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对华反倾销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性分析

2011-09-23杨海艳陈晓川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反倾销税对华效应

杨海艳,陈晓川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福建泉州 362332)

美国对华反倾销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性分析

杨海艳,陈晓川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福建泉州 362332)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学者关于反倾销贸易转移问题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 (PanelData)模型,实证研究了美国对华反倾销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性问题,并就美国对华反倾销产品出口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对华反倾销确实存在明显的贸易转移效应,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该问题。

反倾销;贸易转移;实证研究;时滞效应

美国和欧盟频繁使用反倾销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根据 W TO统计结果,1995-2008年,世界各国对外反倾销的案件共 3427件。反倾销的实施无论对实施国还是对对象国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对此,本文不再赘述。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检验运用反倾销措施对第三国经济行为的影响,试图通过证明反倾销的使用对第三国贸易和价格的影响,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反倾销国际后果的理解,进而讨论政策导致反倾销向全球扩散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不利影响。

2001年,中国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加入了W TO。然而,中国的《入世议定书》中却规定了一些歧视性条款,如“非市场经济条款”、进口限制的歧视性条款等,这些条款都违背了W TO的核心准则:互惠准则和最惠国待遇准则。无论是“非市场经济条款”还是进口限制的歧视性条款,都与贸易救济措施紧密相关。W TO的其他成员国之所以要从贸易救济措施方面对中国加以限制,主要是因为中国出口贸易不断增长,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这对其他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为了打击中国的出口,它们不仅采取各种措施来予以限制,还以“贸易转移”为借口进行回应反倾销或回应保障措施。林汉川、杨仕辉(2004)统计了对中国进行回应反倾销国家的资料发现:1979年 8月至 2003年 6月,这些国家对华反倾销案件共 533件,其中相互回应的反倾销案件就有 263件,占同期对华反倾销总案的近一半。在这 263件回应反倾销案件中,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对华回应反倾销案件共 119件,占总回应案件的 45.2%[1]。这些国家的回应反倾销对我国出口和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美国和欧盟,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也是对中国实施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它们的回应反倾销行为对中国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研究国外对华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是十分必要的。那么,美国对华实施反倾销是否会导致中国出口向其他国家的激增,是否具有贸易转移效应呢?该问题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可以对反倾销的危害性作出更为清晰的认识,防止大国特别是美国对华反倾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避免对华反倾销在全球范围扩散,从而保护我国的国内产业。

一、美国对华反倾销贸易转移效应的理论分析

关于反倾销措施的效应,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贸易转移的分析出现在关税同盟的理论中。关税同盟理论是由 V iner(1950)创立的,他认为:关税同盟带来的歧视性贸易政策既具有正的“贸易创造”福利效应,它增强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同时也有负的“贸易转移”福利效应,它减少了成员国和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前者允许成员国利用其比较优势,全球的福利是增加的,后者则阻碍了全球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因此是减少福利的。关税同盟的建立既导致了贸易创造,又造成了贸易转移,因此,依赖这两种相反的力量既能增加也能减少各成员国的福利。随后,L ipsey(1960)继续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贸易转移不一定是减少福利的,如果商品间有替代性,那么贸易转移也可能增加福利[2]。在 V iner、L ipsey之后,相当多的文献对多边贸易协定中优惠政策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如:Bond and Syropou los(1996)[3]、Bagw ell and Staiger(1997,1999)[4-5]、Levy(1997)[6]、M cLaren(2002)[7]等。这些文献主要是将进口国的贸易转移作为一种歧视贸易政策的福利效应的机制来进行研究的,他们认为:国内福利减少的原因是,产品并非是从最低成本国进口的,从而导致全球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

