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输液器在内科住院病人中的应用
2011-08-30张素梅
张素梅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也是内科住院病人的主要治疗方法。内科病人大多数是老年病人,患有慢性疾病,且有住院时间长及反复发作的特点,需要长期静脉穿刺输液治疗,由于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不但给病人带来疼痛,而且易导致血管硬化、静脉炎、静脉血栓等,输液完毕拔针后也经常出现皮肤针眼出血、皮下淤血或淤斑,给以后静脉穿刺带来困难,影响治疗。长期以来,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在不断探讨减轻静脉输液疼痛、保护血管的方法,我科自2008年以来应用小儿静脉输液器为住院病人输液,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12月在呼吸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60岁~87岁,平均69.6岁。入选标准:病人意识清楚,能正确表达问题,没有肢体感觉神经系统疾病,凝血系列化验正常,心功能Ⅱ级以上,能积极准确配合,自愿参与。
1.2 方法 ①材料:应用山东淄博山川医用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5.5号和7号头皮针静脉输液器,青岛海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输液贴,根据医嘱两天输入相同的药物。②输液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同一位护理人员在2 d内分别应用5.5号和7号头皮针的静脉输液器为病人输液,选择病人双侧手背对称部位即中指掌指关节、尺骨末端、桡骨末端所形成的三角区,静脉穿刺一次成功,针眼处覆盖输液贴,输液过程中无液体渗漏,根据病人的心、肺功能及治疗需要2 d调节相同的输液速度,操作者为静脉穿刺技术熟练、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指定主管护士。操作前统一方法和标准,询问病人静脉穿刺及输液过程中的疼痛情况,输液完毕拔针后观察局部出血或淤血情况。
1.3 判定标准 ①静脉穿刺及输液过程中病人的疼痛情况:采取文字描述式(VDS)6级疼痛评分法,疼痛尺上有0~5共 6个点,0为没有疼痛,1为轻度疼痛,2为中度疼痛,3为重度疼痛,4为剧痛,5为无法忍受的疼痛[1]。病人根据自身的疼痛感觉选择相应的疼痛程度。②出血:输液完毕拔针按压4 m in后血液从皮肤针眼渗出或流出;淤血:按压后第2天早晨由指定护士查看穿刺处是否出现皮下淤血。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表 3)
表1 应用2种型号静脉输液器静脉穿刺时疼痛情况比较
表2 应用2种型号静脉输液器输液过程中疼痛情况比较
表3 拔针后针眼出血或局部淤血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一种创伤性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病人在接受静脉穿刺时普遍会产生疼痛感觉。痛觉感受器对刺激具有强度阈值、时间阈值、面积阈值,痛觉强度不仅取决于刺激的强度,而且与刺激的变化速率、作用时间及作用面积有关,所以,减轻表皮刺激和血管损伤是减轻手背静脉输液疼痛的关键。5.5号头皮针内径0.55mm、长19mm,7号头皮针内径0.7mm、长24 mm,5.5号头皮针内径较7号头皮针内径小,用5.5号头皮针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相对减小,皮肤受损范围小,作用于针尖的压强增大,使进针速度加快,针头刺激皮肤的时间缩短,所以痛觉减轻;5.5号头皮针较7号头皮针短,静脉穿刺时直接刺入静脉腔,缩短了针尖在皮下走行的时间和距离,使针头对皮下组织、神经末梢的刺激程度小,静脉穿刺疼痛程度减轻。静脉输液过程中的疼痛主要来自药液对血管壁的化学性刺激,疼痛部位沿血管走向主要分布在穿刺处、腕部及上臂。5.5号头皮针的横截面较7号头皮针小,在输液速度相同的情况下,5.5号头皮针针尖处的液体流速快,进入血管内的液体很快被血液稀释线性散开进入血液循环,对血管壁的刺激相对较小,而7号头皮针针尖处的液体流速相对较慢,进入血管内的液体不能得到及时足够的血液稀释,在血管壁停留时间较长,增加了对血管壁的化学性刺激。另外,液体在血管中与血液混合呈层流现象[2],此时液体中各个质点的流动方向一致,且与血管的长轴平行,越接近液体的轴心处流速越快,越接近管壁流速越慢。5.5号头皮针管径较7号头皮针小,使层流药液与血管壁的接触量减少,从而减少了药液对血管壁的化学性刺激。
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后经常发现皮肤针眼出血、皮下淤血或淤斑,这样一方面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疼痛和表浅静脉的缺失,影响血管的清晰度,给以后静脉穿刺带来困难;另一方面皮肤针眼出血容易造成血液污染。早在2004年卫生部的《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中明确规定: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在临床工作中往往采取增大针眼按压面积、增加按压力度、延长按压时间来减少拔针后针眼出血、皮下淤血等情况的发生,由于内科病人年龄大,手的协调功能差,拔针后往往只按住皮肤针眼而忽视了血管针眼,结果并不满意。有研究建议静脉拔针后按压时间以 3m in~5 min为宜[3,4]。本研究采用拔针后按压4 min,结果两种输液器在皮肤针眼出血、皮下淤血方面有显著差异。7号头皮针针梗较长,护士行静脉穿刺时由于个人技术操作习惯不同,针尖不是直接进入血管,而是进入皮下后在血管上方平行移动一段距离后再进入血管,这使得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不在同一点,两者距离增大,拔针后使部分血管针眼未被压住,血液沿血管针眼流入皮下形成淤血或瘀斑。用5.5号头皮针静脉穿刺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距离缩短,拔针后能兼顾两者,避免了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等。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内科住院病人中老年病人居多,年龄越来越大,长期多次住院治疗,反复静脉穿刺输液对血管的损伤因素增多,但机体的修复能力下降。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是血液与组织间屏障,而且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可对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血管内皮损伤后,内皮祖细胞能归巢至损伤血管内皮局部,加快损伤血管再内皮化,抑制病理性新生内膜形成,在血管内皮损伤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5]。当人体生理性衰老发生时,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导致内源性血管修复能力下降。5.5号头皮针较7号头皮针内径小、针梗短,用5.5号头皮针静脉输液器输液时对血管内皮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小,有利于减轻静脉内膜损伤,防止血管硬化、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增加血管使用次数,为疾病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增强爱伤观念,保护病人血管,根据病人的病情、液体种类、药物成分等选择型号合适的静脉输液器,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医源性损伤,最大限度地减轻静脉输液给病人造成的痛苦,确保静脉输液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1] 吕淑琴,段亚军.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40-155.
[2] 吴人亮.基础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43-145.
[3] 李晓惠,黄晓梅.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B):55-56.
[4] 万静波.糖尿病病人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的观察[J].全科护理,2007,5(7B):29-30.
[5] 王亚莉,赖应龙,魏蜀亮,等.心血管支架置入后血管内皮损伤的修复与再内皮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9):1727-1730.