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络酮治疗前庭神经元炎所致眩晕122例疗效观察
2011-09-05郭芸
郭 芸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400)
眩晕常由颈部疾病、耳部疾病、小脑疾病及眼部疾病引起。由耳部前庭疾病受病毒感染引起的前庭神经元炎临床表现为强烈的旋转感,体位改变或头部转动时眩晕加重,伴有平衡障碍。2009年7月~2010年7月,我们采用纳洛酮治疗前庭神经元炎引起的眩晕患者61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122例前庭神经元炎致眩晕患者,男59例、女63例,年龄(43.8±16.4)岁。均行前庭双温试验、纯音测听及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确诊标准:发病7 d内的突发性眩晕;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不伴耳鸣、纯音测听无听力下降且无其他神经症状;早期有一过性水平或水平旋转性眼震;伴有平衡障碍;前庭双温试验示前庭反应降低或消失。其中前3项为必须满足项,后3项满足2项即可确诊。排除颈性眩晕、眼源性眩晕、眩晕性癫痫和脑部肿瘤引起的眩晕。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64例,带状疱疹4例,腮腺炎3例,其他感染6例。伴高血压13例,糖尿病9例,高血脂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61例,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方法:急性期均采取卧床休息,呕吐严重者暂禁饮食,地西泮、东莨菪碱等药物镇静止吐,持续低流量吸氧,常规口服抗病毒药物。A组给予纳络酮1.2 mg加入10%葡萄糖液或0.9%NS 250 ml中静滴,1次/d;B组给予泼尼松15 mg加入10%葡萄糖液或0.9%NS 250 ml中静滴,2次/d。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2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恶心、呕吐、眩晕、眼震缓解和消失的时间。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眩晕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消失;显效:眩晕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基本消失,生活及工作一般不受限;好转:眩晕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减轻,生活及工作尚能自理;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以治愈+显效+好转计算总有效率。
结果:A组治愈53例,显效4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96.7%;B 组分别为 45、3、10、3例,总有效率95.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显效天数为(3±1.5)d,B 组为(4 ±2.0)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神经元炎症状、体征疗效及显效天数比较见表1。
讨论:前庭神经元炎是由来自上呼吸道的病毒或胃肠道等其他部位的病毒感染前庭神经及其神经末梢所致,其病理变化为前庭神经炎性改变,也有学者认为此病理改变是局部血液循环较差所致。除眩晕不适外,患者多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等不适。临床医生应特别注意前庭神经元炎与梅尼尔病发作期相鉴别,两者均可见眩晕,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可引出水平型眼震,但前庭神经元炎无耳鸣、耳聋等耳蜗及其他神经症状,梅尼尔病因膜迷路积水损伤内耳正常结构可出现耳鸣、耳聋等耳部不适。此外,因患者体位改变或头部转动时眩晕加重,夜间易发生,易与位置性眩晕及颈部疾病引起的颈性眩晕相混淆;与脑血管意外、脑外伤、小脑疾患等引起的中枢性眩晕也要注意鉴别,避免漏诊误诊。
表1 两组症状、体征疗效及显效天数比较
前庭神经元炎采用单纯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这与抗病毒药物特异性不高、病毒变异快等因素有关。本文在抗病毒的同时,使用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纳络酮、糖皮质激素药物泼尼松,结果显示纳络酮较泼尼松疗效更佳。纳络酮属阿片受体拮抗药,主要用于解救麻醉性镇痛药物引起的急性中毒,还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升高血压、扩张血管,从而有效改善组织循环,使内耳前庭组织血供增加,还具有抗凝、降低血黏度的作用,并能抑制前庭神经刺激,可消除多种原因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内淋巴回流障碍引起的眩晕,较泼尼松更能有效改善前庭神经元炎引起的各种不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