随着反倾销措施的频繁使用,人们开始研究反倾销中的贸易转移现象。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贸易转移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反倾销措施中贸易转移的存在性上。最早对该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是 Staiger andW olak(1994),他们对1980-1985年美国反倾销调查案件进行了研究发现:进口商在遭到反倾销后,其市场占有率被国内生产商所取代,也就是说,不存在贸易转移[8]。随后,人们对该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K rupp and Po llard(1996)采用的是 1976-1988年美国针对化工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数据,来考察贸易转移效应。他们按照在调查中被提名的进口来源地和未被提名的进口来源地,将数据划分为两类,深入分析了反倾销调查过程以及最终的裁定结果对两种不同来源的进口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约一半数量的案件中,反倾销调查过程本身以及最终的裁定结果,都减少了从被指控存在倾销的进口来源地的进口数量,与此同时,来自未遭到指控的进口来源地的进口数量却显著增加[9]。也就是说,存在明显的贸易转移效应。Prusa(1997)采用的是 1980-1988年美国全部具有终裁结果的反倾销案件中涉案产品的贸易数据,来考察贸易转移效应是否在全部产品中具有普遍意义。研究表明:针对所有类型的涉案产品,依然存在非常显著的贸易转移效应。在被考察的所有反倾销案例中,Prusa发现:在案件结束后的第 1年,来源于未被指控倾销的国家的进口量大约上升了 20%;在案件结束后的第 5年,这一数值上升到 40%以上。如果案件最后以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结案,那么贸易转移效应就更高;即使征收低额反倾销税或者案件被驳回,仍存在很显著的贸易转移效应。因此,Prusa指出: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极大地抵消了国内申诉企业的收益[10]。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欧盟和墨西哥反倾销措施的贸易转移效应进行了研究。Andrea Lasagni(2000)采用 1982-1992年的数据来研究欧盟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结论是:欧盟反倾销使得进口大幅度减少,在征收反倾销税的 3年之后,进口的减少超过了 1/3,但是并没有贸易转移产生[11]。Gunnar N iels and Erasm us(2003)对 1992-1997年墨西哥的 70件反倾销调查案件进行研究,发现:墨西哥反倾销的实施也没有带来贸易转移,国内的生产商成为了反倾销对象国出口减少的受益者。另外,还有学者对贸易转移效应进行了国别比较[12]。And rea Lasagni(2000)采用 1982-1992年的数据对美国和欧盟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欧盟反倾销并没有导致贸易转移效应,而美国反倾销则导致了大量的贸易转移。他认为:被反倾销起诉的对象国越广,其贸易转移越小,由于欧盟反倾销时所涉及的对象国比美国更加广泛,因此,欧盟反倾销措施比美国更为有效[11]。继 And rea Lasagni之后,对贸易转移效应进行了国别比较的文献还有 Prusa(1997,2001)[13]、Konings、Vandenbussche and Sp ringael(2001)[14]等,他们也是就美国和欧盟实施反倾销的贸易效应和贸易转移进行了比较。Bown(2004)在检验 2002年美国对钢铁保障措施的贸易转移效应时,比较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保障措施排除问题的反应,结论是:发达国家出口商对排除问题的反应更快,而发展中国家的反应要更持久一些[15]。

实际上,无论是优惠贸易协议的贸易转移还是实施国的贸易转移,都是进口国的贸易转移。一般来说,贸易转移包括进口国的贸易转移和出口国的贸易转移。其中,进口国的贸易转移是指由于区域贸易优惠协议的订立,导致订立协议国家的进口从区域外国家转移到区域内国家;或者是由于存在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从被指控国家的进口减少,而自未被指控国家的进口增加,即进口国的进口从指控国家转移到未被指控的国家。而出口国的贸易转移则指由于存在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出口国的出口受到阻碍,而转移到其他国家。上述文献都是从进口国的角度来研究贸易转移效应的,是对进口国贸易转移效应的研究。第一篇对出口国贸易转移效应进行研究的是 Bow n and C row ley(2004),他采用的是 1992-2001年美国对日本大约 5200种商品实施反倾销的数据,建立了日本出口固定效应模型,证实了美国的贸易救济导致了日本的贸易转移。模型检验表明: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平均大约有 1/4到 1/3因美国课征反倾销税而遭到破坏,同时由于美国对日本课征了反倾销税,日本向欧盟的出口增长了大约 12%。结论是:美国对日本实施反倾销导致了贸易转移,欧盟市场上大量的贸易转移都是由于美国对日本课征的反倾销税[16]。Bow n and C row ley(2005)还把研究的领域扩展到了保障措施之中,他们收集了 1992-2002年间中国最大的两个出口国对其实施歧视性贸易政策的相关数据。但是,结果表明: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实施保障措施并没有导致中国的出口向其他国家转移。相反,他们证明了保障措施对中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影响较小。也就是说,保障措施的实施并没有导致中国的出口产生贸易转移[17]。

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反倾销措施会产生一系列的效应。其中,贸易转移效应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那么,美国对华反倾销到底会产生哪些效应呢?

首先,反倾销措施具有限制出口效应。反倾销政策的目的是激励本国企业提高产量,为对外反倾销和鼓励进口国企业公平竞争创造条件,迫使倾销国出口减少并导致倾销国国内竞争加剧。并且,被终裁的反倾销税越高 (即倾销幅度越大)时,反倾销政策的实施将使倾销国出口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 (下降利润降低越大),对进口企业国内企业则越有利,而非倾销国出口企业也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因此,对于出口国的企业来说,反倾销对其出口具有较大的限制作用;而对出口国来说,反倾销的实施必然会导致被诉产品出口的减少,进而会影响到出口国的出口。

其次,反倾销措施对出口企业既有事前的威胁作用也有事后制裁效应。在反倾销措施实施之前,出口企业由于要应对实施国的反倾销调查、反倾销诉讼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相关问题,可能在反倾销措施实施之前就会降低出口;出口企业在征税期间由于高额的反倾销税而失去市场占有率,在取消反倾销措施之后在短时间内很难夺回,因此,取消反倾销措施之后出口企业的出口一般不会很快就上升。

