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对114例重度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监测的临床分析
2011-09-20张泽峰王金荣曹秋芳
张泽峰,王金荣,曹秋芳
(扬州大学附属泰兴市人民医院动态心电图室,江苏泰兴,225400)
室性心律失常(VA)包括室性早搏(PVC)、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与颤动(V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1]。VA可发生于冠心病、非缺血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与心力衰竭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原发性VA[2]。几乎每个人一生中均出现过或将会出现VA,绝大多数人并无症状,有些仅在体检时被发现,即便有症状,个体差异亦颇大,且症状的有无或轻重与预后并不呈平行关系[3]。笔者对本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动态心电图监测24 h超过一万次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14例,进行了临床分析与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本院动态心电图室统计的动态心电图监测24 h超过一万次以上的室性早搏患者114例,其中男69例,女45例,年龄1~92岁,平均 63.6岁。分为A、B 2组:A组50例,为单源性重度频发室性早搏;B组64例,为多源性重度频发室性早搏。经询问既往病史、临床检查、常规静息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胸部X线等检查,部分患者行64排冠状动脉CT检查或冠状动脉造影术等检查,判断有无器质性心脏病。
采用惠普公司产的Zymed 3100A-24与飞利浦公司产的Philips 3100A-24两种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应用EASI导联系统(推导12导联体系),对所有研究对象行24 h心电信号连续监测,应用Philips Zymed Holter 1810 Serires分析诊断系统,经人机对话识别,去除伪差和干扰,作出完整的报告结果。比较A、B 2组的年龄、性别构成、基础心脏病、相关性心脏病、早搏数量及伴随心电图改变。
2 结 果
多源性室早主要见于基础心脏病患者,且在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所占比例为高,而单源室早主要见于高血压、糖尿病及健康人群中。B组年龄较A组高;2组男性患者均高于女性患者。除重度频发室性早搏心电图表现外,伴随其他心电图改变也占较大比例(65.8%)主要表现为ST-T缺血性改变、心动过速、成对室早、短阵室速及房颤。其中成对室早、室速多见于B组,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发生室颤、室扑及R on T现象的5例患者均为B组,且均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
A、B 2组室性早搏在数量上均大于一万次以上,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占63.2%),主要与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有关,其次见于相关性基础疾病(占24.6%),2类疾病总占87.7%,健康人群仅占12.3%。器质性心脏病中B组占多数,健康人群中A组占多数,其他无器质性心脏病相关性疾病中,A组也占多数。
3 讨 论
室性早搏在器质性心脏病和正常人中均可见到,从胎儿直至高龄老人均可发生[4]。根据心律失常及年龄,武断地把老年人的室性早搏归于冠心病,而把年轻人的室性早搏归于心肌炎或心肌炎后遗症,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也是导致患者出现医源性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5]。健康人群发生室性早搏不论如何频繁,均相对无严重后果,而在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各种原因造成的心衰等导致的室性期前收缩,均有临床意义,并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对室性早搏,首先要查清病史,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判定有无器质性心脏病,以及药物或电解质失调等因素的影响,进行危险程度的分级,判定室性早搏的指数等,予以综合判定[6]。
表1 2组患者基线特征比较[n(%)]
虽然本组统计的116例室性早搏数均大于一万次以上,均属于重度频发室性早搏,但单纯以室性早搏数量不能作为评价患者预后的指标,而伴有室速、室颤、室扑、R on T现象及ST-T改变异常具有临床意义[7]。本组资料室性早搏按Lown分级,均属于LownⅢ级以上,而临床上将 Lown分级中Ⅲ级以上的室性早搏视为警告性室性早搏,属于有恶性倾向的心律失常,多为病理性室性早搏。其中R on T室性早搏危险性最大。许多临床研究表明[8-9],心肌梗死后患者频发极复杂的室性早搏,使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本文统计的3例重度频发室性早搏合并有 R on T现象,3例均发生了多次室性心动过速,其中有1例发生了尖端扭转性室速及心室颤动,经电除颤后转复为窦性心律。
对于健康人群,即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人群,室性早搏多为单源性,极少数正常人在睡眠时偶见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单纯性室性早搏并不引起猝死,也不增加死亡率,但频发或复杂性早搏则使死亡率增加。在儿童,即使是成对室性早搏也不影响预后。年轻人多为单源性室性早搏,可有症状,多为自发性或运动后出现,并不意味着猝死的危险性增加,预后较好。老年人室性早搏的发生率、频率和复杂程度均增加,可见多源性室性早搏。老年人中的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多形性室性早搏,以及运动时加重,均预示着发生未来心脏事件的危险性增加。故对于此类重度频发室性早搏患者,老年人均应引起重视,应该系统治疗。本研究统计的14例健康人群,多数为单纯重度频发室性早搏,均不伴其他心电图改变。其中3例为重度单源频发室性早搏,2例为重度多源频发室性早搏,均无器质性心脏病,行导管消融术治疗,结果3例重度单源频发室性早搏消融术后均取得成功;而2例重度多源频发室性早搏消融术后,1例消融术后3个月复查动态心电图早搏数减少72%,而另1例患者消融术后3个月复查动态心电图早搏数减少19%,无明显改变。
[1]张凤祥,曹克将.第一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简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2):173.
[2]曹克将.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进展[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1,15(3):165.
[3]Sean Hennessy,Charles E.Leonard,Cristin P.Freeman,et al.Validation of diagnostic codes for outpatient-originating sudden cardiac death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n Medicaid and Medicare claims data[J].Pharmacoepidemiol Drug Sa,2010,19(6):555.
[4]郭继鸿,张 萍.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4.
[5]张开滋,胡大一,王红宇,等.临床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336.
[6]曹福娟.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思路[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4):229.
[7]Daniel R.Gold,John N.Catanzaro,John N.Makaryus,et al.Electrophysiologic Study:Its Predictive Value for Ventricular Arrhythmias[J].Tex Heart Inst J,2010,37(3):291.
[8]汪海洲.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5):67.
[9]张 辉.30例老年无症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1):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