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后勤保障社会化与军事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2011-09-22刘旭光贾来喜
刘旭光 贾来喜
摘要:利用2003年至2008年的后勤保障社会化投入及产出相关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检验了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边界对军事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范围的扩大与军事资源利用效率呈负相关。这意味着在推进社会化进程中不能盲目的扩大边界,尤其是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方面应该科学的选择保障模式,或者进行社会化保障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后勤保障社会化;军事资源;利用效率
1、引言
武警部队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几年来,取得了不菲的军事经济效益,同样涌现出许多随之而来的问题。学者们从社会分工、军事需求、制度变迁等角度分别阐述了后勤社会化保障的实施与推行的必然趋势,因而,武警部队推行后勤社会化保障是符合军事经济规律的必然选择。但已有文献从军事资源利用效率的视角研究武警后勤社会化保障经济效益的不多,有少数学者的文献,关注军事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从军事保障渠道的拓展、军事技术更新的加快、军事资源的节约等视角进行研究,例如库桂生、沈志华(2008)等。还有部分学者,通过建立供给方模型、需求方模型等从国防部门和非军事部门的差别生产率以及挤出效应等角度深入研究,例如Todd Sandier和Keith Hartley等。
后勤社会化保障是为了适应新军事变革的要求,通过逐步打破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的界限,满足既包括军事需求在内也包括民用需求的新型资源组织模式,必然会对军事资源利用效率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存在于正向的外部性与负向的外部性之中。如何界定后勤社会化保障投入成本规模从而控制其对于军事资源利用效率的正负影响边界?本文拟从这个问题着手对于武警后勤社会化保障经济效益进行思考和研究。
2、理论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2.1理论分析
将军事资源分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物力资源又可分为物资资源和经费资源。在新的社会分工模式下,武警部队的生活服务质量以及后勤自我保障水平在漫长而自闭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滞后于发达的社会保障网络,标准的国际贸易理论表明专业化的加深导致社会化保障的增加,有利于对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全面配置。基于此,我们提出:
假说一:武警部队将后勤等生活服务内容移交具有规模经济的社会力量来保障,专注于地方高效的保障手段切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会带来军事人力资源的释放和军事物力资源和经费消耗的减少,即后勤社会化保障通过转移效应增加了军事资源利用效率。
由于武警部队担负任务多样化,加之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频发,在部队处突过程中,后勤社会化保障模式处于尴尬境地,在推行社会化保障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与反复。基于此,我们提出:
假说二:武警部队在遂行多样化任务过程中,利用社会市场来提供快速、及时的后勤保障,则会增加投入成本,甚至贻误战机等导致军事效益的崩溃和军事资源的浪费,致使后勤社会化保障存在更高的“门槛”和更严重的滞后性,即后勤社会化保障降低了军事资源利用效率。
假说三:武警后勤社会化保障的规模与军事资源利用效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在不断推进武警后勤社会化保障的过程中,随着保障内容的不断扩大和保障成本的不断增加,军事资源利用效率可能与其成正相关关系,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在上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后勤社会化保障的范围逐渐从非作战部队的大力推行阶段向作战部队后勤领域探索深入阶段。社会化的追加成本也随着保障范围的扩大而递增。此外,后勤保障的军事效益、经济效益、军事资源中人力资源的消耗以及物力资源的消耗都是军事资源利用效率改进的重要解释变量,所以本文引入这些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军事资源利用效率的面板数据模型可以表示为:
eff=(k+l)/e(1)
lneff=α+β·lnc+γ·lnm+/μ(2)
lneff=α+β1·lnc+β1·(1nc)2+γ·lnm+μ(3)
其中,eff表示军事资源利用效率,c表示后勤社会化投入成本,m表示军事效益,e表示经济效益,k表示物力资源的消耗,l表示人力资源的消耗。本文对所有的变量取对数,这样方程衡量的是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对军事资源利用效率的弹性,其中,方程(3)考察后勤社会化保障投入成本的非线性关系。
2.2变量说明
1、后勤社会化投入成本(c):后勤社会化投入成本的统计口径不一致,而且实施项目也不尽相同,因此,为便于模型数据处理,本文选取武警某院校军需部门关于后勤社会化较为成熟的物资障、医疗、营房、生活、交通社会化保障的投入成本数据来度量整个后勤社会化中成本的变量变化。
2、军事效益(m):军事效益是一个模糊的不易于直接获得的数据,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于武警某院校军需部门社会化保障试点的人员对社会化保障服务对于日常军事训练以及处突维稳时任务的完成水平和保障效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获得的数据。
3、经济效益(e):后勤社会化的经济效益要通过对比社会化保障前后成本的节约水平角度来考虑。即采取社会化保障前后投入的经费的差额。
4、军事资源消耗(k和l):军事资源消耗对于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是建立在物力投入与资本投入具有一定替代性的理论之上。
3、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
3.1社会化成本统计量
3.2军事效益统计量
3.3经济效益统计量
3.4军事资源消耗
注:(1)人力均值=社会化保障后减少兵力平均人数
*各年投入军费人均值;
(2)第N年投入军费人均值=2010年军费人均
值/(1+军费增长率)^(2010—N)。
4、模型拟合
以上拟合图可以看出一次型与二次型模型都呈现出负相关型趋势。
根据上文所示,我们运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5、模型检验与实证分析
5.1模型的检验
在回归分析结果中,一次型回归结果T统计量大于2,说明回归系数是显著不为0的,通过T检验;F统计量大于临界值,通过F检验,说明该模型成立。
二次型回归结果没有通过T检验,因此二次型模型不成立,说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不成立。
5.2模型的实证分析
由模型对于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假说一与假说三不成立。假说二成立。这表明军事效益随着社会化保障范围的不断扩大,也有上升趋势,即官兵对于社会化保障边界的充实而不断增加满意度。
模型一的估计如下:
lneff=65.09-10.21·lnc-11.75·lnm
从方程中可以得到,当军事资源利用效率增加1个百分点时,社会化保障投入成本减少10.21个百分点,而军事效益减少11.75个百分点。军事资源利用效率是一个相对量的指标,这个指标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后勤社会化保障模式是否更符合国家经济政策的意义。即国家投入的资源在社会化保障这一模块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使用。如果投入的军事资源节约的越多,未必军事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官兵们对于后勤社会化保障的效果满意度越好,反之亦然。因此,这就解释了军事资源利用效率与军事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成负相关的关系。
6、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引入军事资源利用效率这一全新角度,对于后勤社会化保障数据的计量经济学分析,利用后勤社会化保障投入产出表进行计算,然后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与模型估计。通过实证检验,我们发现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边界应该是经过科学论证合理界定的,而非在任何领域任何方式的推进都会增进军事资源利用效率。相反会导致效率的缺失与倒退。在非战争军事行动领域,应该倾斜更多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测算,采取更加灵活机动的保障模式,或进行社会化保障模式的创新,从而在该领域不断矫正偏移的效率。
本文在选取军事资源利用效率这一指标时,对于其定义与计算仅仅选取三个指标来完成,对于其他领域的涉猎太少,范围狭窄,并不能很全面的反映军事资源利用效率情况。而且本文的数据来源仅仅只有一个样本单位,无法全权代表所有部队的现实情况。因此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将不断扩大样本容量,以期在以后的研究中更加客观的反应后勤社会化保障的边界的现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