最后,反倾销措施的效果还具有时滞效应。k-1期出口倾销并被被征反倾销税,将导致 k期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倾销国出口量下降。一般来说,反倾销措施对出口企业的限制作用不会立刻表现出来,而是在征税的第二年才体现出来。这是因为进出口合同的执行需要时间,在征收反倾销税的时候,已经签订进出口合同但是尚未出口的产品仍然会出口。这就导致了反倾销效果的时滞效应。

除此之外,很多学者都认为,反倾销措施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杨仕辉 (2005a)、沈瑶和王继珂 (2004)[18]、唐宇 (2004)[19]、武新丽等(2005)[20]分别采用博弈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证实了反倾销措施的贸易转移效应。出口国的贸易转移指的是由于存在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出口国的出口受到阻碍,而转移到其他国家。那么,由于美国对华反倾销到底是否会导致中国出口的贸易转移呢?下面将用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加以证实。

二、美国对华反倾销贸易转移效应存在性的计量分析

为了研究美国对华反倾销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性,先来检验下列简约式方程,该方程表示的是:在 t时点上,中国向美国出口产品 i的比值变化与美国贸易政策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其中,t表示课征反倾销税的年度。

式中下标 i代表第 i种产品,t代表时间,α为参数,uit为随机项,其余变量分别说明如下:

yit:中国在 t年度向美国出口产品 i的值占中国产品 i出口总值的比值;

x1it:美国在 t年度对产品 i反倾销政策的变化;当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或取消反倾销税时,该值为 1;当不适用任何的或者贸易救济没有任何变化时,该值为 0;

x2it:(yit的滞后值)中国在 t-1年度向美国出口产品 i的值占中国产品 i出口总值的比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将向美国出口值占中国产品出口总值的比值作为解释变量是因为中国产品在遭到美国反倾销之后,不少产品不再向美国出口,无法用取对数的方法来研究出口的变化率。而中国向美国出口值的变化无法说明是否存在贸易转移效应,为此,本文选择向美国出口值占中国产品出口总值的比值作为解释变量。当美国对中国某种产品课征反倾销税的时候,如果中国向美国出口该产品值占中国产品出口总值的比值下降,说明该产品的出口转移到了其他国家;如果中国向美国出口该产品值占中国产品出口总值的比值没有下降,说明该产品的出口不存在贸易转移效应。

本文在样本选取上,选取的是面板数据,时间序列为 1997-2004年,横截面数据为这 8年美国对华课征反倾销税或终止征收反倾销税的 44种产品 (其中,3种被诉产品的出口值在大多数年度为 0,本文在实证分析的时候予以删除),样本共有 328个。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年鉴(1997-2004)》,数据处理采用的是 Eview s5.0软件,为了减少由于横截面造成的异方差影响,本文采用的是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并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采取随机效应模型来进行检验。

表 1 贸易转移效应存在性模型估计结果

表 1列出了式 (1)的估计结果,根据回归结果,加权条件下的 F值为 2049.531,在 1%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说明该模型的总体线性关系在99%水平下是显著成立的,因此,可以用式 (1)来分析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性。R2的值达到0.935205,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D-W值为 2.265995,十分接近 2,证明残差无序列相关。因此,从整体上来讲,该模型的效果不错。

从 x1it的估计值来看,美国对华反倾销政策的变化确实对中美贸易存在影响,并且该影响是负面的。也就是说,如果美国对华实施反倾销,在征收反倾销税的当年,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值占总出口值的比例会下降 2.93%;如果美国取消对华实施的反倾销措施,在取消反倾销税的当年,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值占总出口值的比例会上升 2.93%。这也说明,美国对华反倾销会导致 2.93%的出口向其他国家转移。本文对这 41种产品进行了处理,发现:中国平均每年向美国出口每种产品的金额为 4080万美元,那么,一旦对某种产品实施反倾销,在被征税的当年,该产品就会有 120万美元的出口转移到其他国家。从的估计值来看,中美前一年的贸易对当年的贸易有影响,并且该影响是正面的。即 t时期的中美贸易受 t-1时期的影响比较大,由于惯性,t-1时期的出口如果增加,则 t也会随之增加;反之也成立。因此,可以认为:美国对华反倾销存在贸易转移效应,并且,贸易转移效应比较明显。

