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三角商贸中心构建研究
2011-09-21徐孝勇徐今瑾
◎ 徐孝勇 徐今瑾 吴 江
“西三角”区域范围包括成渝经济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所有市县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川北、陕南的全部市县和渝东北的部分县区。2010年6月18日重庆两江新区设立和2011年6月13日西咸新区规划的公布,为西三角商贸产业与西三角商贸中心构建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落后,市场化程度较低,经济不发达,商贸业发展落后,但西三角地区具有建设地区商贸中心和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开展商贸活动的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一、西三角经济区与西三角商贸中心的内涵
1.西三角经济区的内涵
⑴西三角经济区提出背景
商贸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不断启动市场和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推进器,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商贸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分别是1952年的453倍和1978年的80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开始了由出口拉动方式向内需拉动方式转变,但现有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三个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极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受空间距离阻隔,难以带动西部地区内需型经济发展,广阔的西部迫切需要一个新经济增长极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在这样宏观大背景下,我国理论界和政界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区构想与规划。(王涵,2005;;李杰,2007;黄奇帆,2009;吴颖等,2009;任晓蕙,2009;张宝通,2009)提出了以西安-成都-重庆三大城市为核心“西三角”经济区(圈)概念,并探讨了西三角经济区市场一体化问题。(王涵,2005)认为西三角是一个跨成、陕、渝三地的复合型经济区域区。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区”概念,其核心内容是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天水城市群相联合,大西南与大西北联手,共同打造西部新兴增长极。(吴颖等,2009)提出发展重庆总部经济以带动“西三角”经济圈,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1]“西三角经济区”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积极的响应。2011年初,川陕渝甘四省市发改委签署合作协议,形成工作机制,并委托国家发改委编制“西三角”发展规划。
⑵西三角经济区范围界定
“西三角经济区”,又称“西部川陕渝金三角”,简称西三角。西三角区域范围包括成渝经济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所有市县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川北、陕南的全部市县和渝东北、渝东南的部分县,具体包括:四川省的成都、绵阳、德阳、内江、资阳、遂宁、广元、巴中、南充、广安、达州、自贡、泸州、宜宾、眉山、乐山、雅安17市;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与渝东南的部分区县,即:一小时经济圈的主城九区与涪陵、万盛、双桥、江津、合川、永川、长寿和南川8区及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6县,共23个区县,渝东北的万州区和梁平、城口、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10县区及渝东南的石柱县和武隆县;陕西省的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汉中、安康、商洛区8市1区和甘肃省天水市,共61座区县市,区域总面积39.4万km2,分别占西部和全国国土面积的7.3%和4.1%。2008年末,西三角经济区总人口1.47亿人,其中城镇人口3958万人,城镇化率为26.9%;地区生产总值21504亿元,分别占西部和全国的36.9%和7.1%;第三产业增加值8148.7亿元。预计到2020年,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9万亿元,占西部50%,与长江三角、珠江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共同支撑全国60%的经济总量。[2]
2.西三角商贸中心的内涵
⑴商贸中心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英国购物中心专家纳丁·贝丁顿(Nadine Beddington)认为购物中心是在统一管理之下规划建设的商业综合体。[3]曾庆均(2001)认为,商贸中心是以专业化协作组织方式和不断更新的经营形态,大规模、低成本、高效密集地实现商贸流通功能,对大范围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集中区域或中心城市。商贸中心以大量的商品流通、商业信息流通及货币流通为主要活动内容,其凭借较雄厚的物资基础,较强的经济实力,以及各类信息特别是商业信息等优势,发挥其组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商品、资金、信息的大量流通的主要功能,形成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强的带动力和影响力。[4]商贸中心按层级(规模和影响力)划分为国际商贸中心(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香港)、国家级商贸中心(上海、北京)和地区商贸中心。西三角商贸中心属于地区级商贸中心。
