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空间的“本底参数”

2011-09-08卓勇良

浙江经济 2011年16期
关键词:分散化集中化宜居

地理空间的“本底参数”

卓勇良,1955年生,毕业于原杭州大学,现任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0年进入浙江省政府调研室工作,历任省发展研究中心副处长、新疆自治区体改委主任助理以及省体改办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1996-1997年在日本进修。长期从事浙江经济研究,主持和执笔省内多个重大课题研究,多次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优秀社科成果,以及省委省政府党政系统调研奖等奖项。

高密度均质化空间是浙江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本底参数”,使得浙江城市化进程和行为方式具有相当大的独特性

1997年11月,我参加原计经委在金华召开的一个城市化会议,提出了空间均质化概念。意思是浙江由于人口密度较高,各地均有较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形成了均质化的地理空间结构。由于空间均质化是由人口高密度导致的,所以又可以提出“高密度均质化空间”这样的概念。

人口密度较高形成三个重要的客观效应,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各地均有较好的劳动力供给条件;二是各地均有较好的消费需求条件;三是各地均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篇第三章指出,分工受到市场范围限制,“有些业务,那怕是最普通的业务,也只能在大都市经营。”而在高密度均质化空间下,较小范围也能形成规模经济,这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几乎每县都有小啤酒厂这样的企业的经济学原因。

为了弄清浙江地理空间的确切情况,我去年做了一个有关省份的宜居空间密度比较。这是因为地理空间存在着山区丘陵和水面的多样化结构,相同国土面积的宜居程度差异很大,只有去掉水面面积,同时对丘陵山区进行系数化处理,才能得到同质化、可比较的地理空间数据。

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宜居空间人口及城镇密度,均遥居全国首位。1980年,浙江每平方公里宜居空间人口904人,居全国第一;第二位的是江苏,为789人;第三位的是山东,只有672人。人口密度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各地城镇密度,2009年,浙江宜居空间城镇密度居全国第一,每万平方公里有城市8.0个、镇177个。而第三位的江苏,每万平方公里只有5.3个城市,129个镇。

所以,在浙江城市化进程中,高密度均质化空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本底参数”,使得浙江城市化进程和行为方式具有相当大的独特性。“本底参数”这个词主要用于理工科方面,如天文学指天然射线的照射为“本底辐射”,意思是未经人类行为影响下的辐射水平。而我提出这一概念,就是要突出强调浙江地理空间客观特征的独特性,以及对于浙江城市化的决定性作用。

这里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使得浙江城市化形成了从分散化走向集中化的轨迹,或者说是形成了以分散化为基础的集中化过程。

长期来对浙江经济发展的指责都逃不了一个“散”字,这真的是天大的“冤假错案”。浙江活力的奥秘,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这个“散”字。浙江发展快的一个重要因素,无非就是创业主体众多,而这些创业主体分布于浙江大地的角角落落。当年没有要素流动一说,能人们只能“就地闹革命”。浙江多半的角角落落都具有较好投资环境,早期创业成功率较高。与此同时,得益于前期的所谓分散化发展,使得后期具有了一大批集聚发展的内核。

说到这里,我们得建立一个“果园模型”。现假定基期年有100个果园,每个果园只种一棵果树,形成典型的分散化。若干年之后的报告年,一部分果园由于规模扩大,相距较近,相互粘连,数个合为一个。这样,果园总数有所减少,果树总数增加到一万多棵,对此,我们或可称之为集中化。这样,前期的分散化,成了后期集中化的“革命种子”。

千百万个创业积极性蕴藏于千百万个人的心中,千百万个民营企业分布于千百万个村落之中。家乡是改革开放初期创业者们创业成功的“大地之母”,没有浙江地理空间“本底参数”支撑,也就没有浙江如此众多的企业主体。

“分散化”是从计划走向市场,经济起步时期经历的阶段性现象。历经30余年发展,一部分村落原地转变为城镇,其中一部分逐渐成为大中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有一部分村落的工业经过市场经济“清道夫”作用而淘汰,成为高度都市化的乡村社区。今日浙江的多数乡村,传统“三农”几近绝迹,这是高密度均质化空间格局的必然结果。

猜你喜欢

分散化集中化宜居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中国流动人口流入地分布变动特征(2000—2015)
宜居大化
打造小学英语高效课堂之我见
远程开放教育法学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分析
商贸流通业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集中化的影响
内蒙古移动故障管理系统运行成效分析
产业经济发展分散化和均衡化研究
宜居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