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期针刺拔罐疗法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2011-09-26肖晓华张玲丽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5期
关键词:梅花针合谷面瘫

于 青 肖晓华 张玲丽

江西省九江市中医院针灸科,江西 九江 332000

分期针刺拔罐疗法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于 青 肖晓华 张玲丽

江西省九江市中医院针灸科,江西 九江 332000

目的:探讨分期针刺拔罐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将14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 (78例)采用分期针刺拔罐疗法为主治疗,对照组 (64例)行常规针刺为主治疗。结果:30日观察期内,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9%,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采用分期针刺拔罐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周围性面瘫;针刺疗法;拔罐疗法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该病不仅影响患者面部的感觉、运动功能,亦属一种损容性疾病。该病如治疗及时得当则多能很快恢复健康,否则易留有后遗症。自2007年01月以来,笔者采用分期针刺加拔罐疗法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78例,并与传统针刺治疗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42例均为2007年01月至2010年06月期间于九江市中医院针灸科就诊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78例,对照组64例。全部病例中,男76例,女66例;年龄5~70岁,平均4 1岁;病程1天~6月;以初次接受针药疗法时间来分,急性期60例,静止期35例,恢复期29例,后遗症期18例。两组患者之间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病例选择参照《临床神经病学》有关诊断标准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版)。全部为病程6个月以内的患者。排除外伤、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并发的耳源性面神经麻痹及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并排除凝血机能障碍性疾病。

分期标准:急性期 (发病1周以内),静止期 (发病第2、3周),恢复期 (发病第4周至3个月以内),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以上)。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急性期:治以疏风通络,调和营卫。①针刺取双侧风池、合谷穴。所取穴位常规消毒,选用直径0.25mm,长40mm针灸针施治,针刺风池穴时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稍做提插捻转,得气后停止行针;合谷穴针予提插泻法。两穴留针20min,每日1次,取针时不按压针孔。②针毕于患侧翳风穴行刺络拔罐疗法 (先行梅花针中等刺激强度叩刺,后予5号玻璃罐用闪火法行拔罐疗法,留罐3~5min,出血量1ml以上),每3日行刺络拔罐治疗1次。

静止期:治以行气活血,疏经通脉。①取患侧攒竹、阳白、四白、太阳、地仓、颊车,健侧合谷、双侧太冲穴。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0.30mm,长25~40mm针灸针施治,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选用2组穴位行电针治疗 (攒竹、阳白穴为1组,地仓、颊车穴为1组),用疏密波型,电压6 V,频率0.3 Hz,逐渐增大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电针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②于患侧面部阳白、太阳、颧髎、地仓等穴周围及耳后翳风穴用闪火法行拔罐疗法,每次留罐5~10min,2日1次。

恢复期:治以合营牵正,养血通络。①针刺、电针取穴及针具同静止期针灸处方,将太冲穴换以足三里、三阴交穴,针刺手法以补法为主,每日1次,留针40min。②配合面部及耳后闪罐疗法 (部位同静止期),反复吸拔,以面部潮红为度,每2日1次。

后遗症期:治以益气活血、濡养筋脉。①针刺取穴同恢复期,选用直径0.25mm,长25~40mm针灸针施治,针以补法,面部穴位以浅刺为主,不予电针治疗,留针40min。②闪罐疗法亦同恢复期,对顽固性、重度面瘫患者拔罐前予梅花针轻手法刺激,以微微出血为度。

急性期、静止期治疗结束后均休息1日,恢复期、后遗症期针刺6日后休息1日。全部病例痊愈后即结束治疗,病例最长治疗观察时间30日。治疗期间配合口服甲钴胺片0.5mg,每日3次。注意局部保暖、忌辛辣刺激之物、急性期结束后配合面部热敷、功能锻练等治疗。

2.2 对照组 以常规针刺治疗为主,配合甲钴胺口服治疗。针刺取穴:患侧攒竹、阳白、四白、太阳、地仓、颊车,对侧合谷、双侧太冲穴。选用直径0.30mm,长25~40mm针灸针施治。急性期予平补平泻手法刺激,静止期及以后各期均加用电针疏密波治疗。针刺疗程及调护方法等同观察组,不予拔罐治疗。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Brackmann(HS)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1],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

3.2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本病中医亦称为“口僻”、“歪嘴风”、“吊线风”、“口眼喎斜”等,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风热等外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2]。

急性期时,面神经处在水肿状态,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此时若予强刺激,则易致局部组织处于持续充血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面神经水肿、缺氧,使急性期延长,病情加重。故此急性期的针灸治疗应尽量选以远端穴位为主。此期中医病机以外邪袭络、经气阻滞为主,治则当以驱风通络为主。“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陷者中,手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乃风邪蓄积之所”,风池穴属足少阳经,为祛风要穴,擅治口眼歪斜;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为四总穴之一,“面口合谷收”,该穴主治头面部疾患。两穴合用,可起到疏散头面风邪、疏经通络之功。面瘫之发病,来势甚骤,《灵枢·经脉》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放血疗法是最为快捷的泻法,尤其在发病之初用之,更能直折其锋,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3]。而翳风穴属手少阳经,能理三焦之气,有祛风止痛之功效;该穴位于耳垂后的凹陷中,与面神经茎乳孔临近。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面神经充血水肿,易表现为耳后、枕、颞部的疼痛,属于寒邪或热毒壅滞经络。针对这一病机,我们在患侧翳风穴施行梅花针放血加拔罐治疗。因梅花针直接刺激部位仅为皮部,故对面神经无损伤作用。该法可清泻热毒、散寒祛风、活血化瘀,使邪郁得解。急性期行刺络拔罐,有助于面神经水肿消退,加速炎性致痛物质消散,迅速缓解耳后疼痛等症。

当面神经水肿逐渐消退而进入静止期、恢复期时,我们以面部阳白、颊车等穴位为主,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佐以电针疏密波刺激,可提高局部神经的兴奋性,促进麻痹神经的恢复。恢复期后去太冲穴而用足三里、三阴交穴,则可起到益土培元、鼓舞正气、调和气血、补养筋肉之功。静止期配以留罐治疗,刺激相对较强,可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促进面神经传导。恢复期加以闪罐治疗,活血而不留瘀,补养气血,可使面部筋肉得气血濡养,加快神经损伤愈合。

后遗症期病程已久,如若仍继续予强刺激疗法,则患者多因面部疼痛而难以坚持治疗,且较易出现面肌痉挛等症,用细针行浅刺补法,刺激相对较弱,可养血和营,改善面神经供血;久病多瘀,面瘫病久配合局部梅花针浅刺及闪罐疗法,可去瘀生新、激发正气,有助面神经功能恢复。

面瘫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中西医病理、病机特征,根据面瘫所处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针刺及拔罐疗法,治疗因时制宜,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加之配合西药营养神经治疗,中西疗法并用,因此疗效更为显著。本疗法具有简便易行,不易出现面肌痉挛、口角倒错等后遗症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House J W,Blackmann D E.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5,93(2):146-147.

[2]康振财,张景虎,杨生伟.针刺结合枕骨复位法治疗面神经麻痹48例[J].中国针灸,2008,28(7):492.

[3]连远义.放血疗法治疗面瘫 120例 [J].北京中医,2004,23 (4):241.

R745.1+2

A

1007-8517(2011)05-0093-02

2011.02.08)

于青 (1960-),女,汉族,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软组织损伤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E-mail:xxh0529 @126.com。

猜你喜欢

梅花针合谷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白癜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白癜风30例
梅花针叩刺增强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光线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研究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梅花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近展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