⑵西三角商贸中心的内涵
西三角商贸中心是西三角商贸中心体系的简称,是地区性商贸中心体系。从表1可看出,重庆中心区(“一小时经济圈”)商贸中心的竞争力分值最大,成都和西安次之。因此,可选择重庆中心区作为西三角商贸中心体系的一级商贸中心(主商贸中心),西安和成都为二级商贸中心(副商贸中心)。比这三个商贸中心小的中小商贸城镇建成西三角商贸中心体系的三级商贸中心(辅商贸中心)和四级商贸中心。因此,西三角商贸中心体系是指通过选择西三角的一级、二级、三级商贸中心为大节点,以联系这些节点的铁路、公路、河运通道为干线及这些干线上的中小商贸城镇为小节点,按照“点轴”理论的要求构成大中小商贸节点结合、空间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由点线结合交织而成的商贸中心网络体系。西三角商贸中心体系中的三级商贸中心有重庆的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长寿、南川和开县;四川的绵阳、德阳、内江、资阳、遂宁、自贡、泸州、宜宾、南充、广安、达州、眉山、乐山、雅安、广元、巴中;陕西的咸阳、铜川、宝鸡、渭南、汉中、安康、商洛,甘肃的天水。
表1 重庆市中心区、成都、西安商贸中心商贸竞争力分值排序
二、西三角商贸中心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地区性商贸中心的构建受制于区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影响着商贸中心构建过程和结果。
1.西三角商贸中心构建的动力分析
⑴西三角地区资源、功能互补性强
①资源互补。西三角资源呈现种类繁多、储量大特性。在能源矿产上,陕西矿产资源富集,全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超过42万亿元,居全国之首。川渝缺油少煤,陕西的煤炭资源能够为川渝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持。四川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1/5,可开发量为9200多万千瓦,居于全国首位。重庆经济发展迅速,电能消耗极大,可接纳和消化四川的水电产能[5]。在人力资源上,三地都集中了一大批高校和科研单位,人才储备丰富,人才的流动与交流可使西三角形成内生发展动力。旅游资源上,川渝以自然风光为主,陕西以人文景观为主,三地可联手开发“西三角游”。在高新技术资源上,以西安为首的陕西研发能力较强,航空航天领域水平较高,而重庆是全国重要重工业基地,装备、机械业很强大,制造业发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承接成都、西安的研发成果,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②产业和城市功能互补。重庆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制造业相对较发达;加之是直辖市,中央给予了重庆很多优惠政策,在体制创新方面走在西三角前列,其经济总量和吸引投资等方面也优于成都和西安。西安是文化古都,西北最大的中心城市,航空航天、科技资源雄厚,研发能力较强。成都是偏消费型的城市,其创意业、服务业和娱乐业较发达,电子信息、商业和科研优势明显。如果三个城市联合,重庆发挥两江新区和长江航行优势、成都扩散在文化生活和环境上的吸引力、西安抓住科研和资源方面的强项,将强有力地推动西三角经济区整体实力的提高。在城市功能定位上,重庆应定位为西三角的制造中心、交通中心和金融商贸中心,着力打造工业、金融和商贸业;成都应定位为西三角的商贸中心、旅游文化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西安应定位为西三角的科研教育中心和西北交通枢纽。
⑵区域内交流合作日益密切
川陕渝三地由于地理位置相邻,文化语言相近,加上重庆直辖之前川渝本为一体,人缘、业缘深厚,属于典型的地缘经济区。这种地缘关系有利于推进三地经济交流与合作。2004年2月,川渝两地签署了“1+6”协议,决定在交通建设、旅游发展、城乡统筹、文化娱乐等方面开展无障碍交流与合作。2007年4月,川渝再次签署《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为两地经济共同发展提供支持。2008年4月,陕西与重庆签署渝陕合作协议。2009年4月,三地发改委签署了《关于共同打造“西三角”经济区的工作协议》。2009年9月,川陕渝《构建“西三角”经济区基本思路》出炉。这些无疑都促进了川陕渝三地商贸业共同发展。
⑶政策优势分析
2009年6月,国家统计局发布《“西三角经济圈”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分析报告》,就如何提高“西三角经济圈”居民收入提出了具体建议:第一,建立“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市场,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创造条件。第二,发挥“西三角经济圈”各城市产业特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第三,实施“西三角经济圈”大市场牵动战略,依靠拓展流通空间促进城乡居民增收。2011年初出台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2010年6月18日,西三角设立重庆两江新区更是集国家级新区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政策、内陆保税港区政策和老工业基地政策于一体,对区内所有企业授予在综合配套改革和国际接轨方面的先行先试权利。
2.西三角商贸中心构建的阻力分析
⑴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
西三角包括61座城市,分属于川、陕、渝和甘四省市,由于行政性分权的存在,西三角既是地缘经济区,也是行政经济区。行政经济区因受到行政性分权的影响,西三角各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经济利益,保护本地企业,通过行政管制手段,限制外地资源进入本地市场或限制本地资源流向外地市场,导致“地区保护”和“市场细碎化”等现象盛行,进而导致生产要素难以跨区域自由流动和区域市场分割。
⑵地区间发展差距较大
