,西双版纳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期,一方面,各类各业用地的需求增大,另一方面,传统的、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急需改革,同时,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亟需解决好保护和发展的协调问题。而在云南,除了勐腊县外,仍有超过80个国家级贫困县,而这些地区往往又是少数民族聚集、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并存,迫切需要做好发展与保护的区域。因此,科学评价和度量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性,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云南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显得尤为紧迫。
责任编辑:刘建文
F301
A
1671-2994(2011)01-0174-03
2010-12-11
韩 斌(1979- ),男,山东济南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