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治疗老年脊柱结核31例疗效分析
2011-08-15王茂源谢瑞莲何春耒黄为民
王茂源,谢瑞莲,高 辉,何春耒,黄为民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老年脊柱结核患者因生理机能衰退、免疫功能减退且常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故其临床特点、围手术期的处理及手术方式的选择都有别于青壮年。为探讨老年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疗效,我们对手术治疗的31例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62~78岁、平均68.4岁,病程3~24个月、平均10.7个月。病灶位于胸椎(T3~T10)7例,胸腰(T11~L2)11例,腰椎13例。存在神经功能损害10例,按照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4例、D例5级。合并冠心病3例,高血压1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陈旧性脑梗死2例,糖尿病12例,其他4例。其中5例合并2项以上疾患,另合并低蛋白血症17例。
方法:术前完善相关检查,行2周以上四联抗结核治疗,血沉异常者待血沉呈明显下降趋势时进行手术治疗;治疗合并症、输血并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手术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胸椎结核:1例经胸骨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并内固定,2例经肋横关节行病灶清除并后路植骨内固定,4例经胸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并内固定;胸腰段结核:11例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并内固定;腰椎结核:8例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并内固定,5例前路病灶清除并后路植骨内固定。术后四联抗结核治疗3个月,然后三联抗结核治疗9~15个月,配合抗骨质疏松治疗。每月定期行肝肾功能、血沉及影像学检查。术后3周在支具保护下,根据神经恢复情况尽早下床锻炼。
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 a、平均2.8 a。10例合并神经功能损伤者结束随访时恢复到Frankel D级2例,E级8例。2例术后自行停用抗结核药,分别于术后4、5个月出现窦道,经规范化疗后愈合,随访未见复发。1例术后6个月螺钉断裂,出现腰痛症状,经再次手术固定治愈。1例术后16个月出现2枚螺钉松脱,压迫食道致上消化道出血,经胸取内固定,术中呼吸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无复发,植骨处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
讨论:脊柱结核手术的目的是清除病灶,解除神经压迫,纠正并预防脊柱后突畸形,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长期以来,脊柱结核应用较为广泛的术式为单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但其术后需半年以上卧床及石膏床外固定。老年脊柱结核患者并发症较多,长期卧床易增加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脊柱内固定可使病变局部的稳定性得到充分维持,不仅可以控制局部炎症,减少结核复发,还可以促进植骨愈合。其用于脊柱结核可即刻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植骨块滑脱、塌陷和吸收,促进病灶愈合。但内固定只是暂时性的固定,脊柱长期稳定性主要靠植骨融合,并且内固定会加速邻近节段的退变,因此要严格控制内固定的使用指征。对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的椎体结核,单纯行病灶清除或病灶清除加椎间植骨。
老年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差,术前存在的合并症增加了老年脊柱结核围手术期的风险。血糖控制不良会影响切口的愈合和围手术期安全,影响结核化疗效果,有效控制空腹血糖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贫血是老年脊柱结核常见的合并症,术前需少量多次输血进行纠正,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耐受手术的能力。骨质疏松使椎体生物力学性能下降,椎体骨密度下降和脆性增加,导致内固定失败,因此抗骨质疏松治疗在老年脊柱结核围手术期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