西三角内部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首先,西三角主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2009年,西三角的重庆、成都、西安三市经济总量都超过2500亿元;除此之外,500亿元以上的城市有12座,200-500亿元之间有10座,而铜川、杨凌不足200亿元。其次,西三角的重庆、成都、西安三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巨大。1998-2009年,重庆、成都和西安城乡收入比分别从3.02、2.45和2.76增加到3.84、2.51和3.02,距离国际经验城乡居民收入比1.5的目标十分遥远。西三角内部经济发展差距较大阻碍其商贸业协同发展。
⑶龙头地位之争
西三角的重庆、成都和西安三座城市都是区域中心城市,彼此之间存在争当“老大”现象,尤以成渝之争突出。例如,重庆长安集团近300家配套企业中,一半来自重庆本地,另一半来自江浙地区,极少来自四川。而在信息、金融、教育、商贸、旅游等服务业方面,成渝两地为争夺市场而不惜大搞重复建设。这种“龙头之争”不利于西三角商贸中心构建和商贸业的协同发展。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价值在于,消除“龙头之争”、整合西部三雄、构建西部经济发展支点,打造我国第四经济增长极,进而推进西部区域经济快速协同发展。
三、西三角商贸中心的空间布局、功能与结构要素
1.西三角商贸中心的空间布局
据图1所示,西三角商贸中心按西三角的重庆、成都、西安三中心城市及其它中小商贸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来进行空间布局,三中心城市分处三角,重庆市为一级商贸中,成都、西安为二级商贸中心,一、二级商贸中心下属众多三级商贸中心。
图1 西三角商贸中心体系图
在西三角商贸中心体系中,一级商贸中心—重庆应着力发挥商贸核心作用,通过长江航道、陆路和空中通道把西三角的物资输送到中东部地区。利用重庆主城区商贸布局“多中心、组团式”的特征,以交通枢纽、交通干线、城市组团等为依托,多点辐射。二级商贸中心—成都市利用其商贸重镇、集散中心、周转中心的功能,向西南、西北地区分散物资;西安利用在亚欧大陆桥独有的区位优势,把西三角的商贸业扩展到中亚和欧洲。作为一、二级商贸中心与广大中小城镇和农村的连结纽带与桥梁的三级商贸中心城市,是上级商贸中心的扩散中心,也是西三角的商贸窗口,通过网络式布局,传输西三角商贸中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
2.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功能定位
系统目标决定系统功能,系统功能决定系统结构,良好完备的系统功能促进系统结构的完善和系统目标的实现。遵循这一系统原理,根据现代商贸中心理论、点轴发展观和商贸中心发展目标,西三角商贸中心功能定位为重点突出、特色显著的区域性综合商贸中心。[6]
⑴西三角商贸中心的一般功能
①购物功能。购物功能是现代商贸中心的首要功能。西三角商贸中心的建设要便于选购商品,以优美的购物环境、质优价廉的商品、优质的服务吸引和留住客商。
②物流功能。商贸中心通过建设发展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节约流通成本,加速商贸流通,使受商贸中心辐射的区域接受先进物流技术强大推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为此,西三角商贸中心要加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采购中心建设,确保商贸中心物流功能的正常发挥。
③商务功能。商务功能是商贸中心的高级功能。西三角商贸中心的商务功能主要体现在其所属的CBD。作为西三角商贸中心的重庆“解放碑—江北嘴—弹子石”CBD、成都“新华大道—红星路—东城根街”CBD和西安“南关正街-长安北路”CBD,由于其辐射和集聚半径大、金融信息业等现代服务业发达、集约化程度高、现代化装备和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因此其要为发展总部经济、开展国内国际商务奠定相应的物质技术和管理基础。
④会展功能。商贸中心区是客流、商家、业态、商品和信息汇聚的场所,也是各商家推广企业形象、商品和服务的最佳展示场所。西三角商贸中心体系的一、二级商贸中心通过建立会展场馆及高规格会议场所,发展会展经济和会议经济,加强西三角与周边及外界交流,扩大西三角商贸中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⑤信息功能。商业信息化是建设商贸中心的基础,是提升商贸中心质量,增强商贸中心聚合辐射功能,实现流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在西三角商贸中心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信息技术对商业流通现代化的加速器作用,加快信息化带动传统商业的改造步伐,发挥后发优势和整合效应,实现商业流通业的跨越式发展。
⑵西三角商贸中心的核心功能
①商品聚合和辐射功能。上述功能中,商品交易居中心地位,通过商品交易功能的实现,发挥西三角商贸中心商品聚合和辐射功能。第一,“承上启下”作用:聚合即启下,就是把西三角的优势特色产品聚合起来,通过西三角商贸中心这个窗口向区内外、国外展示和输出;辐射即承上,就是把外地产品通过西三角商贸中心输进来并扩散到西三角各地。第二,“承西启东”作用,是指西三角商贸中心作为桥梁把西部的商品资源聚集、转运到我国东中部地区和出口到国外,同时将东中部和国外的商品、资金、信息、先进技术和管理辐射到西部。
②带动和促进功能。西三角的重庆市中心区、成都和西安商贸中心的发展带动西三角的三级商贸中心和其他中小商贸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进而带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
③市场龙头示范功能。西三角商贸中心作为现代的高级形态的市场,是西三角市场体系建设和完善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建设好西三角商贸中心的重庆市中心区、成都和西安商贸中心会对西三角的三级商贸中心城市及中小城镇商贸业的发展起到龙头示范作用,引导这些中小城市通过科学规划、管理来促进商贸产业发展,并在城乡一体化商贸发展的过程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西部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④旅游休闲功能。商贸中心区必定是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最为繁华的核心区域,具有城市观瞻和旅游功能。商贸中心区文化氛围浓郁、环境优美、餐饮服务等配套服务设施齐全,集休闲娱乐于一体。西三角商贸中心的重庆中心区、成都和西安商贸中心应加强城市景观建设,着力打造餐饮文化美食街和观光广场。