三、美国对华反倾销贸易转移存在性的统计分析

鉴于数据的局限,本文就 1998-2003年美国对华反倾销案件进行了分析。表 2列出了这 6年内被诉产品征税前一年、征税当年和征税第二年向美国的出口情况,在这 26件被诉案件中 (1998-2003年美国对华反倾销案件共 28件,其中,环形焊接非合金钢管案和钒铁案在征税前后的出口值均为 0,本文不予讨论),有 19件案件由于被征收反倾销税而导致征税当年或者第二年的出口值减少 (本文用斜体字标明)。其中,蘑菇罐头、靛蓝染料、钢筋、铁矿 /钢铁半成品、环形焊缝钢管、糖精和碳酸钡受反倾销的影响特别明显,这些产品在被征收反倾销税后出口值锐减,并且,征税后的第二年这种锐减的趋势依然存在。这说明反倾销措施确实会导致出口的下降,也会导致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

表 2 1998-2003年美国对华反倾销产品出口变化

另外,从表 2还可以看出:美国对华反倾销导致出口锐减的 19件案件中,有 15件是在征税当年就出现了出口的锐减;只有 4件是在征税的第二年才出现出口的锐减。这说明:本文所研究的样本中,大多数案件受美国反倾销政策的影响在时间上比较快,只有少数案件具有时滞效应。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美国对华反倾销政策的实施确实导致了中国出口的减少,即反倾销措施的实施具有明显的贸易转移效应。为此,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该问题,以避免美国对华反倾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是陷入回应反倾销的恶性循环。

[1]林汉川,杨仕辉.回应反倾销博弈模型与案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4).

[2]R.G.L ip sey.The Theo ry of Custom sUnion:A General Survey[J].Econom ic Journal,1960,(9).

[3]Bond,Eric W,Syropo lous Constan tinos.The Size of Trading B locs:M arket Power andW orldW elfare Effects[J].Journalof International Econom ics,1996,(40).

[4]Bagwell Kyle,Staiger RobertW.M u ltilateral Tariff Cooperation during the Fo rm ation of Free Trade A reas[J].International Econom ic Review,1997,(38).

[5]Bagwell Kyle,StaigerRobertW.An Econom ic Theo ry of GATT[J].Am erican Econom ic Review,1999,(89).

[6]Levy Philip.A Po litical-Econom ic Analysis of Free-Trade Agreem en ts[J].Am erican Econom ic Review,1997,(87).

[7]M cLaren John E.A Theory of InsidiousRegionalism[J].Quarterly Journalof Econom ics,2002,(CXV II).

[8]Staiger RobertW,W o lak Frank A.M easuring Industry Specific Protection:Antidump ing in the United States[R].B rookings Paperson Econom ic A ctivity:M icroeconom ics,1994.

[9]Krupp Co rinne,Patricia S1 Po llard.M arketResponses to Antidump ing Law s:Som e Evidence from theUSChem ical Industry[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 ics,Vo l129,1996.

[10]Prusa,Thom as J.The Trade EffectsofUSAntidump ing A ctions,in Robert C.Feenstra,ed.The Effects of US Trad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Po licies[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

[11]Andrea Lasagni.Does Country-targeted Anti-dumping Po licy by the EU Create TradeD iversion[J].Jou rnal ofW orld Trade,2000,34,(4).

[12]GunnarN ielsOXERA,Erasm usUniversity Rotterdam.Trade D iversion and Destruction Effects of Antidump ing Po licy:Emp irical Evidence from M exico[R].W orking Paper,2003,(9).

[13]Prusa Thom as J.On the Sp read and Impactof Antidump ing[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 ics,2001,(34).

[14]Konings Jozef Hylke,Vandenbussche,L inda Sp ringael.ImportD iversion under European Antidump ing Po licy[J].Journalof Industry,Competition and Trade,2001,(1).

[15]Bown Chad P.How D ifferent are Safeguards from Antidump ing?Evidence from US Trade Po licies toward Steel[R].W o rk ing Paper,2004,(7).

[16]Bown,Chad P,M eredith A.Crow ley.Po licy Externalities:How USAntidump ing A ffects Japanese Exports to the EU[R]. European Journal of Po litical Econom y W o rk ing Paper,2004,(7).

[17]Bown,Chad P,M eredith A.Crow ley.China’s Export Grow th and the China Safeguard:Threats to theW orld Trading System[R].W orking Paper,2005,(12).

[18]沈瑶,张继柯.中国反倾销实施中的贸易转向研究:以丙烯酸酯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4,(3).

[19]唐宇.反倾销保护引发的四种经济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4,(11).

[20]武新丽,王微,贾洋.我国对外反倾销调查现状及经济学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4).

责任编辑 周觅

F741

A

1003-8078(2011)01-008-05

2010-10-30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1.03

杨海艳 (1981-),女,湖北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管理系讲师,硕士。

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项目,项目编号:JBS09064。

猜你喜欢

反倾销税对华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美行业协会众声反对白宫新的对华关税威胁
商务部:中方欢迎欧盟终止对华光伏双反措施
欧盟将对华不锈钢无缝钢管反倾销税延长五年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华和解政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