3.西三角商贸中心内部要素结构
系统原理表明,系统目标决定系统功能,系统功能决定于系统结构。遵循这一系统原理,根据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西三角商贸中心的要素构成是:商品交易市场、购物中心、中央商务区、物流中心、会展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组织管理机构、规章制度等要素组成。另外,西三角商贸中心作为一个现代的高级形态的市场,运营方式独特,还需制定相应的运行规则,保证其能按照市场规律规范健康运行。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
第一,西三角三地资源、功能互补,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加之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西三角已具备构建商贸中心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
第二,西三角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严重、区域内发展差距较大和商贸产业发展协同度不高决定西三角商贸中心只能是一个地区性、后发型商贸中心。
第三,构建西三角商贸中心有利于推进西三角商贸产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发现,西三角商贸业基础配套产业薄弱、产业结构趋同、商贸竞争力不高、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建立西三角商贸中心有利于推进西三角商贸产业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2.政策建议
⑴推进西三角交通协同发展
构建西三角商贸中心的前提条件是加快三地间交通协同发展,只有物畅其流,生产要素才能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三地间区域市场才能相互开放,才能构建一个协调统一的地区性商贸中心。
①完善区域内交通运输联络线
西三角交通协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区域内部交通连接不畅问题,主要表现为成渝经济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之间受秦巴山区的阻隔,公路连接不顺畅,铁路货物运输能力不足。因此,西三角交通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区域内交通运输联络线,特别是连接两大经济区的南北纵贯联络线。
西三角核心城市重庆、成都、西安三地连线近似一个等腰三角形,南北纵贯联络线正是等腰三角行最长的两边(见图2)。按规划,西三角的重庆、成都、西安三座核心城市按照“航空1小时,铁路3小时,高速公路4小时”快速通达的目标,构建西三角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和长江航运组成的立体式综合交通网络,实现各种经济要素在西三角的快速流动。
②拓宽西三角与区外联系通道
图2 西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直线连接图
西三角商贸中心构建和西三角商贸业协同发展必须整合西三角交通资源,拓宽西三角与国内外的联络通道,提升其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按照“航空2小时,铁路6小时,高速公路10小时”的“2610”目标,构建“米”字形对外大通道[7](见图3)。此外,西三角还应构建北连蒙古与俄罗斯、东连东北亚与东亚、南连东南亚和南亚、西连中亚和欧洲出境快速大通道。
⑵加快西三角商贸中心一体化物流体系与物联网建设
①构建西三角一体化物流体系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下,现代物流从及时供货(JIT)到供应链管理,进而进入全新的以网络组织为特征的一体化物流时代。一体化物流体系是供应链管理的网络化拓展,强调在由多个供应链构成的物流网络中,核心企业在网络中的作用和专业化分工在网络中的价值。
图3 西三角经济区“米”字形对外大通道
首先,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例如,优化欧亚大陆桥通道铁路建设;加快建设西三角南北向交通大通道等。二是完善相关物流节点的配套功能,整合资源、提升物流节点的服务能级和物流产业水平,有效发挥区域内机场、港口、铁路中心和高速公路网等交通设施节点的辐射作用。三是进一步整合、拓展和优化运输网络,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不断提高物流中转能力和物流服务水平。
其次,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化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为此,西三角可通过发展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带动区域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一是充分整合现有各类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覆盖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运和空运各种物流形态、满足多式联运需求与国际同类平台相连接、服务西三角商贸中心的各类物流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二是建立西三角商贸中心区海关一体化虚拟数据平台,在此平台上构建虚拟的审单中心、风险中心和物流监管中心等,实现信息共享、系统配套、运转高效,全面提高企业通关效率。三建设联系重庆主城、万州、泸州和宜宾等长江航行枢纽的信息网络,构建长江上游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信息网络,实现港口间集装箱信息共享,推进西三角商贸中心水运物流的发展。
②大力推进西三角商贸中心物联网建设
物联网是一个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通信装置等)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巨大网络。[8]2011年3月14日,随着“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落户西三角的重庆南岸区茶园,标志着西三角商贸中心可借助物联网加快信息化建设和缩小其与东部国家商贸中心和国际商贸中心的发展差距。为此,西三角商贸中心可建立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将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智能化集成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敏捷化和集成化,以产品服务化的理念结合更优化的供应链成员、更小的供给库规模和更快的反应速度满足顾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提升商贸中心供应链的价值。
⑶提升商贸中心商贸竞争力
①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力。重庆、成都、西安是西三角经济区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和交通物流中心,是西三角的增长极,对于提高西三角总体经济水平和商贸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把重庆、成都、西安打造成省区级商贸中心,提高城市整体经济实力、树立特色商贸形象、改善商贸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措施,提高西三角中心城市的商贸实力,以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商品聚合与辐射功能,一方面把区域内的优势特色产品聚合起来输出到东中部地区和国外,另一方面把区域外的产品扩散到西三角各地,以满足西部区域市场需要。另外,中心城市的商贸实力增强,可示范和带动西三角其他地区商贸产业的发展。
②增强民营商贸的活力和动力。提升西三角商贸中心商贸竞争力的根本出路之一在于增强民营商贸的活力,加大民间资本投资商贸业的力度,为区域商贸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沿海发达地区商贸中心相比,西三角商贸中心在贸易总量、竞争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为此,西三角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西三角的优质资源和商贸产业优势,从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支持民营商贸经济的发展,引导民营商贸企业开展经营模式和市场开发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内生式发展之路。
⑷创建西三角商贸经济协同发展的协商合作平台机制
由行政区域壁垒造成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是西三角商贸中心构建的刚性约束。因此,能否搭建三地协商共议的平台,创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调机制,是构建西三角商贸中心的关键。为此,西三角地方政府可组建负责协调三地区区域商贸经济发展的“西三角政府协调中心”,其成员以西三角各市县区发改委为主体,负责各地各项规划的协调和衔接、政策制订和落实、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财税关系的协调等。协调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谋划西三角重大项目和发展规划;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推进西三角各商贸城镇间的自主合作。在此基础上,创建适应协同发展要求的公共行政管理机制,制定出适合西三角商贸中心发展的共同政策与制度,最终实现西三角商贸业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⑸进行流通技术创新,推进西三角商贸中心的转型升级
流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市场的拉力。流通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涉及利益主体机制、激励机制和政策法律机制等支撑机制。要推动流通技术创新,就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打破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使流通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因此,加强西三角地方政府的调控职能,通过诱导性和鼓励性财政、税收和产业政策来推动流通技术创新,并切实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使流通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获益主体,通过流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推进西三角商贸中心竞争力的提升,进而推进西三角商贸中心向现代商贸中心和国家级商贸中心转变。
[1]吴颖,王旭,苏红.重庆总部经济 助力打造西三角增长极.[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
[2]沈阳辉.西三角经济圈浮现[J].宁波经济,2009,(7):29.
[3]Beddington, Nadine.Shopping Centres, Retail Development, Design and Management.Butter worth Architecture, 1991.
[4]徐孝勇.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贸经济,2007,(10):88.
[5]王涵,刘晓鹰.“西三角”城市经济圈的开发建设研究[J].阴山学刊,2005,(6):97-101.
[6]徐孝勇.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5,112.
[7]边峰.“西三角经济圈”雏形乍现[N].中华工商时报,2009-06-24.
[8]杨永志,高建华.试论物联网及其在我国的科学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